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后劲压倒特朗普关税/Project Syndicate
作者:鲁比尼(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去年12月,我曾指出虽然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一些政策会催生滞胀(经济增长降低且通胀上升),但这些影响最终会被四个因素所缓解:市场纪律、独立的美联储、总统身边的顾问们以及共和党在国会中的微弱多数。
剧本如期上演。股票、债券、信贷和货币市场的反应不仅迫使特朗普放弃了对美国大多数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的做法,还令他恳求中国坐下来谈判。
输掉“胆小鬼游戏”
特朗普输掉了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这场“胆小鬼游戏”。正如政治战略家詹姆斯·卡维尔在四分之一世纪前所观察到的那样,市场交易员战胜了关税,而债券义警甚至比美国总统更强大。
接着则是与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的胆小鬼游戏。特朗普再次成为了那个首先退缩的人——至少目前如此。当他暗示将解雇鲍威尔时市场一片哗然,但他很快又打了退堂鼓,宣称自己“无意”这样做。与此同时鲍威尔则明确表示总统没有合法权力去解除他的职务。
同样,虽然特朗普的主要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等疯狂人物最初得势(以附和特朗普自我认定的“关税侠”形象),但这并没有持续下去。一旦市场陷入动荡,那些主张“为降级而升级”关税策略的人——比如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芬·米兰(我的前同事)——似乎就占据了上风。
立法限制总统权力
最后,一些国会共和党人已经站出来支持立法限制总统征收关税的权力,许多其他政治人物——从州长、总检察长到商业团体——都在就他们所谓的不合法越权行为起诉政府。

那些无关特朗普强劲经济
除这四道防线以外还有技术因素。
到2030年美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将接近4%,远远高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估算的1.8%。原因显而易见:美国在决定未来的12个行业的10个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中国仅在电动汽车和其他绿色科技方面领先。
2023-2024年美国的平均增长率为2.8%,尽管在冠病疫情时期出现了大幅下滑,但自2019年以来的平均生产率增长达到了1.9%。
自2022年底推出ChatGPT以来(我在2022年出版的《巨型威胁》一书中就所预测过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投资推动了美国资本支出的繁荣。
即使是关税和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多数大型科技企业、人工智能超大规模云服务商和其他企业的运行指导方针。许多企业甚至将其人工智能投资翻了一番。
技术的胜利
如果技术能将经济增长从2%提高到4%,那么潜在增长率就可以提高200个基点。而即使那些严厉的贸易保护和移民限制也最多只能使潜在增长减少50个基点。正负之比为四比一;从中期来看,技术将压倒关税。
正如我最近在其他地方所论述的,就算是米老鼠当了总统,美国仍将实现4%的增长,因为美国私营部门的创新有望抵消那些糟糕的政策和反复无常的政策制定。
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投资热潮还意味着无论是否征收高额关税,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都将居高不下且呈现上升趋势(反映出储蓄低迷与投资繁荣之间的反差)。
美元保储备地位
但鉴于美国的超常增长将经受住特朗普的考验,因此纵使在贸易政策上存在一些噪音,来自各类投资组合的资金流入仍将持续。尽管固定收益投资者可能会撤出美国资产和美元,但股票投资者仍将继续超配美国资产,甚至可能加倍。
美元的任何大幅走弱都将是渐进式的,美元不会突然失去其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
欧洲的停滞
随着时间的推移,较高的经济增长加上现有的再分配政策将削弱美国的民粹主义势力。与此同时欧洲将继续面临人口老龄化、能源依赖、过度依赖中国市场、国内创新乏力以及徘徊在1%左右的增长停滞等不利因素。随着人工智能驱动的增长从对数上升到指数,美国和欧洲之间长达50年的创新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很可能会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夺权——正如它们已经在一些国家所做的那样。在美国明显滑向非自由主义的情况下,欧洲目前或许看似是世界最后一个自由民主堡垒;但这种说法在中期内可能会发生逆转。
如果欧洲人继续无视意大利前总理恩里科·莱塔和马里奥·德拉吉的建议,那么这种反转就更有可能发生。德拉吉在去年关于欧洲竞争力的报告中指出欧盟对外来商品和服务征收的关税远高于特朗普所威胁的。而特朗普欺凌行径的一个好处是它可能迫使欧洲觉醒。
