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业如何吸引上市公司?/程志彬

零售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持续变化,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开始寻求上市公司收购,以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资源支持。
然而,成功被上市公司收购的零售企业并不多,这表明其中存在一定的挑战和条件。
那么,零售企业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吸引上市公司的目光并被收购呢?
盈利能力
首先,零售企业需要具备持续的盈利能力和稳定的业绩增长。这是上市公司在评估潜在收购目标时最为关注的因素之一。上市公司通常会仔细审查被收购企业的历史财务数据,以判断其未来的盈利潜力。
因此,零售企业需要展示出连续稳定的盈利记录,并且在不同经济环境下能够维持业绩的增长。
为了实现这一点,企业应确保其业务模式、市场需求和运营效率能够在长期内保持稳定。
此外,企业还需具备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消费趋势和经济环境。
强大品牌
其次,拥有一个强大的品牌对于零售企业的吸引力至关重要。品牌不仅代表了企业的市场形象和消费者认知度,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一个知名度高、美誉度好、忠诚度强的品牌,可以为上市公司带来显著的附加价值。
通过收购这样的零售企业,上市公司能够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品牌影响力,并增强客户的忠诚度。
此外,一个强大的品牌还能够帮助上市公司在市场推广中降低成本,并建立起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从而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竞争优势
第三,零售企业的市场定位和竞争优势也是吸引上市公司收购的关键因素。一个具有独特市场定位的零售企业,能够有效满足特定消费群体的需求,并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独特的市场定位,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还能为上市公司带来新的市场份额和多样化的产品线。
例如,一家专注于高端奢侈品市场的零售企业,其独特的市场定位和客户群体能够为上市公司带来显著的市场扩展机会,从而实现业务的战略性增长。
高效管理
第四,高效的运营管理是零售企业成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良好的运营管理能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利润率,并提升客户满意度。有效的管理系统能够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运营流程的优化,从而实现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收购具有高效运营管理的零售企业意味着可以获得更稳定的现金流和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这种企业能够在日常运营中保持高效,减少潜在的运营风险,从而使收购后的整合过程更加顺利。
高效的运营还意味着企业能够在市场上迅速响应消费者需求变化,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财务健康
第五,零售企业需要具备健康的财务状况。健康的财务状况包括良好的财务指标、充足的现金流和稳定的融资能力。上市公司在考虑收购时,会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详细的审计和评估,以确保投资的安全性和回报性。
零售企业需要确保其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准确性,维持良好的现金流管理,并具备应对市场波动的财务能力。稳健的财务状况能够帮助企业在收购过程中获得更高的估值,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遵守法规
最后,零售企业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并注重社会责任。合规性是企业正常运营的基本要求,也是吸引上市公司收购的重要条件。企业应确保其业务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以确保业务的合规性和风险管理。
此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也是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通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责任感,零售企业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市场认知度,还能在上市公司眼中展示出良好的社会价值和品牌信誉。
综上所述,零售企业被上市公司收购的过程是复杂而严谨的,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企业只有在持续盈利、品牌价值、市场定位、运营管理、财务状况和合规性等方面表现突出,才能够吸引上市公司的关注,并成功完成收购。
为了提高被收购的机会,零售企业可以通过提升品牌价值、扩大市场份额、优化运营效率、加强财务管理、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等措施,增强自身的吸引力。
通过这些努力,零售企业不仅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能为未来的收购机会做好充分准备,推动企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视频推荐 :
【独家】都是特朗普惹的祸? 大马IPO急冻!

