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美国投资专家教你赚大钱?/万年船

由于对投资高股息的浓厚兴趣,万年船在新年期间又再深入研究外国高股息公司的研究报告。

其中一些专家为了吸引读者参与他们的投资俱乐部,不惜通过电邮发出一些获取免费报告的邀请。笔者为了获取一些资料,结果乖乖送上自己的电邮,希望有所收获。

结果,虽然没有非常失望,却也没有如获至宝的感觉。

这一类以精明投资为开头的广告,通常负责人会在送你他“珍贵”的报告中现身说法,滔滔不绝的说上一两个小时。

其促销手法十分相似,如果我们觉得听得很累,想略过不停时,在按下“暂停”以后,它就会出现两个选择:你可以选择继续听下去,或者选择阅读抄录本。通常我将抄录本复制和转贴成为自己的文件副本,之后可以慢慢看。

传授“点石成金”之术

美国的投资领域的确广,涉及的投资五花八门,包括股票、期权、大宗商品、矿物、未来趋势、小资本、ETF、上市/未上市、科技、火箭等等,千奇百怪。

每个“专家”都好像是赚了许多桶金,也帮更多人赚了多桶金,如今又在传授“点石成金”之术。单单是美国股票,他们随手拈来,就是这只股十年起了多少十倍,那只股票又起了多少百倍,让我们有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目不暇给。

有趣的是,这些专家无不在一些著名的股票(比如苹果、微软、脸书等)初期就“慧眼识英雄”,在股价低的时候推荐给读者,帮这些相信他们且“幸运”的读者赚了很多钱。

泛滥的专家

万年船这才发觉,原来这些“英雄”所见略同,而相信他们的投资者不但好运,还非常有耐心,大家赚了十倍百倍。

在本地,就算您有眼光,要用十年二十年来守到百倍盈利,恐怕万中无一。

当然,最后专家免不了大派红利,送出许多独家研究,还对你的会员费扣了又扣,甚至你订阅后不满意的话,保证退款。

万年船看了不少这些专家访谈,最终没有订阅。本人觉得,如果认真阅读这些抄录本,里面的成功例子更值得一读,因为这些顶尖的成功文案,是本地股市缺少的。比较那些送出去的独家研究,万年船觉得泛泛而已。

美国的这种网上投资报告促销,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出来的都是“专家”,都迫切的要让你知道,不跟他你以后一定后悔。只要“少少”的费用,你就可以享有他的独家秘密,迎向富有。

这和本地分析员提供许多免费研究大相径庭,而且,我也对他们的专业资格有所怀疑。国情不同,在大马,如果有人用这样的促销手法,分分钟钟遭证监委员会取缔。

不过还好,这些美国广告和本地的投资诈骗手法截然不同,他们很清楚的说明个中风险自负,同时没有强收费用或鼓励短线投机。篇幅所限,有机会我们下回再讨论这些投资广告的精髓。

免责声明

本栏纯属学术上或经验上建议,读者若有兴趣投资,应该自行深入研究或询问股票经纪才决定,盈亏自负。我们鼓励通过正确的投资方式创造财富。作者言论不代表《南洋商报》立场。

 

 
 

 

反应

 

财经新闻

【股势先机】中美关税战最终结果是什么?/慧眼识股

在马来西亚的股票市场中,“蓝筹股”与“高股息股”向来被许多投资者视为“安全”的代名词。人们普遍相信,只要投资于这些大型企业,便可以坐享股息、稳健增值,进而实现所谓的财务自由。

然而,若仅凭这些表面印象来制定投资策略,极有可能落入股市最隐蔽、也最危险的“温水煮青蛙”陷阱。

蓝筹股真的安全?

所谓“蓝筹股”,通常指的是市值庞大、历史悠久、品牌知名度高的上市公司。许多人坚信,这类企业实力雄厚,即使遇到经济动荡也不至于倒闭,因此投资风险低。

然而,低风险并不等于高回报。事实上,许多蓝筹股表面看似稳健,实则在时代更迭下极易陷入困境。

以Astro(ASTRO)为例,曾几何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其客户,市场地位牢不可破。然而,随着串流平台如 Netflix 和 YouTube 的兴起,其核心业务受到颠覆,市场份额快速萎缩。

同样地,曾被视为“稳赚不赔”的云顶集团,虽然垄断本地赌场业务,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也足以令其数年难以翻身。这些例子提醒我们:一家公司曾经的优势,若无法持续应对环境变化,终将失去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所谓“稳定”的股价,往往出现在市场整体氛围良好时。此时,即便蓝筹股表现稳健,其回报率往往也落后于成长型中小企业。反之,在市场低迷、经济危机期间,即便是蓝筹股亦难以幸免于恐慌抛售的冲击。

许多投资者误以为蓝筹股在股灾中能够“独善其身”,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重大市场波动下,中小型股通常首先遭遇抛售,触发一连串的保证金追缴。

“高股息”不代表高回报

当投资者急需资金补仓,便只能出售手中相对流动性高、价值较大的蓝筹股。此举往往引发另一轮蓝筹股的抛售潮,使原本被视为“避风港”的蓝筹企业同样面临股价大幅下滑的风险。

除了蓝筹股外,高股息股也是许多投资者眼中的“安全选择”。他们认为,只要公司持续派发股息,便能为投资组合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从而达成长期稳健的收益。然而,这种认知也存在严重误区。

首先,高股息往往意味着低成长。一个企业若将大部分盈利用于分红,便难以再投入新项目或扩大业务。换言之,其未来的盈利能力极有可能停滞不前。

以早年的数码网络(DIGI,现已合并为天地通数码网络(CDB))为例,尽管在 2015 年前后派息丰厚,但近几年成长放缓,股价表现平平。高分红反映的并不一定是强劲的盈利能力,反而可能是企业“无计可施”的一种表现。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企业即便面对营运瓶颈,也继续派发高额股息以维持投资者信心。此举如同“饮鸩止渴”,长远而言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投资者也可能陷入“赚了股息、赔了股价”的尴尬局面。

“安全股”不在表面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安全股票”?

首先,应关注企业是否具备顺应时代变化的能力。市场趋势瞬息万变,一家企业若仍守着过往的商业模式不思进取,最终必然被淘汰。

其次,要评估其成长潜力和核心竞争力,看其是否仍有未开发的市场空间,或是否能抵御新竞争者的挑战。

财务健康状况同样不容忽视。许多投资者只看股息率,却忽略企业负债水平与现金流情况。一个高负债的企业,即使暂时派息慷慨,也难以维持长期的稳定。

总的来说,所谓“安全”的企业,应该是能够持续成长、紧跟市场趋势、具备竞争优势的公司,而非仅靠往昔光环维系的蓝筹股,或一味高派息却无成长性的老牌企业。

股市中最危险的事,莫过于你以为它是安全的。在投资的世界里,表象往往具有极大的欺骗性。我们不能仅凭股息率或公司规模,便贸然下定投资决策。唯有深入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与未来潜力,才能在风险与回报之间取得真正的平衡。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