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文艺】木炭

短篇小说:傑夫
身着一身白袍的女人,呆立于门前沉思。在经过两分钟的犹豫后,颤抖的手终于探出来握向门把。可是光滑的金属表面,她又是扭又是转的可就是打不开。尝试了几次后,才恍然大悟收回手往腰际擦去。
终于打开了,可劈头就是一望无际的黑,像有头饥饿野兽潜伏等待吞噬闯入的勇士。女人进入后,立刻熟练地摸出开关的位置。还是熟悉的位置,她深吸了一口气,才屏息结实地压了下去。
耀眼的灯光,伴随呼气声充斥了这个没窗口的空房,宛若烈日当空。
尽管外头已近黄昏。
另辟的房间并不很大,正中只有一个原木制的小台子。在灯光正下方的这张桌子,外观朴实得找不出任何雕饰。为了满足师傅割爱的条件,她可是走了好多地方才找来的。
这一万块就当结个善缘,师傅说。
她微微眯上眼的脸,看不出是什么表情。
是怜惜……吧?
反正花掉攒了几年积蓄,换回这块有灵性的木炭总是值得的。它依旧静静地摆放在那张台子上,似在等待谁来觐见。她敬畏地跪下,这些日子下来越发不敢直视。在这本该是死物的面前,不知怎的女人却觉得每次在此静思都犹如再褪下一层外壳。
它能明白,早上自己的晴天霹雳吧?
师傅说的对,它真的可以吸附身边所有负面的气场。
但她没说过可以洞悉我心所思。
“你知道上神之外还有其他的能量,只要心够坚定就可连接吗?”
结识隐世高人
只是一次察觉友人埋藏的不快,就因此认识师傅,这中间的过程可谓一种意外的历险。还记得那次随后离城穿越重重小巷,进而结识隐世高人的那天,是个阴暗的午后呢。
政府探员不会找到这里来的,友人拍心口保证。
房子内除了她、友人和那为衣着朴素的师傅外,的确也没别人了。空空如也的小屋,颇还真的有那么一点苍凉的感觉。那时候接待厅里,唯一说得上是摆设的,就是它。身居都市多年的女人,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大块的木炭。
烧得发亮的这块木炭,直立起来都快有半个小孩的高度。就算只是普通的木炭,这也价值不菲哦,友人当时很是羡慕地说。说得也是,就算要在户外野炊,一般店家也很少售卖如此完整一大块的。这要烧起来,大概也要很久才可燃尽吧。
“跟它说吧,然后用心感受回应。”
师傅没等两人结束话题,就发下白袍径自以命令的语气道。
是看出了内心深处的忧虑吗?
明明今早才听到耳语。
首先,闭起双眼。
深呼吸,然后数数,1到10。
结束后重复。
说不上是否长年累月的疲惫,她数一数意志竟开始模糊。
好遥远的声音,是谁,是师傅和友人么?
对话内容都是数目,是幻觉吗?
事后师傅说,3人当时都在同一空间打坐冥思,或许是她专注的同时感官放大了外头哪里的商贩的讨价还价声。
方圆十里尽是废屋的所在?
所有琐事不值一提
但几次下来,她和师傅总算慢慢熟络了起来。为修行得道,原来老人家他躲避宗教部算算也有十数年了。深聊到如斯地步时,女人也渐渐开始感应到了木炭的灵气。那种温暖和大量,似是毫无保留的接纳了自己的所有。所有的琐事,似乎在它面前都不值一提。
友人和师傅,都不约而同对她才没几次就连接上的机缘表示惊讶。
特别是一贯喜怒不形于色的师傅。
可它却依安分地矗立在桌上,没因为承载师傅和信徒们的负面情绪而有所崩坏。
那表面依然光亮无比。
心诚则灵,后来又没几次后,她斗胆向师傅提出购买的意欲。
难得呱噪友人当日不在场。
果不其然,师傅没立即答应。毕竟是陪伴了数十年修行之路的圣物,女人也明白那种不舍。
或许是缘尽了吧,过几天再会面上课时,师傅懊恼说第一次无法感应。
她不禁暗自欣喜,但马上给懊悔的感觉吞没。
“木炭非寻常物事,不得随善割爱。”
课后师傅特地留下了她,语毕不住长叹。
多多钱都可以!
临别再即,师傅那张看不出心思的感觉,就这样烙印在心头。
可是这大概只能止于猜想,师傅没几天就出门修行去了。友人特别告知说师傅像是失了魂不懂又到哪云游去了,临行前不忘特别交代木炭得好好处置。
那块木炭最后还是等了好几个星期,才妥妥当当地安放在张罗许久的朴素台子上。
好险先一步买回来,她无法想像失去它的日子要怎么苟活。
尽管它日益强大的灵力让自己心生敬畏。
有时候,她也说不上这东西是不是突然有对答的能力。可能一切只是幻觉,或许上神之外还真的有别的不知名能量。可惜的是,自己道行尚浅无从参透,再说此刻能问的师傅远行去了。
无解之谜呢。
遣散信,还静置在客厅里的茶几上。
〈南洋文艺〉欢迎喜爱文学创作者来稿(小说、诗歌、散文)(不设稿酬) 另也欢迎提供任何有关文学活动、讲座等讯息 电邮:laikh@eNanyang.my 或sy.enanyang@gmail.com
她带着一个白色箱子/林加道

文|林加道
那天,我约她回老家一趟。只是一趟回家的路,一个熟悉又平凡的提议。
我们早早说好了时间和地点。那天,她出现的时候,带着一个白色的箱子。不是很大,也不是那种讲究的行李箱,一看就能知道是预备装海产。我笑了:她果然预备回来时带点东西。
“想买点海产。”她说得轻描淡写,却刚刚好说中了我没说出口的打算。
我心里暗暗高兴。不是因为海产,而是因为——默契。她知道我一定会去渔港走一趟。这些年来我总是那样,闲闲地走,走着就买了一些回来。而她呢,总是知道——知道我“顺手”背后,其实藏着“有你在更好”。她那种不声不响的配合,让人既踏实又感恩。
我们之间常有这种默契。说不上热烈,但在细节里不断浮现。我想,那天她带着那只白色的箱子,更像是为了回应一个还没说出口的心意——“你想要的,我知道。”
交错处带着温度
那是一种难以定义的情感流动,不是爱情的热烈,也不是亲情的深沉,更像是两条在日子里走久了的线,交错处带着温度。
我忽然想起圣经的一段话:“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那种在静默中彼此认得的安稳感,不正是我们许久以来的相处模式吗?默契从来不是理所当然,而是一次次细节的积累,是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的习惯、节奏、甚至沉默都放在心里。
我望她一眼,心里悄悄说了声,真好。
一个白色的箱子,竟承载了一段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