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理财生涯之单身万岁/规划财富

我曾经有想过,如果在中年一直维持单身生活,会不会过得比较“自由自在”呢?

直到我的生活来到创业时期,我就了解自己是比较倾向家庭生活。

不过,我也曾想象如果我的人生可以重来,当我处在单身时期,或许我会有不同的财务管理态度。

大家会有疑问,到底单身生活在个人理财生涯,是否完全不一样?

在全新的“理财钱庄”的理财文章里,我们会有系列的单身理财生涯专属文章。

现在就让我们开始“单身旅程吧”!

小故事大道理:

陈先生正在向相识50年的好友,讲述自己单身生活多年的情况。

简单的几句谈话,好像是许多单身生活的好处。

最后我们希望陈先生用几句话来与年轻人分享,陈先生想了想,说了:半生风雨,半生伤。

到头来就是:难得糊涂!

对话:

A:好羡慕你自由自在生活。

B:是吗?单身万岁。

A:一个人可以如意过活。

B:半身风雨,半身伤。

单身生活理财六步曲:

1. 目标评估

生活大小事都是自己说了算。听到这样的回答,对于许许多多朋友来说,仿佛是天方夜谭。

是的,我们曾经为了自己的决定(不知会他人)承担了责任,有一些还是很不容易才扛过来。所以,潜意识有时候会告诉我们,能不做决定最好。真的不行,能否不用负责。还是不行,这个责任的后果是我一个人能承担的起吗?

这在说明什么?我们要有明确的财务目标。为了将来不后悔和有能力来应付每一个决定所带来的冲击,目标设定很是重要,尤其是当感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建立目标的初心,就是唯一让我们不放弃的理由了!

2. 数据收集

曾经有一首流行歌曲,歌词让我们恋恋不忘 : “要讲骨气,首先要有一些储备”。

财务上的储备,就是由生活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找方法了。既然是每一天生活里所发生的人与事,那么多琐碎的事情,要谨慎处理当中的细节,真的需要一套工具和方程式来“排列组合”。

第一步就是要把“有关系”的数据和账单搜集起来,有系统地归类、组合和排列。

最终让所收集数字,能有意义的为我们将来要做的每项财务决定提出和提供有效讯息。

3. 资料评估

既然我们是为自己负责,许多朋友就难免会有“得过且过”的想法,不会对财务资料和细节“要求”过高。

其实,无论是在人生任何阶段和年纪,我们对于财务资料的真实都需要核实一番。

不为什么,就是为了将来任何问题发生,现在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将会是面对问题来临时的10%而已。

而且对于养成实事求是的良好生活习惯,就是能从一堆好不起眼的数码堆中,找出有意义和问题的事项。千万别忘记,魔鬼大多藏在细节中。

4. 建立可行计划

虽然是我的生活我说了算,就是凡事不求人帮忙就是了?不是的。

我们可以把单身生活梦想要过的生活慢慢地升华,就好像玩游戏一般LEVEL TO LEVEL… 过关。

既然要过生活和财务的关口,肯定少不了的就是可行和信赖的计划。毕竟,当面对问题来临时,就不是想想方法而已,而是从任何计划里面,选择最有可能和胜算最大还是破坏最小的应对方法。

5. 执行计划

可能是单身生活的刻板印象,就是没有太多可以依赖的人,让你可以高枕无忧地执行计划。其实只要自己清楚知道要些什么,几时想要达成和可以投入什么样的资源,那么要找什么样的人来执行计划,就会显得事半功倍了。

当然,还是不忘温馨提示一下:所要依赖的人,必须有相关经验,经验可以有相关监管认证,还有相关经验就是你需要完成的目标!

6. 计划回顾

无论计划成功或失败了,还是工作重复多少次,我们都必须要坚持要检讨计划里的细节和当中的得失。

毕竟在忙碌的时间里,我们会很容易又对细节藏的“魔鬼”忘了还是疏忽了许多。

我们可能会问需要不断回顾和检讨吗?答案是必须的。当所有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时候,细节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而且如此重要的胜利关键,所有决定胜负的就是藏在细节里。

如果可以详细再回想,相信我们肯定可以发现新大陆。如果幸运找到了问题所在,我们会经一事长一智。我们可以通过检讨过往的点点,会让我们又再上了一场人生智慧课程。

理财案例大道理:

单身只是生活里的一种选择。无论单身与否,最重要的是过的开心如意。如果借用案例里的主人翁是忧伤大于快乐的,那么就需要为自己的人生买单,毕竟人只活一次。

既然人生苦短,那么我们就好好规划单身生活理财习惯吧,不让人生留白,如有,就补白吧!