衰退后反弹
可以肯定的是,美国今年的通胀率将飙升至4%以上。与大多数国家达成的贸易协议将把关税税率限制在10-15%的水平,这虽然不可取,但也在可控范围内,而与中国之间可能出现的对抗降级将使对华关税税率平均保持在60%左右,从而推动两国经济逐步脱钩。随之而来的对实际(排除通胀因素后的)可支配收入的冲击将使今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停滞,也许会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持续两三个季度的浅度衰退。
但如果美联储继续坚定致力于锚定通胀预期,那么一旦经济增长停滞,它就能借此调低利率,而失业率的小幅上升也将削弱通胀。
到2026年中期美国经济增长将强势回升,但特朗普会在政治上受到挫败,预示着他的政党将在中期选举中失利。对美国陷入专制的担忧会得到纾解。美国的民主将经受住特朗普的冲击,在经历了最初的阵痛期后,美国经济将蓬勃发展。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中美贸易再博弈/谢诗坚博士
美国第45任总统特朗普于2017年上台,但仅一年后,便在2018年对中国发动贸易战。这是前所未有的两大经济强国之间的正面对抗。
美国发动这场经济战的理由是:中国涉嫌窃取了美国的智慧财产权与商业机密。
基于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美国要求贸易代表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涉及商品总值估计高达600亿美元。
其目标在于纠正中美之间所谓的“不公平贸易”,并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25%的关税作为基本税率。
美国之所以对中国商品加税,是因为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便致力于将自己打造成“世界工厂”。
根据中国“2025发展战略”,目标是在从螺丝钉到大型战舰等各类产品的生产上实现全面领先。
有了这样的宏图,又配合了中国于2013年启动的高铁建设计划。

习近平于2012年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及国家主席后,翌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涵盖“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个重大战略。
配合这一战略,美国深感威胁。特朗普公开反对“一带一路”,也反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虽然特朗普在2021年败选,离开白宫,相关政策暂时告一段落,但吊诡的是,他竟于2025年“回潮”,再次当选总统。
未能缩小贸易逆差
这一次,他再次检视全球经济政策,最无法接受的仍是中国在进出口方面占据优势,于是在第二任期继续对中国施压,高关税政策也卷土重来。
例如,美国对部分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45%的关税,已远远超过商品本身成本。原价2美元的商品,加税后成本达8美元。这笔费用究竟是由中国商家承担,还是转嫁至美国消费者?仍有争议。
不可否认,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已成为超级强国。尤其自1990年苏联解体以来,全球格局剧变,美国一度独霸天下。
但如今,美国面临财政赤字,遂借高税政策转嫁经济压力。例如:
2018年:中美贸易额为6,335.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出口4,784.2亿美元,自美进口1,551亿美元,顺差为3,233.3亿美元;
2019年:贸易额5,412.23亿美元,同比减少14.6%;
2020年:贸易额回升至5,863.21亿美元;
2021年:达7,556.45亿美元;
2022年:微增至7,594.27亿美元;
2023年:下滑至6,644.51亿美元;
2024年:小幅回升至6,882.8亿美元。
可见,自2018年以来的6年里,美国始终未能缩小对中国的贸易逆差。
因此,美国以“狮子大开口”的关税政策施压,结果引发各界反弹。
近日在日内瓦的谈判中,双方作出让步:宣布90天内暂缓部分关税,并将原本高达100%以上的关税大幅调降。
美国将145%关税降至30%,中国将对美商品的关税由125%降至10%。
这不是中国的胜利,也不是美国的失败,而是基于全球产业链与市场稳定考虑后的理性妥协。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商品长期以来呈“外销七成、内销三成”的格局。
小规模摩擦难消停
此次关税调整后,外销压力增大,中国或需转向内销为主,这将改变产品结构,也影响“小而美”的外贸产品生产。
除非美国经济明显衰退,否则中国仍将长期面对美国的战略压力。
虽然大规模冲突可望避免,但小规模摩擦仍难消停。
贸易战不过是国际博弈中的一段插曲。只要美国不过度强硬,中美仍可在谈判桌上寻求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