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4支柱/程志彬
在理财世界,我们有“四大理财支柱”,英文就是Four Pillars of Financial Planning. 第一:创造财富(Wealth Creation);第二:累积财富(Wealth Accumulation);第三:保障财富(Wealth Protection);第四:传承财富(Wealth Distribution)。
创造财富, 从字面上看起来就很容易明白,就是我们怎样去创建、制造财富。用白话来说,就是主动收入。如打工,做生意,每天从9am辛勤打拼到5pm,一份劳作才会有一份收获的收入。
累积财富,是一份“被动收入”。要怎么累积财富呢?就是利用主动收入,去做一些投资如购置产物、房地产、股票等。这份收入不靠打拼,而是进行的投资本身之后获得的回酬。
比如说我们购买房子后出租,我们可以获得租金;可是这份收入不是靠本身去辛勤工作打拼而获得的。
当我们有了主动收入,或者被动收入之后,接下来我们希望的就是财富不要溜走,需要有机制来保障我们的收入,那就是保障财富。
例如,我们会担心将来如果有一天身体不舒服或者有其他状况需要住院,可是没有买到保险或医药卡,那么我们就需要付出高昂的医药费,财富就会溜走。之前苦苦经营得到的主动收入或者被动收入,也会有可能一次性就被耗尽了。
在理财世界里,我们的其中一个保障工具就是购买保险、36种疾病医药卡等等,这些都是保障财富的工具,可以把我们的风险降到最低。
当我们创造了主动和被动收入,这些财富都需要获得保障,希望可以把财富传给心爱的人,如另一半、下一代或者一些慈善机构。
怎样可以做到传承财富,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呢?想要做到这点,往往需要一些机制的存在去调节或制衡,如信托 (Trust), 遗嘱 (will)。以上谈及的这四点,就是四大理财支柱。

企业老板可参考
今天,我想利用自身的观点,把四大理财支柱套用到资本世界,希望可以供大家参考参考,特别是做企业的老板们。到底把这四大理财支柱放进去资本世界,又是怎样的一回事呢?且看接下来的一些详细解说。
第一个是创造财富, 就是当我们创造了上市公司之后,公司必须继续进行正常操作,只是多了更多人分担这份重量,我们有了C-Level 的管理层一起打拼,如CEO、COO、CFO等。
公司虽然上市了,但是一切还是需要如常操作,还是需要经营,还是需要有人监督管理,需要继续干活。当然相较之下,上市过后的总裁会更加轻松,因为有了更多人为了他的企业打拼。这是企业上市后的“主动收入”,因为还是需要继续辛勤劳作。
到了第二支柱,累积财富,企业上市后就会进行很多的合并与收购。被合并或者收购进来的公司,会为我们制造更多的财富,赚取更大的收入。
在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很多时候都会选择买进一些财务稳定的公司,业绩合并在一起,获得加倍的收益。这就是俗话说的“钱生钱”,也就是我们的“被动收入”。
再谈到保障财富, 上市过后,我们更加需要保险的存在来保障,如领导层的关键人保险(Keyman Insurance)、产品保障等等,需要进行更多方面的保障。
举个例子,如果有一天,公司产品被大众投诉有损消费者利益, 需要做出大量赔偿,那么赔偿金额就会由保险公司负责。
我们也鼓励公司领导层购买Keyman Insurance,万一任何不幸发生在领导层身上,至少Keyman 可以负责赔偿。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当企业上市后,老板个人不再需要为企业担任任何银行的个人担保,无形中就可以保障个人的资产与财富。
在资本市场,谈到传承财富,我们也非常鼓励老板们需要有传承的机制,如家族信托(Family Trust)等,确保巨大财富可以代代相传,子孙继续享有这份福利。
这就是个人对四大理财支柱套在资本市场的看法,希望也能启发大众对资本世界的一些想法。
视频推荐 :
当理财成了孤独的坚持/莊国辉
得四分刚收到那封电邮时,心里竟没有丝毫波澜。
“恭喜您正式被提名为本年度理财工会院士。”邮件末尾,还附上一个金灿灿的徽章设计图,和一些作为院士的福利和荣誉。
