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压通胀“不可能的任务”/安邦智库
受到市场关注的美联储9月份货币政策会议的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如大部分市场机构的预期,美联储此次没有调整政策利率,继续维持在5.25%-5.50%的位置。
据媒体的报道,与7月政策会议文件对比来看,美联储把经济活动扩张的措辞从“适度”改成了“坚固”,同时,美联储也把就业增长的措辞改成“有所放缓,但依然维持强劲”。
同时,货币政策会议(FOMC)委员们对美国经济的展望,也呈现出“GDP增速上升、通胀持续顽固”的特征。
在最新的经济预期中,委员们对2023年美国实际GDP的中值预期从三个月前的1%跳涨至2.1%,2024年的经济增速预期也从1.1%上升至1.5%,长期经济增速预期则维持在1.8%。
与此同时,FOMC对未来三年失业率的中值预期也收缩至4%附近,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
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此前所言,在这一点上,美联储与市场存在较为明显的分歧,大部分市场机构都预计明年不会再继续加息,乐观的话,年中甚至将开始降息。
美联储加息幅度越大,维持高利率时间越长,意味着其对于经济的影响也就越大。未来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也就越小。这一变化也因此导致美股市场在美联储决定公布后大幅下跌。
其实市场更为担心的是,美国经济可能并不像预期的那样乐观。虽然包括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内,对于美国经济的预期更为乐观,认为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增大。
但同样一些市场机构担心,目前的预期过于乐观,对于通胀的顽固性和美联储紧缩周期预期不足。当前,安联、房利美等机构都担心美国房地产市场在高达7%的房贷利率下能否坚持下去。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可能引起更大范围的冲击。
美联储的持续加息情况下,是否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和较低的失业率,其对经济和通胀的预期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明年决策更为谨慎
鲍威尔称,当进入2024年时,美联储将同时考虑政策滞后性和数据。市场认为,这意味着明年开始,美联储的决策将更为谨慎。
这些情况表明,美联储其实已经意识到政策“超调”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对经济的伤害,但与此前“无所不能”不同,当前的各种不确定性使得美联储已经失去了方向,未来仍会“靠数据吃饭”来进行决策。
这种缺乏预见性的决策机制必然导致滞后,也必然会导致政策的超调。而且越是接近顶点,政策风险会越大。另外,在高利率之下,美国银行业危机再次发作的可能性,也是一个潜在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硬着陆”的后果。其“软着陆”的可能性仍然不宜高估。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更可能如安邦智库提出的走上一个同步回落的路径。在持续加息的情况下,未来美国经济增速必然会下滑,甚至可能出现浅度的衰退。
当然,8月份美国通胀水平又开始抬头,既说明了通胀的顽固性,也表明美联储对通胀的担心是可信的。
美联储紧缩政策对于降低通胀的效果而言,远未如市场预期的那么乐观。
安邦智库研究人员此前提到,通胀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即使全球经济出现放缓的情况,全球通胀的难题也难以快速缓解,将成为各央行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可能会给美国经济带来“不着陆”的反常现象。
这使得通胀成为美联储“不可完成的任务”而长期存在。
安邦智库(ANBOUND)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富有影响力的独立智库。
欢迎读者对本文提出反馈意见 newsletter@anbound.com
美联储悄悄印钞 上周买进1873亿国债

(华盛顿18日讯)美联储最近悄悄采取量化宽松(QE)购债行动,上周4天累计买了价值436亿美元(约1873亿令吉)的美国国债。
分析师直言,此举其实相当于美联储印钞,“问题是这些钱用来做什么?
”如果经济强劲,那么购债行动根本就不会发生,这是一个警讯,有些事情正在发生,美联储知道这一点”。
综合外媒报道,么联储上周不动声色买进美国国债,4天累计买了价值436亿美元,光是5月8日当天就买进88亿美元(约378亿令吉)的30年期美国国债,上周初买的348亿美元美债另计,“这可不是小数目”。
报道指出,此举类似于量化宽松政策 ,引发人们对幕后真正发生事情的重大疑问。通常情况下,量化宽松政策会公开宣布,透明度很高。然而,此次最新购债却悄无声息进行。
一位分析师指出,此举其实相当于美联储印钞,即使不是实体印钞,也增加了货币供应量,“问题是这些钱用来做什么?”
这个问题在5月9日得到部分答案,当天美国财政部试图拍卖1500亿美元(约6443亿令吉)债券,最终仅售出780亿美元(约3350亿令吉),缺口高达720亿美元(约3093亿令吉)。
据悉,为避免收益率飙升导致市场动荡,美联储介入购买200亿美元(约859亿令吉)债券,弥补部分缺口。美联储并未将此举作为一项新政策宣布,而是保持沉默。
这种行动通常被称为“隐形量化宽松”,美联储为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但没有正式称之为量化宽松。如果这项措施公开实施,市场可能会做出负面反应,认为这是承认经济比声称的更脆弱,或利率过高。
美联储的举动表明幕后可能存在隐藏的压力,如果经济真如媒体报道的那么强劲,就没有必要突然大规模购买债券。尽管还不到恐慌时刻,显然是一个警讯,表明有些事情值得关注。
美联储的行动显示其决心维护稳定,但不承认任何错误。官方声明的政策保持不变,可能无法反映美联储的实际举措。正如那句老话:“看他们做什么,不要看他们说什么”。
有外媒认为,美联储的举措已经引起一些交易员关注,聪明的投资者也应该注意到了。尤其是大宗商品交易员,他们对货币政策的花招具有敏锐的嗅觉。
外媒研判,美联储的隐形量宽只是一场更大金融游戏的开场,黄金价格不断攀升,比特币的合法性不断提升,巴西等资源丰富的经济体也将从中受益。
新闻来源:《自由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