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怀念陆老】一生为人师表 终身捍卫华教

文:陈亚才

陆庭谕老师(1930-2020)祖籍广西容县波里大坡村,出生于麻坡属(Grisek)。他给人的印象是严肃、刚烈,带有浓厚的悲情色彩。从青年时代开始投身教育,此后终身为人师表,跟华教接下不解之缘。陆老师早在1952年便提出“发展华教有助于马来亚之建国”;1960年代担任高师同学会主席时,倡议创办华文大学,展露其前瞻的视野。

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陆老师一生献身华教,追随族魂林连玉先生并长期并肩作战;也跟沈慕羽、林晃升等华教工作者共事,经历和应对华教的惊涛骇浪。陆老师常在逆境中展现“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气魄。他是足迹遍布全马的草根型领袖,华教运动中一面鲜明的旗帜。陆老师曾为了商讨独中筹款事宜,莫名其妙被暴徒打得头破血流;也遭遇从吉隆坡被调到登嘉楼教学的刁难。在白小保校运动期间,他经常到八打灵17区的阮梁圣公庙的临时课室,给保校运动者加油打气。简言之,陆老师经历华教运动的大风大浪,立场坚定,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有人批评他性格刚烈,有人赞赏他胆色过人,广大的基层群众推崇他为华教的护法,“陆庭谕”3个字代表华教忠实的守护者。华教的抗争,他从不缺席,从提呈备忘录、静坐抗议、落发等等,都有陆老师的身影。以静坐为例,陆老师在1980年代初期曾经为了捍卫三宝山免遭铲除,毁灭历史和文化遗产而变成商业区,独自在马六甲宝山厅静坐抗议。1987年为了抗议教育部委派不谙华文的老师担任华小高职,他在马六甲落发抗议。

1987年吉隆坡“天后宫事件”发生后,政府展开“茅草行动”,大肆逮捕政党和民间领袖,一时风声鹤唳,许多社团领导都暂时回避,出国或减少活动。陆老师为了表达抗议及不畏强权的决心,准备了行李,每天在隆雪华堂楼下静坐,随时准备被有关当局扣留。结果被内安法令扣留的不是陆老师,而是林晃升、沈慕羽、庄迪君博士和柯嘉逊博士。

陆老师的演讲更是自成一格,铿锵有力、慷慨激昂,让听者热血沸腾。后期的演讲还加上临场献唱,这种景象早已远去。

华教运动的吹哨者

我在教总任职的时期,陆老师担任教总副主席。当时他在尊孔独立中学任教,最典型的装扮就是每天穿着一件黑色短裤,袜子长到接近膝盖,就好像足球场上的裁判。的确,祂是华教运动的吹哨者,几乎每天都到教总秘书处,针对华教不利的政策和措施,第一时间亲笔书写文告回应。那时候的华教领袖都是贴近时代的脉搏,掌握局势的发展,熟悉政府政策。陆老师对政府历年来发布的教育报告书或教育法令,尤其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华教者,背的滚瓜烂熟,如数家珍。

随着林连玉、林晃升、沈慕羽以及陆庭谕老师先后告别人间,意味者严格意义上的“华教斗士”都凋谢了。新一代的华教领导需要建立其风格、论述、典范,在华教发展长河中再立丰碑。

2008年我协助林连玉基金主编了一本小小的图片集《陆庭谕:路遥知马力》(记录一位华教护法的足迹);多年前有其他单位提出要编一本更完整的陆庭谕史料集,但没有得到主人翁的首肯,计划也就搁置下来了。

一个时代的战士告别世间。安息吧!陆老师。(12/7/2020)

反应

 

副刊

【宁可倒在华教征途上·上篇】华文教育 从来就不是理所当然

【宁可倒在华教征途上·上篇】

热心华教人士张送森盛情冠名
报道|黎添华

来自泰国合艾的碧林尼亚医生是泰国华裔,但除了外表能让他证明自己是华裔外,他所能掌握的语言、文字,甚至是自己的名字,都无法让他以华人自居。每当接触大马华裔病人时,他总羡慕大马华人还能口操流利华语。只是他不晓得,过去超过半世纪以来,大红花国度的华教事业却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征途。