总结:

人生无常!这道理我懂,所有人都懂。但是无常的何止是人生,我们不也是如此。

可能此时此刻的你是单身,还是选择性单身。不过事无绝对,下一秒当你遇到更好的人,或是你了解自己所需,那么就要跟进下一篇文章了。

脱离单身生活,迈入人生另一个领域:人生小登科了!

反应

 

财经新闻

【独家】信贷文化+消费主义 催生更多年轻“负翁”

独家报道:张燕苹

(吉隆坡4日讯)信贷文化与消费主义夹击,加剧年轻人理财危机!

专家指早在X世代,消费主义就已开始盛行,储蓄文化却逐渐退化,再加上2011年后流行“你只活一次”(YOLO)理念,许多人受到鼓励即时享受,从而忽视了财务规划的必要性。

面对财务问题的群体通常因入不敷出或无法储蓄,以致不得不依赖借贷来维持生活,他们甚至面临破产风险。

有专家向《南洋商报》说,年轻人常常被各种商品和服务广告所吸引,从而忽视了长远规划和财务稳定的重要性。例如一些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营销常常展示琳琅满目的商品,并通过折扣和促销活动刺激消费。

面对这些诱惑,不少年轻人把理财考量抛之脑后,导致过度消费,难以积累财富。

国库控股研究院就有数据显示,大马55%年轻人正面临偿还现有债务和贷款的困境,这主要由3个因素引发:过度债务积累、低工资水平和财务知识匮乏。3因素形成恶性循环,这必须正视和解决,否则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带来挑战……。

学习理财·理性消费

改变金钱观摆脱负债

信贷文化和消费主义对年轻人的财务状况造成明显的影响,如一些在线贷款平台仅通过简单的身分验证就能发放贷款,诱导年轻人轻易借钱或提前消费。

大马财务规划协会(FPAM)总执行长李琳乐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指出,相信一些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受环境所影响,无论是父母、教师、朋友或成年后接触的对象,都塑造了他们对待金钱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此外,国家高等教育基金(PTPTN)设立的初衷是帮助学生获得高薪工作,但也被认为在无形中给一些人带来了财务压力。

根据Statista.com的数据,2023年15至24岁的青年失业率达12.55%。许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不仅要面对就业压力,还需偿还国家高等教育基金贷款。

Y世代寻专业咨询增加

那些具有良好财务意识的年轻人会努力还款,但信贷文化和消费主义的影响往往使更多人陷入“先买后付”(BNPL)的债务陷阱。

无论如何,李琳乐指消费者对财务规划的重视度和付费寻求专业咨询的现象已有所提高。根据2023年的调查显示,这个比例在Y世代(1981至1996年出生)中已增长至83%。

她说,2015年的首次调查指当时仅有38%的消费者(主要是18至34岁的年轻人)愿意付费寻求理财规划咨询服务。

“根据金融规划标准委员会(FPSB)和大马财务规划协会的调查,2015年只有38%的消费者(主要为18至34岁)愿意为理财规划服务付费,而这一数字如今有了显著增长。”

她相信,这群体因为更清楚地知道专业理财规划的重要性,了解到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财务目标,“金融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更重要的是改变年轻人对金钱的态度和关系。”

金融知识及行为管理双管齐下

李琳乐指出,仅提供金融知识课程不足以解决负债问题。她劝告年轻人要自助,并且在个人财务上保持自律。

“设定财务目标并规划适当的奖励,能够激励年轻人迈向财务稳定和增长。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年轻人的财务教育,从小培养储蓄和理性消费的习惯。”

她建议从财务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理解年轻人的财务行为,并鼓励他们向理财规划师寻求帮助。

“我曾建议政府为雇佣理财规划师的纳税人提供税务减免,这不仅能帮助年轻人,也能让家长更具财务智慧,从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理财榜样。”

至于报穷局数据显示,2022年青年破产人数为770人,2023年则减少至727人(下降约6%),李琳乐认为帮助年轻人奠定财务与行为基础是应对这一问题的关键。

“金融知识与行为管理双管齐下,再加上社会的系统性支持,才能真正帮助年轻一代摆脱债务困境,迈向财务自由。”

先买后付诱导过度消费

马来亚大学经济学院高级讲师吴林泰博士认为,信贷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兴起是影响年轻人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网络借贷平台和电子商务的普及致使年轻人过度消费,债务问题愈发严峻。

