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开销,多少才够?/萧伊妗

最近社区传播局(JKOM)被网民抨击,该局声称收入1500令吉的4口之家,每月开销只需391令吉,单身人士则需228令吉。
有很多人以自身体验,抨击当局物价资讯错误,其实是为了掩盖物价上涨的事实。
由于这项计算只限于政府管制和补贴的食品和煤气,并未有算入如奶粉、香料、蔬菜水果等非管制食品。
这张图表即被网民调侃“不合逻辑”,也的确无法反映现实中的生活费开销。
有关当局本想宣扬大马昌明政府的努力,但是因为不够完整的图表,反而为政府倒米!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除了要生存还有很多理想和责任要背负。到底生活费要多少才算合适?
收入越多的人士是否就无需照顾生活开销的预算呢?其实不管收入高或低,任何的人都必须做好生活开销预算。
只是收入高的人士在开销预算比一般人高,因此他们有更多的选择。
建议生活开销公式
依照公式,我整理了不同月薪需准备的紧急基金,与每个月的生活费预算对照。
按照对照表,收入1500令吉的理想生活开销为600令吉,稍微比JKOM的预算高,但也是属于少得不够吃饭。
要知道如果供一辆第二国产车(Perodua)Axia要至少每月300令吉, 而这也占据了生活开销的50%。于是,低收入人士只好动用其他预算来应付日常生活开销,更不用管储蓄与否了。
也有中等人士收入的认为,一个月生活开销2400是过少的,往往现实中都超过预算40%,这也意味着多数人只好牺牲短期或长期目标的储蓄投资预算,更有些人因此花未来钱而背负卡债!

中低收入者注重开源
对中低收入人士而言,生存是关键。如果发现自己一直入不敷出,就必须检讨现有的收入是否已无法应付开销而需另辟出路。
除了兼职以外的选择,也需检讨现有工作发展,是否有机会让自己的收入在5年内翻倍。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努力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在职场上更有竞争力是首要目标!
直到基本生活开销可维持在50%以下,再来准备未来的目标也许会更加顺遂。
中高收入者注意现金流
赚得多的人,往往消费也会越来越高。不知不觉中会发现,虽然收入不错却怎么也存不到钱。
如果真的发现自己的储蓄越来越少,甚至动用到了紧急基金。这时一定要重新检讨消费习惯。
最好的办法是每日记账至少3个月。这能有效地控制不必要的消费,花在真正需要的项目上,而不是个人欲望想要。
财务规划从预算起
很多人往往在40岁后后悔,没有多余的钱去投资准备退休基金。原因不外乎年轻时,忙着赚钱升职,忙着照顾家庭所需,背负着各种责任等。
但,其实财务规划可以从预算开始做起。预算能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经济能力,是否有能力承担理想的房屋和汽车贷款,是否能够承担投资风险。预算也让我们知道如何向诱惑“Say no”!
举个例子,很多上美容院的女士总是很害怕被店员硬推销,而抵挡不了诱惑而签下价值不菲的配套。如果你的年净收入是6万令吉,而你的美容产品预算是收入的5%,那么你将会很有底气地向店员要一个更能负担的配套。
这样你就可以在预算内维持你的美貌,也无需担心过大的经济负担。总而言之,预算是理财最重要的一环,想要解决入不敷出的生活开销问题,必须从预算开始!
保费高涨 好想退保?/萧伊妗
今年,我与先生都收到了保险公司的起价通知。虽然已知道马来西亚是本区域医药费通膨率最高的地方,但收到通知书需要逐年涨价的那一刻,还是大感吃不消。
早前,国家银行已宣布应对医疗与健康保险及回教保险保费飙涨的短期措施,包括有关保费将分成3年逐步调高,也会把保费涨幅每年维持在10%以下。
我与先生各自起了50和70令吉,一家人的每月保费几乎涨了约150 令吉,也就是说我们今年开始需要额外承担1800令吉,而且接下来好几年保费也会一直增长。
我带着与很多人一样的疑惑去质问保险公司。我们买的是投资连接保单,一般上也附有人寿,疾病险等利益,甚至还可以加上储蓄。

忠实保客起更高
我们在20多岁时就已在这家保险公司买保险多年,算是忠实保客。然而,当国家银行规定起伏不能超过10%时,我们的保费涨得比新买的顾客还要高。
举个例子,在A与B同岁的情况下:
A的投资链接保单已经买了超过10年,里面有人寿5万令吉, 疾病险5万令吉,储蓄每月300令吉,和医药卡每年百万额度,原保费为每个月600令吉,涨幅为60令吉,涨价后的保费是660令吉。
B刚买的投资链接保单有人寿1万, 医药卡每年百万额度,原保费为每个月300令吉,涨幅为30令吉,涨价后的保费是330令吉。
保险公司给我的官方解释为,因为A有其他利益,所以需要更多的涨幅来支持A到更老的年龄。B有可能不能支撑到更久。我对这样的解释还是感到非常质疑,因为A有储蓄利益,他的现金价值比B高更多,同样的年龄为何A要支付比B更高的保费来支撑呢?
而且,只有医药卡经历较高的通货膨胀,照理来说应该是精算师已经预算好了其他利益,如人寿疾病等的保险费,而不应该是因为整份保单因为医药卡而起价。
这些保费操作既不透明也不公平,我们还在持续上诉中,希望得到满意的答案。
老保客的两难
我知道普罗大众与我们一样,尤其是从未索偿过却面对连续起价的保费感到既无奈又气愤。尤其是60岁以上的保客,他们大多是已是退休人士,在健康可能即将亮起红灯与保费不能负荷的十字路口,斟酌着是否要退保。而且这可能是未来每年都得面对的问题。
每一张医药卡都有自己的资金池。新的医药卡都是收录较年轻与健康的保客。这些保客的索赔机率较低,资金池一般稳定,所以保险公司主要靠新医药卡的资金池来赚钱。而剩下的年纪较大和健康有问题的保客都会保留在旧的医药卡的资金池,当索赔率越来越高,加上高昂的医疗膨胀,保险公司唯有把成本加在保客身上。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代理会说新的医药卡更便宜。但我们也会来到年老和生病而不能换医药卡的一天,所以最后还是得面对旧池枯竭的风险。
退还是换?
气愤归气愤,但还是要先冷静下来想想个人财务对策,是否真的要退保?
1) 换保险公司会不会比较好?
如果你年轻又健康,任何保险公司都欢迎你转到他家。你会进入新池,也许不那么快面临起价。不过一年后,只要医疗通膨没降,还是会面临起价问题。
况且,新保单是有等待期的。我的经验告诉我只要是超过5年的保单,赔偿方面都比较顺利。新保单索赔即使过了等待期,都还要经历不少的调查。最怕生病了还需烦医药卡的生效性。
2) 放弃私人医院去政府医院?
如果真的不能负担保费,这也许是最后的选择,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再思考多一些,如:万一一些医疗器具和药物必须由自己掏现金承担时,你是否有准备足够医疗基金?你是否可以考虑共同支付的选项?小病自己承担,大病又保险公司承担。
我们一直为马来西亚的医疗体系感到自豪。比起美国,我们享有的医疗设施也比他们更容易获得。我期望国家银行的短期措施只是短暂的,他们应该专注与各方解决医疗通胀的原因。
退保潮必定给公共医疗系统带来很大的负担。一旦影响劳动人口健康,会进一步冲击生产力与国家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资讯只提供分享及参考用途而非正式理财、投资或产品购买意见。因个人情况及需求会有差异,读者可依据自身独特情况再向笔者取得建议或者联络自己特许理财规划师取得咨询。版权所有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