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着重关税由来已久/胡逸山博士

美国新任兼前任总统特朗普,看来对关税是情有独钟的。

何谓关税呢?主要就是一个管辖区(如一国)对从外地进口去该区的货品(在当代来说一般上也延申到服务领域)抽取货品价格的某个百分比的税项。这种税项,一是可以(起码从抽关税的当局眼中来说)一举数得,二是有得也有失。

怎么说一举数得呢?一方面有了如此的税项,当地政府当局的收入当然有所增加,政府收支也就更能达到平衡。如美国政府当下的财政赤字数以兆计,如果能在税收方面通过关税得以更广更深地开源,那么当然当仁不让、多多益善。

美国政府当下的收入主要来自个人与企业所缴付的所得税,这一点与世界绝大多数的管辖区极为相似,所以也普遍地被各界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让美国回到百年前

但其实所得税这个理念与实践,即便是在美国也不过实施了一百年左右,而不是从两百五十年前建国时就开始实施的。在征收所得税以前,美国联邦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恰恰就是关税的征收。

在建国初年的美国,其实也算是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绝大多数的货品须从当时工业相对发达的欧洲,尤其是英国、德国等进口,所以关税的征收就称为政府的一种相对便利的征税手段。

别忘了即便是在美国独立前的英国殖民统治下,关税就已存在。美国独立运动的导火线,也是英殖民当局征收过重的茶叶进口税。

小政府理念

总而言之,美国人是有很强的“小政府”理念的,即政府不应该管太多的事宜,其实管得越少越好,应该专注于只管一些极为必要、不得不管的事宜,如国防、公安、外交等,所以也就不应该有太多的钱来去“乱管”。

直到一个多世纪前,美国才修改宪法,允许所得税的征收。所以,特朗普的要着重关税,其实也不是什么崭新的财政理念,而主要是回归美国之前的主要征税模式。

为了征收所得税,当年美国成立了主要“对内”收税(虽然美国公民在全世界的收入也可被美国征税)的内陆税收局;而当下特朗普就要成立一个对外税收局来征收他认为会越来越庞大的关税——大到最终得以取代所得税再次成为美国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

自给自足保护国安

而关税备受推崇的另一些原因,当然也是起码在理论上它会抑制进口,而导致本土工业与其他经济领域得以有着更大的空间来发展,因为各界应该都会想要规避关税而多买本地制造的货品,那么本地货也就有了更大的本地市场需求。

而在如粮食、能源等关键领域,如关税得以促成自给自足,那么当然也就改善国家的安全保障。此所以一举数得也。

但当然有的就有失,尤其是在短期内,高昂的关税又未必能被本地的大量生产某些货品所衔接上,那么物价也就会高涨,导致通货膨胀。

但看来特朗普还是信心满满,认为这种现象在他的治国下会很快过去,而大家也只好静待佳音了。

视频推荐 :

 

 
 

 

反应

 

名家专栏

薪资低迷考量各异/胡逸山博士

国家银行前行长日前指出,本地当下薪资相比于40年前,经过通货膨胀的调整下,其实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三倍。

这位前行长所披露的这项讯息,坦白说也不是什么秘密,主要就是年长的大家也清楚看到,几十年前一名典型打工仔的薪水,其绝对数额竟然与当下的几乎一模一样;也就是说,多年来物价增长,但薪水却没有同步的增长,更不用说超越通胀。

用更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即打工仔们的钱,可是越来越不够用了。

而这道社会薪资停滞甚至倒退的社会经济难题,当然也是充满争议的。打工仔们,或更广义的劳方,当然痛斥雇主们,或更广义的资方的不是,多年来不肯顺应着物价的上涨而向上调整薪资;而资方呢,则一般会搬出劳方的生产力没有显著的增长,所以也就很难调高后者薪资的说法。

劳资双方可谓各执一词:劳方所着重的是薪资与物价应该相应地增长(这应该也是央行前行长的想法),而资方所着重的是薪资是应与劳方的生产力挂钩的,生产力没有提高又如何要求更高的薪水?

双方针锋相对的说辞的“频率”从一开始就对不上去,所以这争论也难有结果。

立场迥异

可不是吗?劳方通常会认为,资方的企业利润那么多,只要肯“更有良心”地“赚少”一点,即可提高员工的薪资。而资方则一般会高呼“生意越来越难做”、利润越来越薄弱,又哪里有多出的资金得以提高员工们的薪资呢?

再说,大型企业,尤其是挂牌上市的企业,还要对投资者们交代、派股息等,殊不容易;中小企业嘛,在资金周转方面时常更是难上加难,即便要大方地向金融机构借贷来赋予员工更高的薪酬,后者也未必同意借出。

坦白说,资方是绝不情愿去顺应劳方的论述,根据物价的上涨来调高劳方的薪资的。资方通常的想法(但未必是公开的说法)是百物腾升意味着各项不可控的生产成本(如生产原料的价格)也就应声而起,那么薪资是资方手中少数相对可控的生产成本,当然不肯放任它的增长。

政府介入

此所以作为第三方的政府,便如世上许多其他政府般,推出最低薪资政策来强制资方付出基本的薪资,即便如此,许多商家也还是怨声载道、不情不愿地就范而已,更不用说更高数额的一般工资。

那么反过来说,劳方又肯不肯依照资方的论述,设法调高员工们的生产力来换取更高的薪酬呢?那关键就在"设法"两字,也就是说,劳方会认为,提升员工的技能来提高生产力固然重要,但那费用或成本是应由哪一方来承担呢?

员工们大多是承担不起来即便是半工半读地“深造”的,而资方除非必要也很少会资助员工来提升技能的。所以这提升生产力的重担也就落在政府手上了。

依我所看,政府的在这方面的设法,应该是栽培与提升并重的。从一开始,本地的教育体系就应更为着重技职教育,或至少是数理科的教学,为未来打工仔们的职场生涯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让劳方在提出加薪要求时,能更有底气。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