独家报道:杨惠平
美国总统特朗普祭出“对等关税”震撼全球,贸易紧张情势加剧,股市震荡不安,连带影响了原本炽热的大马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甚至有急速冷冻的迹象。
随着投资情绪急速降温,部分原计划挂牌的公司,纷纷延后上市或按下暂停键,导致大马新股上市情绪吹起一阵冷风。
对此,企业上市培训导师兼丰顺集团(FINSOURCE)创办人程志彬对《南洋商报》说,当前市场动荡不安,选择推迟上市,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股市因关税战剧烈震荡
推迟IPO罕见但明智
全球股市随特朗普关税剧烈震荡,大马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也无法幸免,先有CUCKOO大马宣布延后上市,SPB发展随后也宣布推迟。
接下来,会否有更多公司加入“等待观望”的行列?还是一马当先勇往直前?而大马首发股市场的命运又会如何发展?请看专家为你一一道来。
回看过去4个月的IPO市场,前两个月与后两个月的表现,可谓一时天堂一时地狱。马股年初还延续去年的火热,迎来华阳餐饮(KOPI,0338,创业板)首秀报捷,溢价98.9%。
然而到了3月份,多家新上市公司却陷入首日失利的窘境,股价一开市就跳水,纷纷跌破首发价。
此外,上市前的超额认购数据也在急降,相比去年动辄数十上百倍,最新几个IPO的认购状况,甚至出现土著部分认购率不足的惨况,显示投资者的热情逐渐流失。

备受瞩目的CUCKOO大马,在4月9日就意外宣布,将上市日期从原本的4月30日,推迟将近两个月,至6月24日。
2家公司推迟上市
种种状况让即将上市的公司深感不安,目前,已有两家公司宣布推迟上市。
当中,备受瞩目的CUCKOO大马,在3月26日推出招股书,在4月9日就意外宣布,将上市日期从原本的4月30日,推迟将近两个月,至6月24日。
CUCKOO大马在声明中解释,调整上市日程,旨在更好地保障公司与投资者的利益,确保公司以更稳健的姿态,顺利迈入资本市场。
无独有偶,原定于4月21日推出招股书的产业发展商——SPB发展,在4月17日突然宣布,推迟上市计划的日程,且没有给予明确时间表。
延后上市日程的状况,近几年在马股实属罕见!哪怕是疫情期间,也没有公司延后上市计划。
尽管当年市场曾经传出Mr.DIY(MRDIY,5296,主板消费股)可能延后上市的传言,但Mr.DIY最终仍然如期在2020年10月26日上市马交所主板,当天闭市收在1.75令吉,高于首发价1.60令吉,溢价9.37%。
若再往前推多几年来看,于2016年上市马交所的联熹控股(RANHILL,5272,主板公用事业股),则曾宣布延迟上市,因机构投资者需要更多时间考虑,将上市日期从原定的2月,延至3月。
对于这种情况,企业上市培训导师兼丰顺集团(FINSOURCE)创办人程志彬,在接受《南洋商报》电访时认为,在动荡不安的市况,美中关税贸易战仍在持续,很多投资者都会选择观望,不会轻易出手。

程志彬
投资最怕不确定性
“其实在投资圈里,大家最害怕的就是不确定性,而眼下由于美中之间的关税贸易战仍在持续,这是导致市场动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他表示,延迟上市计划是可以理解和可取的,因为在如今的市场氛围下,若一意孤行推进IPO,往往容易面临股价承压的局面。
“毕竟上市是公司历史性的重要一刻,谁都不希望‘敲钟’的那一刻,就创下‘开盘即破发’的负面纪录,被永久地载入历史,对公司形象与投资者信心,都会造成影响。”
他认为,一些理性的投资者,应该也能理解或乐见公司延迟上市,等到整体市况回稳、估值更有支撑的时候再推进。

余贤彬
宜购市场下砍发售价
另外,乐天交易研究主管余贤彬也持相似看法,他对《南洋商报》说,当前外围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例如美国关税政策及地缘政治风险,都是影响市场情绪的主要因素。
“特朗普那边,几乎每天都有新消息,市场难以稳定。”
此外,他也提到,许多企业还维持较高估值要求,但现时市况不佳,若不调低本益比(PE)上市,很难获得理想的反应。
言犹在耳,宜购市场(Eco-Shop Marketing)在5月9日即宣布下修首发股的发售价。
即将在本月23日到马股主板上市的大马定价居家用品零售店——宜购市场,发文告宣布,将其首次公开募股(IPO)发售价,从原本的1.21令吉,下砍8仙或6.61%,至1.13令吉。
这是马股IPO急冻状况的最新一列!
同时,宜购市场首发股的超额认购率仅有0.96倍,毫无意外,土著的部分也陷入认购不足的窘境。

