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经济解锁密码——中小微企/黄锦荣

关于大马经济当下所面对的结构性挑战,我们几乎都能琅琅上口。

从过度依赖外劳、生产仍属劳力密集型、生产附加价值偏低、产品自主研发乏善可陈,到人才外流、市场缺乏本土知名品牌,及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都是讲述大马经济结构问题时免不了的材料,而且一谈就是数十载。

其实,第七大马计划(1996-2000)早已强调研发升级、经济转向高附加价值活动、信息通讯科技普遍化、高端知识及技术人才培训等面向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而文本中所提及的“我们要通过技术提升和资本深化来强化生产要素的生产力,以促成经济从投资驱动迈向生产力与素质驱动的转型。大马经济必须协调人力与技术发展政策,努力不懈地开发并发展新领域,以加速往高端生产价值链迈进”,如今读来也没有丝毫违和感。

至于新经济模型(2011-2020)更是把这些挑战直接列为文本栏目,也阐明生产力驱动经济增长、推动私营主导的投资及生产、拥抱科技型企业及高技能人才就是未来赛道。

要知经济发展于这段期间并非停顿不前。我国人均GDP于2000年仅是美国的26.8%,但如今已超过43%,按2015年不变价美元来算,大马经济规模甚至是全球第35大。

而且我国经济复杂性,在2021年也是名列全球第28,在亚太平洋区的排名仅次于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及泰国,半导体工业更是与全球工业链整合,攻克了全球半导体后端制成品13%的市场,而高科技产品就占了工业出口的51.7%。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面对工资偏低的窘境。就以今年9月份来比较,我国工业劳动群体的平均月工资为732美元,不到美国的16%。以中间月工资来看,比例更是少过13%,远低于人均GDP比例。

与整体经济脱节

换言之,虽然国家整体经济表现取得长足进步,那近乎两千万劳动群体的生活素质却是以龟速改善。

既然冰冻三尺非今日之寒,多年来经济不缺稳健发展,政策上也非无为,为何时至如今,结构瓶颈依旧,百姓经济与整体经济表现脱节?

我以为关键在于中小微型企业。

即便中小微型企业占了全国总注册公司机构98%,其中三分之二是微企,并雇佣了一半的劳动群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占比却仅略高于三分之一,对总出口的贡献在2022年也只有9.3%。

高劳力聘用、低附加价值意谓着中小微型企业普遍充斥着生产力和创造力低落的问题。产品附加价值不足,就卖不了好价钱,业务毛利薄弱,付不了好的工资、留不住好员工,妄论砸钱做产品研究和开发。

缺乏研发,后果不仅是毛利单薄,没有技术障碍的产品,那是随时都会被竞争对手剿灭的市场。

然后,碍于低薪,新生代对大学深造和打工也就兴致缺缺,书不念、阅历不累积,只想着创业致富,于是低知识、低创新、低技术门槛的微企业持续充斥着企业市场,而企业又出现人才不足的死循环。

规模思维知识限制

知识对于企业而言,无论大小,到底有多重要?

回看我国出口商的版图就不难发现,整整74%的与出口相关的商业投资,给仅占了全国总注册公司机构不足0.5%的外国公司所包办,而大部分本地公司都不做跨国买卖,也没有针对出口的商业投资做任何投入。

我们退一步问,为何不呢?根据国家贸易大蓝图针对出口商和非出口商所做的调研表示,无法准确地和在地商家衔接、缺乏对在地市场的法规、关税、产品认证和自由贸易协定的了解,以及电子商贸相关人才不足,都是出口商所面对的最大挑战。

这些都是知识啊!仅占2.3%的出口商尚且如此以为,可想而知,对于大多数中小微型企业而言,这些挑战是何等巨大,出口如此,技术创新及采用也必如斯也。

载体不变改革难行

而我以为那和国内资金供给是否充足扯不上关系,也无关政府援助到不到位,而是受中小微型企业的规模、营运思维及知识所限制。

如果经济发展的最终对象是国民福利,那么中小微型企业显然是任何经济转型都无法忽略的载体。如果我们以为“过度依赖外劳、生产仍属劳力密集型、生产附加价值偏低、产品自主研发乏善可陈、工资偏低”就是牵制经济增长的枷锁,那么解锁者一定不是那2%的大企业,而是98%的中小微型企业。

至于解锁密码就在于创业文化的塑造、注重企业营运管理的投资,否则经济改革路难行。

视频推荐 :

反应

 

财经新闻

【股势先机】把握大马经济二次腾飞新时代/陈达维

大马证券监督委员会发布了2023年的年度报告,展示了大马资本市场从2022年的3.6兆令吉,增长了5.5%到2023年的3.8 兆令吉。

尽管如此,一般民众除了去年雇员公积金局传统户头的5.5%派息外,尚未感受到受惠于大马资本市场的成长。

该报告指出,去年资本市场成长主要由债券及回教债券成长推动,年均成长10%。

同期,大马交易所市值则却在保持在1.8兆令吉,反映了一般民众感受到经济停滞情绪与担忧。

然而,对于一般民众或大马投资者来说,这并非是件坏事。

经济腾飞前的筹备

大马过去一年多里推行的政策已开始见效,2023年创下了3295亿核准投资的新纪录,同比2022年的2677亿令吉成长了23.0%。

政府向外推广“加一贸易政策”,寻求中美冲突下的结构性发展机会。

向内,政府提出了国家能源转型计划和工业发展大蓝图,以及多项经济结构整合政策,旨在从大马经济的根本上推动我国经济二次腾飞。

虽然这些头条数字未必会完全实现,但这至少表明了当前的政策成功吸引项目投资,推动大马经济发展。

借用贸工部部长东姑赛夫鲁的比喻,落实一笔核准投资就好像一对刚订婚的情侣在他们结婚前,需要经历一系列过程才能完婚。

同样地,一笔投资在核准后也需要经过筹备计划、兴建工厂、聘请人员、采购设备等过程后才能开始投入运营。

而若要等到核准投资落地实质利好本地产业链,更是需要更长的时间。

因此,大马交易所市值在诸多政策推动底下并非没有变化,而是因为我们正在孕育下一轮的经济成长动力。

投资三大方向

身为投资者,我们若要抓住国家经济二次腾飞的机会窗口,也就要有相应的投资策略,专注于投资大趋势,政府政策,和市场主题。

投资大趋势是指全球或大马未来10到20年由政治变革,人口变化,科技创新或全球结构性变动因素驱动的长期发展趋势。

不论是人口老龄化,人工智能还是气候变迁,这些大趋势决定着各国未来长期的发展方向,同时蕴藏着下一个爆发性的投资机会。

在这个大背景下,政府政策扮演着不容忽略的角色。

任何针对基础设施建设、贸易税收、能源供给、粮食安全和工业发展的政策变动,都会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回顾过去的黄金年代,那些年从农业到工业的经济转型发展所带动的油气、半导体和汽车制造行业,如今也已经衍生出了数个大马股市里的知名上市公司,如大马天然气(GASMSIA)、马太平洋(MPI )和MBM资源 (MBMR)。

当下,今天的大趋势和政府政策,同样地也会产生各种市场主题,并驱动大马交易所里的资本流动推动投资关键领域和公司。

这些市场主题可以是行业或科技的发展趋势,也可以是受惠于最新政策发展或消费偏好的个别公司。

展望未来,这投资三大方向,将是我们一般民众和投资者在大马经济二次腾飞的新时代里,迎接企投复兴的关键。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