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LEAP转板机制受落吗?/程志彬

我曾在不同的媒体,都有发表过对于LEAP市场(杰出企业家加速平台)在大马的一些看法,尤其是当首相在四月份发布了转板机制。然而这个转板机制,究竟是否受落?今天,我就与大家一一探讨。

LEAP 是在2017年推出,当时大马交易所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新创企业或中小企业有一个全新的平台,可以进行融资,帮助企业有更大的发展。

当马交所推出LEAP时,掀起了一阵LEAP 市场上市风潮。2017同年,就有2家企业在LEAP挂牌。2018年,趋势依然强劲,共有11家企业挂牌,2019年更达到高峰,共有15家企业上市。

根据统计,2020年开始,在LEAP挂牌的上市公司逐渐变少,大幅度跌至只有7家企业。其中,JM 教育及Polymer控股更是申请自动除牌。

从一开始的很受欢迎,然后热潮慢慢退去,再来有公司下市,最主要的问题是LEAP 本应该带出企业融资的另一方案给中小企业,可惜却因为种种因素,导致没有达到原来的目标。

一般上,上了LEAP 之后,企业面对几个问题:

第一,只有高净值投资者(sophisticated investor)才能够购买LEAP市场的股票。但是试问,大马市场有多少位高净值投资者呢?这也是导致LEAP市场很少有波动的原因。

第二,也因为只有高净值投资者可以购买LEAP股票,导致融资数目变少,续而导致企业获得注资的机率也降低了

第三,这个也是最致命的杀伤点,转板机制。因为当初企业往LEAP 上市,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希望可以借助LEAP市场平台为跳板,通过LEAP 可以更顺利跳上创业板(ACE)市场 。

很多的中小企业都期望在LEAP上市后,当盈利达到ACE市场要求时,就可以顺利转板。

基于目前市场普遍上都知道,企业是可以从创业板转去主板市场,顺理成章的,企业也以为企业上了LEAP 市场后,转板去ACE是不成问题的。

可是从2017年开始,转板机制却一直迟迟不出来。直至2023年,LEAP 市场开始了6年后,才在团结政府带领下,迎来了曙光,政府终于宣布了大家翘首以待的转板机制。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这个所谓是转板机制,是不是真的可以解决LEAP 市场的问题?

仅解决部分问题

对个人来说,我觉得这转板机制只能解决其中一半的问题。当然,凡事没有十全十美,总好过事情完全没有被解决。

有什么问题是被解决了呢?其中包括明确的转板机制。大马交易所宣布修改创业板上市的规定,让在LEAP上市满2年的公司转至创业板,从2023年4月1日起生效。

根据全新LEAP市场转板框架,LEAP上市公司需获得创业板保荐人的评估,才能获得转板资格。

另外,申请转至ACE的企业,需建立清晰透明的价格机制,以证实发行价的公平和合理性。在申请转板至ACE时,也需要申请退出LEAP市场,并向股东提供退场机会,或任何公平的替代退出机制。

企业只有在成功转移并在ACE上市后,才会从LEAP市场除牌。

过往转板机制还没面世前,其中TT Vision 控股及Cosmos Technology控股是申请从LEAP除牌后再上ACE。当时如果他们选择下市,可是如果之后又不能上市,他们就会丧失了“上市公司”的地位。

新出炉的转板机制就解决的这个问题,企业只有在成功转移并在ACE上市后,才会从LEAP市场除牌下市。这个是给了企业非常明确的一个方向。

此外,这个转板机制是否受落,也取决于费用高低。目前市场上,企业上LEAP 板的费用约80万至100万令吉;上ACE板则需要300万至400万令吉。

假设我们的公司先上LEAP 市场,耗了100万令吉,接下来转板上ACE,如果还需要400万令吉,成本加起来是比直接去ACE更高。

如果费用太高,那么市场可能就觉得没这个必要了。企业可能会选择等业绩达标后,直接上ACE不用通过LEAP,来的更划算了。

转板成本不能过高

我的看法是,如果企业家选择上LEAP 后转板去ACE,主要是转板成本不能过高。沿用上述的例子,公司先上LEAP 市场,耗了100万令吉,接下来转板上ACE,需要400万令吉,总共500万令吉。