上市公司过多
余贤彬认为,以当前市场的交投情况来看,这两年上市或拟上市的公司数量太多了,也对市况带来一定影响。
在2024年,马交所的IPO上市数量创下19年来新高,迎来55家新上市公司,相较2023年的32家IPO上市的公司,大幅增长了72%。
而今年马交所目标,是60家新上市公司,截至5月8日,今年迄今挂牌马交所的新公司就达20家。
“若是在次级市场交投活跃的时候自是没问题,但如今马股整体的流动性薄弱,难以消化大规模的IPO活动。”
他指出,当前马股的日均成交量大幅走低,一度达到仅剩约15亿股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消化那么多的IPO活动。
根据马交所首季财报,今年首3个月马股的日均交易量为33.7亿股,相比去年同期的46.2亿股,大幅下滑了27.1%。
来到4月,投资者交投情绪日益谨慎,尤其在4月21日,当天全日成交量仅报15亿3513万2900股,对比去年陆续冲破60亿、70亿股单日成交纪录,黯然失色。
分散市场流动性
“新股太多,只会分散流动性,公司倒不如等待市场日均成交量回升至50至60亿股,再考虑上市。”
他补充,外资目前仍持有本地股约17%至19%,但短期内频繁套利操作,实际上无法支撑大市。
“市场气氛需要时间恢复,我们也只能耐心等待,就像等榴槤成熟一样。”
谈及IPO市场展望,他预计今年下半年IPO市场的热度不会像去年那样积极。

