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预算案:行政开支上升与挑战/李荣昌

令吉。
2025年马来西亚财政预算案于10月18日如期揭晓,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这份预算的总开支达到了4210亿令吉,创下历史新高。
在这一庞大的预算中,政府的行政开支高达3350亿令吉,占总开支的79.6%;而发展开支则为860亿令吉,占20.4%。
薪酬开支越来越高
这样的预算结构凸显出马来西亚长期以来的一个财政问题:行政开支占比过高且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引发了对政府财政管理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深刻思考。
首先,从预算结构来看,行政开支比例逐年上升已成为显著趋势。
在2024年的预算中,行政开支占77.1%,而在2025年这一比例进一步上升至79.6%。这一现象表明,政府在运营方面的支出需求正持续增加。
在2025年的财案中,薪酬开支占25.2%、退休开支占9.6%、债务服务开支占13%、津贴与社会补贴开支占12.5%、物资和服务开支占9.7%、其他开支占9.6%。与2024年相比,薪酬开支占比为24.3%、退休开支占8.2%、债务服务开支占12.6%、津贴与社会补贴开支占13.4%、物资和服务开支占9.7%、其他开支占6.7%。
尽管债务服务开支在总体开支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其实际数额却从498亿令吉增加至547亿令吉。相反,津贴与社会补贴开支实际数额则从528亿令吉降至525.7亿令吉。此外,无论在占比还是实际数额上,薪酬和退休开支均呈上升趋势。
整体来看,2025年财案的制定旨在应对日益严峻的政府行政开支,尤其是薪酬与退休开支。尽管此次财案在增加税收方面进行了调整,如提高含糖饮料税、扩大销售与服务税范围、征收富人股息税等,但对于政府开支日益严峻的主要原因——薪酬与退休开支,却缺乏有效的改善措施。
增税率、扩税基
此外,在此次预算案中,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旨在扩大财政收入以应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开支。政府尝试通过提高税率、扩大税基以及实施新税制等方式来增加收入。
其中,提高税率和推出更多税目主要是为了弥补取消消费税后的财政损失。这也是为何在2025年财案发布前,市场普遍预期政府可能会重新实施消费税。
然而,最终政府选择了相对不佳的做法,通过提高税率和增加税制来增加收入。
这一选择使得市场对未来政府重新考虑消费税的可能性普遍持怀疑态度。
关键问题未解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的财案将延续当前的做法,即继续提高税率和实施更多税制。然而,增加税制也带来了政府可能面临的双重税隐忧,为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
综观所述,2025年财政预算案延续了马来西亚政府长期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政府行政开支的持续增长,尤其是薪酬与退休开支占据了主要份额。
尽管政府采取了减少津贴、提高税率和实施新税制等措施来应对日益严重的开支问题,但由于薪酬与退休开支的严重性,这些措施的成效并不显著。
因此,政府应更加实际地改善薪酬与退休开支,以实现财政的永续健康发展。单靠提高税率和实施新税制来弥补薪酬与退休开支,不仅难以根本解决问题,还可能加重民众负担,得不偿失。
只有通过有效的支出管理,才能实现财政的长远稳定与社会的共同繁荣。
顺应保护主义浪潮? 大马贸易政策调整/李荣昌

