商余

【悼念倪匡特辑】永远的卫斯理/茶碗柚子

文|茶碗柚子

小时候家境不好,看漫画都得到街上的书局站在那里沈迷半天。 书局老板从来没有给我这穷小子不好的脸色,每次看到我来光临,总是继续忙他手上的工作,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 还记得他戴一副黑框眼镜,胖呼呼的身躯令人觉得和藹可亲。 

念中学时依然没有零用钱看小说,我接触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大多是向朋友借来看的。可以借到什么就看什么,所以并没有看完所有的作品。但是依然对卫斯理这个人物留下深刻印象;他急智过人,想象力富丰,有一位聪明能干的老婆及非常强悍的老丈人。印象中他还是中国武术的大行家,懂得各门派的武学;展现的是现代中国人的侠义情怀。

对真相探原初心

卫斯理这个人物最吸引我的是他对真相探索的科学精神,虽然是在科幻的场景上演出,其实质表达的是人类对真相探原的初心。 

卫斯理小说深刻影响我们那个时代的读者,它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类存在的根本性的问题; 如宇宙中是否有一种更高级生物的存在? 人类的文明是否来自遥远太空的高级生物? 人能通灵是否为了与更高级的存在来沟通? 在那个讯息比较封闭的年代,它为读者开辟了一条很不同的探索途径。 

卫斯理科幻小说推动的是对传统权威的反思;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与知识果真是那么样的吗?会不会人类所有的一切都是外太空高级生物遗下的产物?灵界讳莫如深其实可能是脑电波在作祟?对于这个世界的种种现象,都在故事中做了完整的诠释。如今回想起来,这种超越性及大胆的假设,若倪匡是做科学研究的,可能让中国多了一位科学界的诺贝尔奖得主。

老师也受小说影响

我还记得中学科学老师曾在班上谈到;大至宗教建筑都是尖塔式的,他认为它们的原型就是火箭,是远古时候外星人遗留下来的。我当时候觉得老师所见确有过人之处,直到日后读到卫斯理系列,才知道老师也是受了小说的影响。

后来年纪渐长,卫斯理故事被拍成电影及电视影集,但是我已经上大学了,没有太在意它的发展。出来社会工作之后,时间及经济比较宽裕,我才开始读金庸及古龙的小说。

多产作家

香港文人辈出,古龙死的早,无缘挤进四大才子之列。对于金庸及倪匡被称为才子,我深表赞同。金庸刻画人物的功力在近代文坛上无人能及,像郭靖、杨过、张无忌、令狐冲、韦小宝这些人物,早已在中文世界中深入民心。倪匡则是多产作家,一生写过的小说逾300本。电影剧本也超过400部,这个份量再过一百年大概也无人能撄其锋。

当日早晨,从媒体中得知倪匡老先生离世的消息,感觉错愕,文坛的夜空从此又一明星陨落,祈愿他荣归天家,安息主怀。

香港回归25年之际,倪老走了,但卫斯理的精神将永远长存!行笔至此,忽然想起一首古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愿以此诗来表达对这位香港才子的崇高礼赞!

 

 
 

 

反应

 

商余

【悼念倪匡特辑】斯人独憔悴——怀念倪匡/李宗舜

文|李宗舜

年少喜欢文学,除新诗和散文之外,武侠小说、科幻小说以及侦探小说是阅读经历中最令人动容的文类,可以追看小说情节而“废寝忘食”,也可以埋首床头一目五行而牺牲睡眠,直呼过瘾。尤其看卫斯理的科幻小说和侦探小说,更是沉迷如入无人之境,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被文字的铺张和穷追不舍,分辨不出画夜而天昏地暗。

随处可见卫斯理

景仰作者的才华和上天入地的宇宙想像空间,只知道作者人在香港。小地方的书摊上除贩售一些通俗杂志外,纯文学的书籍少得可怜,但卫斯理的科幻小说和侦探小说却随处可见,出租书店也有卫斯理的小说。

阅读香港《当代文艺》长大的我们,后来也知道卫斯理的另外一个名字:倪匡。

时间来到了上个世纪的70年代,一群大马的文学青年辗转到来到台北,除了办诗刊,还筹组了诗社,除出版文集外,后来还搞杂志社,也申请出版准证,筹划出版温瑞安的武侠小说。

我在一篇追忆已故金庸先生的〈儒侠风彩〉文中提到: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台北和神州诗社诸子搞出版社,结缘于金庸旗下“明窗出版社”有意在港出版温瑞安的武侠小说,由于纸张和印刷上乘,决定在台北和神州出版社同步印行。

“于是温瑞安、廖雁平和我联袂赴香江,与儒侠金庸洽谈在台出版温氏武侠小说系列,同时由神州出版社协助在台北物色印刷厂,承印,成书后报关运送到香港事宜。

“这一天我们会见了大侠金庸,在维多利亚港的一艘游艇上,风和日丽,双目所见,眼帘却尽览了港九高楼景观和旖丽风光。

“风和日丽,凉风徐徐吹来,而我却冒着一身冷汗。

“对于刚踏入出版界的新人,遇到老牌报人和出版商,出版一系列著作的前端的手稿打字,送到印刷厂铅字排版,敲定页数,拟妥定价,印成纸面书本,发行整个通路我们都熟悉。但遇上成书之后运往香港,我们还是头一遭,当被问及此事时,我们三人六目相视,却哑口无言。”

惊喜见到倪匡

当天金庸在一间豪华的餐厅宴请午餐,席上还多了一位我们仰慕已久的作家倪匡,委实惊喜和意外。我和廖雁平敬陪末座,菜肴一道又一道端上来。

金庸和倪匡是老朋友,见到又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年轻写作朋友,从台北来访,倪匡也写武侠小说,遇到也是创作武侠小说的温瑞安,话匣就滔滔不绝的述说许多香港文坛趣事和怪现象。

席间最令人感到兴趣的是倪匡的写作速度惊人,而温瑞安写武侠小说的速度也特别惊人(一个下午他可以写上数万字一点也不夸张),间中谈及倪匡那龙飞凤舞充满个性的写字笔迹,金庸调侃说,《明报》社里只有一个女打字员看懂他写的字稿,在那个还是用手写字和铅字印刷的年代,这个打字员俨然就是他的“御用打字员”了。

这个午餐美味佳肴,话题行云流水,而我们3人,却收获满满。

反应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