需求减弱资金暂离
此前,余贤彬曾对去年的IPO热潮超额认购骤增的现象有所留意,特别是一些首发股,获得百倍的超额认购,意味着不少资金遭锁定,可能对整体马股流动性带来影响。
他表示,散户对马股的参与度,从2024年1月的26%,萎缩至9月的16%。今年初散户的参与度徘徊在18%的水平。
如今,基于投资者对IPO需求减弱,拟上市的公司超额认购都出现了大幅回落,意味着资金不再涌入新股市场。
在被问及投资者资金去向时,余贤彬认为,大部分应该是以持有现金,保持观望为主。
“虽然说,综指近期走势有所回落,这对散户来说是一个逢低吸纳的机会,但大家都还是怕这件事会拖累公司的生意。”
土著配额加重卖压
对于如今的IPO市况以及投资情绪变化,程志彬认为,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即投贸部(MITI)批准的土著投资者,存在短期套利的倾向,而这一群体通常占公司扩大后股本的12.5%。
他解释,这些投资者不少是通过保证金账户(Margin Account)申购,因此倾向于中签后迅速套利,无论盈亏,均选择在短期内抛售。
“(因为)这类投资者1年可能参与多宗IPO,只要整体回酬为正,便视为成功操作,因此即使只是微利,也会选择在新股上市首日出售持股。”
他指出,这类短期套利行为,在承接力不足的市况下,容易对股价造成进一步压力。
更重要的是,MITI批准的土著投资者部分,并未设有禁售期(lock-up period),意味着相关投资者可在上市后立即脱售股票。
相较之下,公司初始股东通常受限于为期6个月的禁售期,以防止创办人短期套现。
基本面与市值成关键
虽然IPO市况遭遇冷风,但实际上,并非所有新股都面临同样的困境,部分个股仍展现出强劲表现,反映出市场对不同企业质素与成长前景的看法不同。
程志彬举例,3月底上市的HI Mobility公司(HI,5335,主板消费股),因业务前景明确,基本面稳健,吸引投资者关注,上市首日表现相对突出。
他认为,现在的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基本面强、财务状况稳健,或者是业务模式特别吸引人的公司。
“另外一个原因是,现在太多公司密集上市。去年有55家IPO,几乎平均每周至少1家。今年即使有些延迟,但也每一两个星期就有1家新公司挂牌。”
他认为,在选择太多的情况下,投资者也会变得更谨慎、更挑剔。
整体而言,市场冷静反映出IPO热潮降温后,投资者更关注基本面与估值合理性,而非短期炒作空间。
Mercury证券在近期的市场报告也指出相似之处,称表现优异的公司,目前取决于自身盈利增长前景清晰、顺应宏观或政策利好、且属于防御性行业的因素推动。
偏好质量与盈利展望
“消费品与服务行业的公司,大多表现超过周期性行业,反映出市场对质量和盈利展望的广泛偏好。”
此外,Mercury证券认为,市值规模也是一个关键的差异化因素。
因为市值较大的公司,不仅受益于更深的流动性和更浓厚的机构兴趣,还可展现出更好的上市后支持和韧性。
纵观3月初迄今,除了出口导向的鹏达环球(PGLOBAL,5331,主板工业组),仅两家主板上市的公司表现相对坚挺,是唯二首日上涨的公司。
其中,砂电信基建服务商——瑞腾控股(REACHTEN,5332,主板电信与媒体股),作为时隔15年后首家登陆大马交易所主板的砂拉越企业,该股5月初登场,首日闭市时溢价3.85%。
“一上市就涨”盛况不再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4月9日宣布,将暂停实施新关税90天,似乎为全球多国带来了喘息空间,但马股IPO市场降温的状况似乎并未改善。
程志彬认为,现在局势仍不断变化,所以大家只能先观望。
目前的局势非常微妙,很多人最恐惧的其实不是利空消息本身,而是无法规划未来,因为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尤其面对特朗普这不确定因素,哪怕是经济评论员或专家也难预测。
“我的看法是,只要这个风波有了定论,无论结果好坏,只要市场明确了方向,企业自然就会开始制定对应方案,而一些有暂缓想法的也会继续推进原本的上市或投资计划。”
此前,IPO市场一直是投资者追捧的热门板块,合盈惠理资产管理公司大马总执行长叶孙良,曾在一场活动中指出,自2020年以来,马交所的首发股平均回酬率为75.2%,相比富时隆综指却只有0.8%。
根据马交所数据,以去年为例,在马交所上市的55家新公司中,超过94.5%新股首日迎来捷报,只有3家出现下滑。
其中,凯辉国际(KEYFIELD,5321,主板能源股)和优立控股(UUE,0310,创业板),上市首日分别劲涨1.14倍和1.9倍,股价翻倍引爆市场热情,投资者争相涌入。
然而,程志彬预计,这种盛况短期内不会重现,即便未来市场局势趋于稳定,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一上市就涨”的盛况。

陈尤敏
大马IPO续跑赢区域
另外,德勤马来西亚审计与鉴证合伙人陈尤敏对《南洋商报》指出,截至5月6日,大马IPO市场相较于东南亚地区的市场,展现出相对强劲的实力。
“马交所今年已完成19宗IPO,相较之下印尼13宗,泰国仅有4宗。”
此前,马交所定下了2025年全年目标为60宗IPO。
不过,自今年4月起,美国宣布对几乎所有贸易伙伴加征新关税,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她预见这将对2025年区域内IPO市场造成一定冲击。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导致投资者态度趋于保守,更倾向于规避高风险资产。”
她认为,要维持IPO市场成长,必须确保宏观经济稳定、监管支持与投资者信心,大马政府近期成立国家地缘经济指挥中心(NGCC),正是其积极应对挑战的体现。
IPO门槛已提高
另一方面,鉴于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陈尤敏建议,公司进行风险评估及情境规划,以测试现有商业计划和预测模型的稳健性,并评估外部变化对IPO策略的影响。
此外,公司也需要重新审视其对投资者传达的信息和长期定位。
同时,公司也在执行更严谨的准备评估,包括内部报告系统、企业监管、风险管理和合规机制等,以密切关注公司的基础,确保业务永续成长且合规到位。
“简而言之,IPO的门槛已提高。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公司不再急于上市,而是更有系统地加强基础、完善未来计划,以确保满足投资者日益演变的期望,并在公开资本市场环境中稳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