可是如果我直接选择上ACE,费用只需要400万令吉,节省了100万令吉。个人建议如果保荐人成本费用可以稍微降低,那就会更好。

举个例子,我的公司上LEAP费用是100万令吉,接下来同样的保荐人替我处理公司转板上ACE,那么可能就可以把费用减低。

只有让价格相差不远,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让企业家觉得先上LEAP再上ACE是可行的。

虽然上LEAP后的股票不流通也较难于融资,可是毕竟上市后可以获得品牌效应,可以给公司带来更多生意,增加利润,再往第二板去冲业绩。

我勉励大家,用IPO方式来经营你的企业。因为往后不管是要往LEAP或ACE市场上市,只要是IPO方式,企业一定会比过往经营的更为出色。

视频推荐:

反应

 

财经新闻

【股势先机】IPO热潮已过,还是方兴未艾?/Eventure Group

随着大马交易所在2024年迎来了55家首次公开募股(IPO),不少投资者开始期待2025年是否会有更多公司上市,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然而,IPO数量的增加,是否真的能为股市注入更多活力?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自2022年以来IPO市场的变化,以及更多IPO,是否意味着马股会更加繁荣。

首发股结构变化

自2022年1月起,马交所正式成为创业板(ACE)的唯一上市审批机构。这一变化让创业板的IPO流程变得更加顺畅。而马交所本身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不仅要监管市场,还需考虑股东利益,这种双重身分使其推动更多IPO成为必然,同时也相当微妙。

到了2023年4月,马交所又进一步优化了从LEAP市场转至创业板的流程。过去,LEAP市场的公司若要上市成本,必须先下市再重新申请,非常繁琐。而新政策直接降低了门槛,让更多LEAP市场公司能顺利 “毕业” 。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创业板虽然没有盈利要求,但按照笔者掌握的情况,大部分投行对盈利有隐形要求。如果公司上一财年盈利未达500万令吉,且未来两年无法维持这个水平,大概率不会被考虑上市。毕竟,目前排队上市的公司实在太多了。

导致滥竽充数?

这些改革,确实让更多公司能通过IPO进入市场,但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这是否会导致滥竽充数?

表面上看,IPO数量的增加让市场显得更加活跃,但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风险。

尽管监管有所加强,但市场中仍存在一些通过特殊手段“包装”盈利的公司。这类公司在上市前数据漂亮,上市后却难以维持,盈利迅速回落,最终让忠实股东蒙受损失。这类案例并不少见,因此,投资者在选择IPO时需要格外谨慎。

虽然IPO看似让市场更热闹,但对于股市整体资金流是否真正增加,这还值得商榷。近期,外资持续撤离大马,这可能与政策、汇率波动或其他因素有关。

同时,本地投资者的年龄结构也出现老化趋势,较为年轻的一代资金,更多流向海外市场或近期热门的虚拟货币领域。从2024年的市场交易额也可以明显看出,市场的活跃度有限。

推动真正繁荣

IPO数量的增长固然让市场更具话题性,但要实现真正的繁荣,马股需要的不仅是更多公司上市,而是如何吸引资金回流和保护投资者权益。

一方面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让更多人了解马来西亚股市的潜力,尤其是年轻一代。另一方面,政府和交易所也需制定政策,吸引外资回流或鼓励更多本地资金进入股市。

保护投资者权益

对IPO公司的质量把控应更加严格,避免低质量公司通过“包装”上市。此外,加强信息披露透明度,让投资者能清楚了解公司的真实状况,也能有效提升市场信心。

据了解,2025年预计将迎来60家IPO,其中,包括从LEAP市场升至创业板的公司。从表面上看,这确实让市场显得更繁荣,但是否能带来长期的积极影响,仍需要时间验证。

繁荣与否,最终要看市场资金流是否改善、投资者信心是否增强,以及IPO公司能否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

笔者认为,IPO数量增加只是短期现象,真正重要的是市场能否吸引更多优质公司,提升整体竞争力。

至于马股是否能凭借这波IPO热潮实现长期繁荣,就让2025年为我们揭晓答案吧。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