近期,投资、贸易及工业部部长东姑扎夫鲁透露,美国在当前的关税问题谈判中向大马提出了四项主要要求,包括:消除大马的非关税贸易障碍、解决双边贸易逆差、保障美国技术安全,以及推动大马对美国产业的投资。
美方尤为强调,大马必须确保美国的敏感技术不会落入其“不认可的对象”手中。
在美方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中,大马是否有能力全面回应?
首先,从美国对马来西亚提出的四项核心要求来看,最关键的一项是要求减少两国之间的贸易逆差。
根据数据显示,美国在2024年对马来西亚的贸易逆差高达248亿美元,使马来西亚成为美国第15大贸易逆差来源国。这一逆差水平引起了美方高度关注,并成为双边谈判的重要议题。
然而,从经济现实来看,马来西亚在短期内难以通过扩大对美进口来显著缩小双边贸易逆差。一方面,尽管马币近期略有走强,但相较美元仍属疲弱,使得企业与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本地或区域内、汇率相对较低的供应来源;另一方面,马来西亚整体收入水平相对有限,内需结构偏向中低价产品,尤其对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的美国产品,市场吸纳能力受限。
因此,期望马来西亚在短期内以大量采购美国商品来缓解贸易逆差,并不符合当前的经济基本面。
严防洗产地
在此背景下,马来西亚若要在短期内有效回应美国的逆差关切,最具现实操作性的做法便是防范和遏止“洗产地”问题——即第三国通过马来西亚转运商品以规避美国关税。
加强对原产地证书的监管和管理,正是处理这一问题的核心手段,也是当前投资、贸易及工业部(MITI)所优先推动的关键政策之一。
在与美国就关税问题展开谈判后,投资、贸易及工业部部长拿督斯里东姑扎夫鲁随即采取行动,指示MITI全面接管所有出口至美国产品的非优惠原产地证书(NPCO)签发工作,并撤销商业理事会与行业协会的签发权限。
他强调,此举的目的在于防止其他国家利用马来西亚作为转运通道,将受美国高关税制裁的商品“洗产地”后再出口美国,确保大马出口行为的合规性,并重建美国对大马贸易制度的信任。
政府统一发证
MITI指出,已发现部分来自遭美国高关税制裁的国家的商品,经由马来西亚转口,并被虚假标示为本地制造产品。为强化监管、杜绝“洗产地”问题,MITI决定撤销所有商业理事会及行业协会的NPCO签发权限,由政府统一发证,以提升制度的透明度与权威性。

扎夫鲁
致力反倾销
与此同时,MITI也宣布,我国已正式对进口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征收反倾销税。
根据最终裁定,中国的税率介于2.29%至11.74%,印尼则为37.44%,相关措施自即日起生效。
该决定是MITI在针对不公平贸易行为展开数月调查后所作出。调查自2024年8月9日启动,依据《1993年反补贴与反倾销税法令》及其相关条例进行。
结果显示,中国与印尼出口至马来西亚的PET产品价格低于其本国市场售价,构成倾销行为,并对我国本地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
积极应对美要求
综观近期政策动向,马来西亚加强对非优惠原产地证书(NPCO)的监管,以及启动针对特定进口产品的反倾销税措施,实质上是为回应美国在关税谈判中提出的关键关切,包括防止“洗产地”行为与打击不公平贸易。
美国长期关注第三国利用马来西亚作为转运地规避其高关税措施,而大马此番主动整顿相关机制,意在展现对美方关切的重视与配合,强化双边经贸互信。
然而,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马来西亚政府明显采取了相对克制的立场,避免直接点名中国,反倾销税率亦相对温和,显示出其试图在不激化中马关系的前提下达成对美政策回应。这种策略性模糊反映了马来西亚一贯秉持的平衡外交立场,务实地在中美两强之间保持灵活空间,以维护国家利益与区域稳定。
综上所述,马来西亚在回应美国贸易关切方面,已展现出务实且积极的姿态。无论是全面接管非优惠原产地证书签发权,还是对进口产品实施反倾销税,均体现了大马在防范“洗产地”与打击不公平贸易方面的政策决心,意在回应美国所提出减少贸易逆差的核心要求。
然而,从当前美国的政策取向来看,尤其是特朗普阵营有意将关税重新定义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未来美国在关税谈判中的让步空间势必受限,“对等关税减让”机制也将难以恢复到以往的宽松状态,减幅预计将趋于保守。
贸易自由度收缩
与此同时,马来西亚亦同步启动对部分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的机制,此举不仅有助于维护本地产业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美方对不公平贸易的关切。但这也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商品被纳入贸易救济工具监管之列,使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愈加趋向规范化与防御性,双边乃至多边的贸易自由度将面临收缩。
从本轮马美关税谈判及政府的应对节奏来看,不难发现,在各国与美国重新审视贸易关系的过程中,全球正缓步迈入新一轮以关税壁垒和政策干预为特征的保护主义时代,而这一趋势,正是由美国主导推动,已成为全球贸易自由化前景所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