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规划财富
存留在我的脑海中有这么一句话:敌不动,我不动。敌一动,我先动。掌握先机,随时给敌人反击,但是我会做到不动声色地耐心等待最佳时机。
我最常被问到的是,理财计划该几时准备和何时开始,回答是:等……耐心地等……时刻在等……最佳时机!
不理解的人会开始问几个问题:等什么?等谁?等到何时?
答案是:时机!
小故事:
太太准备就绪要过一个温馨开心的新年。先生回来就给太太一个温柔的熊抱,然后丢下一句:养兵千日,就是用在这时。
还没等一脸疑惑的太太问话,先生就把手上的信封交给太太。最后两人开始感恩一切!
心灵对话:
A:左顾右盼,终于等到了。
B:皇天不负有心人。
A:感恩上天。
B:欣赏你的“以逸待劳”。
大道理:
相处久了以后,夫妻间有许多事情可以用“不言而喻”来表达,尤其是共处风雨的时刻多了。
故事里,先生是筹划已久的事情,希望能给老伴一个“意外”惊喜。同时没说什么,两口子就理解彼此心里话,一切就在不言中。

上上之计
以逸待劳并非“好逸恶劳”,而是养精蓄锐之后再待机而动,当中包括多少的心酸与无奈。尤其是处于下风的处境,还要保持“绅士”风度来面对一切,没有尝过这种滋味的人,根本不能理解。
这是在别人眼中的不屑,真真表示了计谋的成功,越是如此成功机会就越高,简单来说就是深藏不露。为了能更完美展示当中的精髓,我们就要在开始就筹谋一切。
既然有目标设定,所以,要在现实环境达成双赢局面,还是需要方方面面周详考虑。
就如之前所说,以逸待劳就是现时的我可以忍下所有的不平等和批评,我常说,所有人可以“夺去”我现有的财务和权力,唯一不能夺走的就是我脑袋里的智慧。
我会等待一个最佳时机,到时就是我主动出手的时候。届时,所有我设定的目标和敌方将处于被动局面。
清楚了解“以逸待劳”的计谋程序和呈现,我们还是需要有一套清晰的思维系统,监视每一项意图的实现,就像过去多次使用财务规划的六部曲,我们可以用来编排流程做多次评估,执行有效性和考察成果的利与弊。
谋略步骤解析
1.目标评估
们预设立场和假设所要完成的目标或是目的,就是要面对将来的不确定性和要解决的挑战。如果有了假设处境,我们就可以假设不同处境所要处理的人与事。有了形象化的问题场景,我们要做的就是数字化(变成经济价值比例)。
2.数据收集
有了数字化的影像,就可以寻找相关的数据来实现目标。古圣先贤的智慧表述“多算胜,少算不胜”,就是时刻掌握时局的变化和不时收集数据。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只要在键盘李输入所要的资讯,就有林林总总的资讯随君选择。当然,还有一些数据需要经过调查和专业访问就另当别论。
3.财务资料评估
资料越多就表示要花大量时间来分门别类地逐一评估。尤其是遇到讯息泛滥之时,就会陷入见树不见林的问题。所以,我的建议是一开始就要分类财务资讯,而不是一味地收集变成了“资讯垃圾”。
4.计划建立
很多时候,我们想把所有目标都设定好来达到自我感觉良好。但是,过多的目标也很容易陷入见林不见树的困局。计划本身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地找到突破口,就象是航海时的指南针来引导我们。
5.计划执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ONLY 10% PLAN FAILED BUT 90% FAILED TO PLAN, 虽然我们不懂计划和计谋能否达标,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讲一百次不如实实在在做一次。
只有不停地尝试和经过了千锤百炼的考验,才知道计划能否成效,而不是一开始就自我设限。
6.财务计划回顾
时局时刻变化,往往当下“最好”的规划,明天就变得一文不值。加上天底下没有不变的计划,还有计谋也不可能每一次使用都能成功。
因此,我们需要耐心地按部就班和观察细小的变化来随机应变。准备一个时间表(GANTT CHART)还有善用应用程序(APPs)来优化规划。
总结:
现在的时局是要先掌握时机,就像下象棋般,每下一步棋就决定往下的七步棋。因此,每一次的决定和有效沟通是最关键的阶段。尤其是决定的后果会深刻影响身边重要的人与事,更加加步步小心,不能出错。
但是最后胜利的果实,会为我们美丽的人生得到喝彩,尤其是你最重要的人的一句肯定,尤胜所有人的掌声。
