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文艺】字典、词典、双语和三语词典 /碧澄

文:碧澄
字典,英文称dictionary, 马来文称kamus,一般上都包括缀词和引申义。华文分为字典和词典两大类。
华文的字典,如《康熙字典》,是以字为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如部首、音序或笔画),在有关的字下或字后注明该字的读音、含义(和用法),供人查阅、参考的工具书。词典除了字的注音、释义(和用法)之外,还收集与该字有关联的词,再按照顺序编排,方便读者翻查。字典或词典以相关知识分为语文、科学、天文、地理等类别,例如“汉语字典/词典”、“植物字典/词典”、“动物字典/词典”等。字典或词典的大、中、小型或简单、完整,多以读者或对象的知识水平和需要而定。这些工具书的规模决定它们的售价。
中国的字典或词典最早统称为“字书”,最早出现的一部相传是周宣王(公元前827至公元前782)太史籀所编写的《史籀》,共15篇。英国牛津英文字典于1857年筹划,至1884才分册印行。马来西亚的马来文单语词典《语文局词典》(Kamus Dewan)于1970年出版,至今已修订了好几版。
双语字典或词典出现得较迟,那是顺应人类文化交流的需求(包括西方列强开拓东方殖民地)而编撰出版的。最先的马来文双语字典,以往都认为是由安图尼奥匹伽伐塔(Antonio Pigafetta)编的马来——意大利字典。该字典共收录约425个马来单字。据说他是一名商人,跟随麦哲伦航行来东方(1519 至1522),协助他的是一名马来人,名叫亨利(Henrique或Enrique)。多年前,两名英国学者发现,明朝的《满剌加国译语》比前者出现得更早。该字典的马来文部分以汉字注音,分17类,计482个马来字,约于1411至 1433年印行。
三语词典陆续面世
我国独立前后,好几部马华双语或三语词典陆续面世,但都流于过简。直到下列几部双语或三语词典面世,才能比较满足读者的需求。
1.《简明马华辞典》(Kamus Melayu Tionghoa)(林焕文编,1958年出版, 661页,收15,320字)。
2.《实用马华英大辞典》(Kamus Berguna Bahasa Melayu - Tionghoa - Inggeris )(鲁白野编,1959年出版, 1128页,收30,000字)。
3.《马来语大词典》(Kamus Umum Bahasa Malaysia)(杨贵谊、陈妙华编,1972年出版, 1557页,收37,600字)。
4.《普及词典》(Kamus Am)(锺松发、陈亚良、张瑞发编,1977年出版)。
5.(Kamus Perdana)(锺松发、黎煜才编)(1997年出版,约1800页,收字头、派生词和合成词约90,000个)。
6.《全新精编马华英大词典》(Kamus Kembangan)(黎煜才编,2010年出版,2018页,收49,448字)。
大致来说,单语字典或词典适用于单语思维(以单一或第一语文的方式思考学习)的读者。习惯双语或三语思维(以第二或第三语文的方式思考学习)则需要双语或三语字典或词典。
马来西亚的先天背景决定华印裔子弟处于双语或三语的环境,他们都先经母语理解、消化的过程再接受第二或第三语文的介入。这就说明双语或三语工具书对于这些子弟学习非母语(第二或第三语文)的重要性。
数十年来,我从事教学的工作,不知不觉也养成了广义的“好为人师”的性格,总喜欢把个人知道(尤其是语文方面)的事情告诉别人,与人分享。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觉察到任教学校以及一般华小学生的马来文水平有提升的空间和必要,于是兴起课余编写双语或三语词典的念头,结果和李姓同事(不幸于最近逝世)合编《国语实用指南》(Buku Panduan Praktikal Bahasa Malaysia)一书,内容涵盖小学国语的各项资料,80年代初面世后,深受欢迎。90年代修订,销路依然不错。私底下觉得,在学校只涉及数目有限的学生,如若学生能通过词典,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之下,充分加以利用,将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让我对编纂词典的决心更为坚定。1
10年编写三语词典
1996年我离开中学教职,机缘巧合,在一家以出版教育性质辅导教材为主的出版社任职,让我在词典的编写方面能有尝试的机会。全力协助锺松发君完成三语(马华英)词典《最新马来语大词典》(Kamus Perdana)的出版后,我更花上整10年的时间去编写另一部更大规模、更为完整的马来文三语词典。所收入的字头、派生词(缀词)、合成词(词组)等等,特别是数理的词汇堪称丰富,已能满足华社提高马来文水平以及翻译的需要。此后,又根据各方的要求,继续编了数十种单语、双语或三语的辞书,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
所谓学无止境,而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尤其是语文的学习。要学好一种、两种甚至三种语文,必须有毅力,态度要认真。多听、多所、多读、多写。虽是老生常谈,要着实做到,并不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工具书的应用不可或缺。适当的工具书能帮助一个人对某些字词有更透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晓得如何正确的运用在功课上或日常生活中。时常备有一些工具书,等于我们身边有着不说话的老师,避免对某些字词或事物产生误解或犯上错误的概念。总而言之,养成随时翻查工具书的习惯,终身受益无穷。
【南洋文艺】病因/孙天洋

入戏太深(散文诗):孙天洋
“您说的对,知道太多了,搁在心里确实是块病。”——中国电视剧《北辙南辕》
一件小事,搁在心里,可以成为一根刺,也可以是一只大象,甚或一栋高楼大厦:它或戳疼了神经,或刺激了脉动,或加深了伤痕;在无梦的夜晚,它甚至撞开风的梦呓幢幢,让人从病中醒着,从现实堕入谜宫中。
心不是很大,只比脑多点血性;心也不足秤,只比肝胆多重几两;心更加不厚道,只比脸皮更加具体。在心的世界里,有时候容不下一根针而易导致出血,有时候又不能负荷过重而易摔地开花,有时候更无法说好一个故事因为一开头就已经哑了。
我的心本是一个崭新的储藏室,岁月蹉跎,那些人事物留下的青霉苔藓,使我心病得脸色都发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