中午的阳光照进教员办公室,得四分手中的咖啡已经凉了,但是他还是没有嫌弃把咖啡喝完。最后,他盯着电脑屏幕,久久没动。
也许20年前的得四分,可能会把这消息贴在社交媒体上,再配上一句“坚持终有回报”。但现在的他,只想关掉页面,静静地坐一会儿。
他突然想起那对在前债管机构里为了债务问题而起争执的夫妻。
那天他应邀担任监督而与债务咨询工作人员一起为低收入家庭做理财咨询服务。轮到下一组因为债务问题的个案,一对四十出头的夫妻坐了下来,妻子一开口就落泪:
“我们已经试过很多方法了,就是还不完债……他还在用信用卡借钱说要‘翻本’,每次我提要节流,他就说‘你不懂生意’。”丈夫低着头,不说话。
得四分看着眼前的两人,突然觉得自己讲再多储蓄比率、负债比率,也只是一串串没有温度的数字。
“我教了20年理财课程,讲了千百遍的预算表、复利公式,最后连身边的人也未必愿意听完。”
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不是针对个案,而是对整个时代的疲惫。
这些年,他离开了体制内的高薪岗位,转而投入大学课堂,希望能让年轻人在负债前就掌握财务知识。
他设计案例、邀请真实债务者来演讲、甚至用《论语》、《庄子》来引发学生思考消费的意义。但他知道,有些学生的信用卡申请已经在开学第一个月就送出了。
“你那么努力做这些,是因为你想拯救谁?”太太曾半开玩笑问他。
得四分沉默许久,只回答:“也许是想拯救那个当年被债压得喘不过气的我自己。”
他不是富家子弟。年轻时的他也曾陷入债务,靠每月滚动信用卡最低还款度日。直到有一天,他看见太太偷拿定期存款出来“帮还”,他才彻底醒悟。
那天太太没说话,只是放下存摺,说:“你不要再让我担心。”
得四分至今记得那一刻的羞愧。他也明白,金钱的问题,从来不只是数字,而是关系。
“为什么会债务失控?”
他在课堂上曾这样问学生。
一位女生举手:“因为看不不懂,也不会计算?”
“因为不够节制?”
“因为压力太大,用购物来转移?”
别人的“体面”定义
得四分听完点头,却又摇头:“这些都对,但还有一个更常见的原因:我们活在别人定义的‘体面’里,太久了。”
“人往往不是败在贪,而是败在装得起,让别人看的起。”
当一个人不断向银行借贷,只为维持朋友圈的“水准”,为孩子办一场超出能力的满月酒,为妻子换一辆超出预算的新车——最终都是为了别人的眼光,把未来典当给现在。
柏拉图说:“理想的国家必须由哲人统治。”
得四分则说:“理想的人生,必须由理性掌舵。”
但在现实中,他越来越怀疑理财教育是否真能成为一张拯救之网。
“我努力了20年,却看着家庭一个个因债务裂开。”
“我登上讲台,却拯救不了讲台下那对夫妻的争吵。”
“我拿到荣誉,却无法换来社会对理财教育更深一分的尊重。”
他有点想放弃。甚至一度想把所有讲义封存,回家种花、养鸟,再不碰这些“看似正确但没人要听”的话题。
理财是孤独的教育
但他又想起那天课后,一个安静的男生走上前对他说:
“老师,谢谢你分享你的故事。我爸欠债跑路后,我以为我们这一家人只能这样下去了。你让我看见,我们可以重新规划。”
那一刻,得四分差点落泪。
理财,是孤独的教育。
但教育,从来就不是为了多数人的掌声,而是为少数人点亮灯。
有人说:“荣誉,是社会给的名片;宁静,是自己给的答案。”
得四分坐在傍晚的校园角落,望着天边一抹残阳。他不再纠结自己是不是“改变了世界”,只愿自己还愿意相信这件事值得做。
他轻声念出一句常挂在心头的经文: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心经》
这世界也许不会为他改变,但他可以选择,不被世界改变。
总结:不轻易违背理性
明明就知道不可为而为之。不懂是不是别人眼中所谓的愚蠢。但是,许多“愚蠢”的人就是为了那“初心”和当初对自己选择这份工作的承诺而坚持到如今。当中的冷暖,就像冬天喝冷水,冷暖自知!
凯恩斯曾说:“金钱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得四分明白:真正的理财教育,不是教你如何有钱,而是教你即使没有人看见,也不轻易违背理性;即使没有掌声,也愿意继续发声。
这,也许就是他坚持下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