当理财成了孤独的坚持/莊国辉
得四分刚收到那封电邮时,心里竟没有丝毫波澜。
“恭喜您正式被提名为本年度理财工会院士。”邮件末尾,还附上一个金灿灿的徽章设计图,和一些作为院士的福利和荣誉。
中午的阳光照进教员办公室,得四分手中的咖啡已经凉了,但是他还是没有嫌弃把咖啡喝完。最后,他盯着电脑屏幕,久久没动。
也许20年前的得四分,可能会把这消息贴在社交媒体上,再配上一句“坚持终有回报”。但现在的他,只想关掉页面,静静地坐一会儿。
他突然想起那对在前债管机构里为了债务问题而起争执的夫妻。
那天他应邀担任监督而与债务咨询工作人员一起为低收入家庭做理财咨询服务。轮到下一组因为债务问题的个案,一对四十出头的夫妻坐了下来,妻子一开口就落泪:
“我们已经试过很多方法了,就是还不完债……他还在用信用卡借钱说要‘翻本’,每次我提要节流,他就说‘你不懂生意’。”丈夫低着头,不说话。
得四分看着眼前的两人,突然觉得自己讲再多储蓄比率、负债比率,也只是一串串没有温度的数字。
“我教了20年理财课程,讲了千百遍的预算表、复利公式,最后连身边的人也未必愿意听完。”
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不是针对个案,而是对整个时代的疲惫。
这些年,他离开了体制内的高薪岗位,转而投入大学课堂,希望能让年轻人在负债前就掌握财务知识。
他设计案例、邀请真实债务者来演讲、甚至用《论语》、《庄子》来引发学生思考消费的意义。但他知道,有些学生的信用卡申请已经在开学第一个月就送出了。
“你那么努力做这些,是因为你想拯救谁?”太太曾半开玩笑问他。
得四分沉默许久,只回答:“也许是想拯救那个当年被债压得喘不过气的我自己。”
他不是富家子弟。年轻时的他也曾陷入债务,靠每月滚动信用卡最低还款度日。直到有一天,他看见太太偷拿定期存款出来“帮还”,他才彻底醒悟。
那天太太没说话,只是放下存摺,说:“你不要再让我担心。”
得四分至今记得那一刻的羞愧。他也明白,金钱的问题,从来不只是数字,而是关系。
“为什么会债务失控?”
他在课堂上曾这样问学生。
一位女生举手:“因为看不不懂,也不会计算?”
“因为不够节制?”
“因为压力太大,用购物来转移?”
别人的“体面”定义
得四分听完点头,却又摇头:“这些都对,但还有一个更常见的原因:我们活在别人定义的‘体面’里,太久了。”
“人往往不是败在贪,而是败在装得起,让别人看的起。”
当一个人不断向银行借贷,只为维持朋友圈的“水准”,为孩子办一场超出能力的满月酒,为妻子换一辆超出预算的新车——最终都是为了别人的眼光,把未来典当给现在。
柏拉图说:“理想的国家必须由哲人统治。”
得四分则说:“理想的人生,必须由理性掌舵。”
但在现实中,他越来越怀疑理财教育是否真能成为一张拯救之网。
“我努力了20年,却看着家庭一个个因债务裂开。”
“我登上讲台,却拯救不了讲台下那对夫妻的争吵。”
“我拿到荣誉,却无法换来社会对理财教育更深一分的尊重。”
他有点想放弃。甚至一度想把所有讲义封存,回家种花、养鸟,再不碰这些“看似正确但没人要听”的话题。
理财是孤独的教育
但他又想起那天课后,一个安静的男生走上前对他说:
“老师,谢谢你分享你的故事。我爸欠债跑路后,我以为我们这一家人只能这样下去了。你让我看见,我们可以重新规划。”
那一刻,得四分差点落泪。
理财,是孤独的教育。
但教育,从来就不是为了多数人的掌声,而是为少数人点亮灯。
有人说:“荣誉,是社会给的名片;宁静,是自己给的答案。”
得四分坐在傍晚的校园角落,望着天边一抹残阳。他不再纠结自己是不是“改变了世界”,只愿自己还愿意相信这件事值得做。
他轻声念出一句常挂在心头的经文: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心经》
这世界也许不会为他改变,但他可以选择,不被世界改变。
总结:不轻易违背理性
明明就知道不可为而为之。不懂是不是别人眼中所谓的愚蠢。但是,许多“愚蠢”的人就是为了那“初心”和当初对自己选择这份工作的承诺而坚持到如今。当中的冷暖,就像冬天喝冷水,冷暖自知!
凯恩斯曾说:“金钱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得四分明白:真正的理财教育,不是教你如何有钱,而是教你即使没有人看见,也不轻易违背理性;即使没有掌声,也愿意继续发声。
这,也许就是他坚持下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