这一趟征途,有人牺牲、有人倒下,有的断送前程与自由,有的更赔上家庭与健康,为的就是让今天的我们还能说华语、写华文,甚至能拥有华文名。

或许因为我们一出世就有华文名,且顺理成章地能选择在华文环境与华文教育下生活,因此对华文教育总是一副理所当然的态度,殊不知这间中是场得来不易的成果。
 
除了广为人知的已故华教斗士,如林连玉、林晃昇、沈慕羽以及陆庭谕,还有一群人仍在默默付出,林连玉基金主席吴建成就是其中之一。

打从1984年加入捍卫母语教育的行列后,吴建成便先后以教师、校长、独大教育机构副主席、董教总华文独中工会委教育委员会成员等不同岗位来参与华教事业,希望华文教育能在这片土地获得生存的保障。

和许多已故、或仍在世的华教捍卫者一样,吴建成多次在母语教育课题上发声,甚至参与了不少行动,以捍卫母语教育在这片土地上能自由发展。尤为一提的是,2006年时局不断转变,吴建成发现华教已经从一开始的压迫求存状态,演变成相互竞争的情况。

再来,小型独中存在着生存的问题,而大型独中则存在着变质的危机,于是原本到退休年龄的他,决定在林连玉基金那里加大参与力度,试图为华教做些什么。

华教建设 没“退休”这回事

当笔者询及73岁的他为何不好好为自己过完下半生之际,他直言自己从来都将华教事业视为终身志业,因此为华教奋斗,为华教耕耘早就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选择把我生命的大部分投入在华文教育的建设上,所以就没有‘退休’这回事了。”

对吴建成来说,打从接受华文教育到出来工作,自己便与华教牵在一起,而为华教付出就成了自己一种对生命的承诺。

/影响孩子 对母语教育的看法/

为投入华教事业,吴建成付出的代价可不小。

首先,撇开年轻时的牢狱不谈外,几十年来的奔波劳碌,早就把他折腾出一身病。除了在尊孔任教期间患上高血压外,心脏也有阻塞、衰弱等问题。

再来,因为心脏不好的关系,他和许多同龄的人比起来走路更缓慢。

采访过程中,他说话也明显有气无力。
 
如今,吴建成不时在入眠后会出现心脏停止数秒的情况,换言之,这他口中的“睡死病”随时可能让他一觉不醒。

不过,死对吴建成来说并不算什么,毕竟人打从一出世就是在倒数着死亡,没有人可以避免,只是他遗憾的,是自己错过了孩子们长大的岁月,甚至连太太与孩子们的生日,都无法一起度过。
 
如今,吴建成的孩子都快40岁了,但每每午夜梦回时,吴建成就只梦到孩子们六七岁的模样,至于孩子们是如何长大的,自己却一点印象也没有,因为他对孩子们的印象就只停留在六七岁。

一次,孩子还提醒他,指儿时曾听吴建成说故事,岂料没几句就睡着了。看似无心地聊起往事,却也让吴建成意识到自己过去一直都忽略了孩子。

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又记得一次,当他工作回家后又赶着外出开会时,妻子说了句:“早点回啊”,岂料当时才2年纪的孩子却补上一句:“爸爸,不必啦。你不必回来了啦”,顿时让他鼻酸。

虽然是童言无忌,但吴建成知道自己当时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是何等的可有可无,而他也不责怪孩子,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扮演好父亲的角色。

吴建成坦言自己不是没试过调整家庭与志业的比例,只是忙起来又奋不顾身了。询及这样的代价是否值得?他直言“不值得”,但也不后悔。尽管他的人生从此有了遗憾。

让他欣慰的是,有次在某活动上有募款,他本想叫孩子捐款的,但还未开口,薪水只有区区几百令吉的孩子便捐了50令吉出来。也就在当下,他知道自己多少也影响了孩子对母语教育的看法。

问及希望家人如何看待这个父亲?他缓缓回答:“我不敢期望他们评价我是个好父亲,只要不是坏人就好。我也希望他们知道,他们的父亲积极地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丧府募捐 资助学子华教之旅/


若吴建成是在前线领导、带动组织前进的人物,那幕后默默耕耘的黄小明及槟城一群乐龄人士则是另一种低调的存在。

82岁的黄小明是林连玉基金槟州分会联络组主任,打从2007年开始,往往哪里有人办理丧事,他便会与数名同伴一起到丧府恳求募捐部分帛金,为的就是希望将这笔款项当做资助本地学子赴一趟华教之旅。
所谓“华教之旅”,是让大家走一趟华教斗士的足迹,并了解华教在大红花国度上的发展历程,借此唤醒大家对母语教育的意识,从而更珍惜学习中文这得来不易的机会。

一心把小事做好

多年来,黄小明总风雨不改地驱车走访丧府,或先去了解,或过去讲解,然后再载同伴们一起前往丧府募捐。

记得一次,槟城发生大水患,水位已经及膝了,但他仍旧与同伴冒着生命危险前往丧府募捐。撇开水患不谈,如此奔波折腾,以及之后的污水感染问题,全都威胁着年轻人健康,更何况是年事已高的黄小明。

不仅如此,疫情期间,他仍旧与伙伴们继续前往丧府募款,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

询及可曾担心自己的安危?黄小明坦言,自己从来就不是大人物,因此只想把小事做好。

/默默付出 换来后世珍重华教/

其实,82岁的黄小明早在初中二就投入捍卫华教的事业中,当时16岁的他是为了拒绝改制,所以被学校开除。之后的半世纪中,他先后在不同的华教课题上积极发声、捍卫,甚至抗议,哪怕曾被囚禁,被监视,被要求定时报到,他仍旧面不改色,积极投入华教事

华教征途不留名

和吴建成不同的事,黄小明并没有错过孩子的成长,而自己投身在华教事业上也获得家人们的支

“有时妻子会唠叨几句,但我知道她也是关心我。”

是否觉得自己伟大?他直言,相比多位在林连玉基金里领军的主要灵魂人物,自己和同伴并不伟大,只要做好前哨战上的冲锋队,或在幕后默默付出,就已经心满意足了。惟,他希望自己及同伴们的付出,能换来后世对华教的重视与珍惜。哪怕,最后华教征途的历史上不曾有过他们的名字。

如今,黄小明和同伴们依旧在华教征途上,努力前往丧府中募款,姿态似乎很低,但一股盎然的底气却足以将他们的灵魂撑得比谁都高。

或许,一天你也会在某场丧礼中巧遇这样的一群老人,又或里头早已不见黄小明的身影了,但华教的征途上,有过他们的足迹。

 

/捍卫母语教育 不言倦 不喊停/


因为对华教的看重、因为认同林连玉对母语教育的精神理想,以及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尊重,吴建成与黄小明打从少年时期就积极投身在华教上,半世纪过去了也从不言倦,不曾喊停。

尤为一提的是,无论是在前线领军的吴建成,抑或后方支援的黄小明,两人均不后悔投身在捍卫母语教育上,即便人生能重来,他们依旧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也正因为大家的付出,我国的母语教育才取得不错的成果,而华文水平更是中国以外保存及传承得最好的国家。

访谈期间,两人均对这片土地的教育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其中,黄小明就认为,随着华文在国际上的价值日益看涨,本地的华教事业不会被瓦解。

吴建成则表示,虽然自己目前多少还是会担心华教有变质的可能,但却依旧相信一天林连玉提倡的“捍卫母语教育”的大业将会成功,更希望届时我国会是一个多元且相互接纳吸收各族文化教育的一个家园。

他甚至表示,希望未来10年可以看到这个愿景被实现,就算只是雏型也好。

“如果我在世时还是看不到了,多少还是有些不舒服,不过,若真的成功了,请记得在灵前告诉我:‘我们成功了’。”

 

明天:79岁的莫泰熙与71岁的李亚遨同样也是华教征途上的成员。不同的是,他们一个在幕前说华教故事,一个则爱在幕后编写华教事迹,两人一前一后,大家都以各自的方式为华教尽上最后的一点绵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