他说,近年来“先买后付”这类网络平台不断兴起,通过“零利率”“分期免息”等宣传手段吸引年轻消费者。

“这种方式简化了流程,却让年轻人对借贷风险的警惕性降低。”

吴林泰提到,电子商务平台的促销活动也助长了消费文化,例如2023年Shopee的“12·12”促销单日售出超过2亿件商品,Lazada的“11·11”促销期间销售额则增长45%。

他说,社交媒体上的炫耀性消费现象使问题加剧,让年轻人陷入“用未来钱满足当下需求”的循环心理。即时满足和攀比心理让不少年轻人选择借更多贷款偿还旧债,从而陷入“债务雪球”的恶性循环。

50:30:20理财法

吴林泰建议年轻人采用“50:30:20”规则,即将收入的50%用于生活开销、30%用于自由消费及20%用于储蓄和投资。

“应优先清偿高息债务,减少信用卡和短期贷款,避免债务增加。要培养储蓄习惯并尝试低风险投资,如指数基金或定期存款以实现长期财富增长。

“消费时要区分‘需要’与‘想要’,避免冲动购物或受促销广告影响购买不必要的商品。同时,提升财务知识是关键,年轻人要学习贷款、投资和预算管理的基本技能,养成理性消费习惯,避免因促销广告或同龄人压力而盲目消费。”

在社会层面,他指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协作,提供针对年轻人的财务教育课程,并加强对网络借贷平台和电商促销活动的监管。

政府也可推出青年债务援助计划,为陷入债务危机的年轻人提供低息贷款或无息债务重组方案,并通过税收优惠鼓励储蓄和投资。金融机构也可设计更多教育金融产品,如“财务健康评估工具”来帮助年轻人改善财务状况。

吴林泰表示,信贷文化和消费主义虽让年轻人面临较大的财务挑战,但通过个人努力和社会支持,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他呼吁社会各界营造“重储蓄、轻负债”的文化氛围,引导年轻人重视财务自由和长期规划的重要,通过个人自律与社会集体行动,帮助年轻一代摆脱“负债人生”,迈向更稳定的未来。

网贷平台应加强审核

马来西亚信贷资料局(CBM)首席企业官李楚儿指出,网络借贷平台有必要加强借款人资质的审核和评估,确保借贷产品的透明性,让消费者清楚了解借款条款、利率和还款风险。  

她表示,部分金融机构提供极为宽松的贷款条件,使年轻人能轻松获得几百令吉甚至更高额度的贷款,许多网络借贷平台仅通过简单的身分验证即可发放贷款。

这种低门槛和快速审批的信贷文化使年轻人容易借款,甚至导致他们产生“轻松借、快速消费”的观念,借款超出偿还能力。虽然短期内能满足消费需求,但随着利息和债务的滚动,年轻人很难脱离负债困境。

“这些放贷平台提供贷款时通常是不会出现在借款人的财务报告,导致各种信贷机构不能深入审查和记录,尤其是对还款能力的评估不够严格,这种‘过度放贷’的行为使得年轻人容易陷入债务困境。”

打击高利贷

李楚儿强调,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高利贷和非法借贷行为的打击,防止金融机构通过营销诱导年轻人陷入过度借贷的困境。她也呼吁信贷机构提交贸易信用参考,以帮助非银行金融产品更好地评估信用风险。  

她希望政府和企业通过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资、改善劳动市场机会及提高基本薪资等方式,帮助低收入年轻人改善生活水平,缓解经济压力。同时,加强金融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们需要在学校、企业和社会媒体中加强金融教育,让年轻人学会管理个人财务,避免债务风险,并深入了解信贷产品的特点和潜在风险。”  

制定合理还贷计划

陷入债务困境的年轻人,要如何走出“负债人生”?  

李楚儿建议,要先明确自身债务情况,列出所有负债额度、利率和还款金额,制定合理的偿还计划,优先偿还高利贷,并避免再次借贷。

“遇到财务困难时,他们可向信贷咨询与债务管理机构(AKPK)寻求帮助。”

她还强调,年轻人需要培养理性消费习惯,将储蓄和投资放在首位,而非追求短期消费满足。她建议记账并定期监控收支情况,规划长期财务目标。  

“学习理财知识也很重要,了解资产管理、股票、基金和保险等金融工具,可以帮助年轻人作出更明智的财务决策,避免因缺乏财务知识而陷入债务危机。”

许多年轻人倾向通过自由职业或零工增加收入,然而这种工作模式的自由性也伴随着收入不稳定和消费诱惑的挑战。  

零工收入不稳定

李楚儿指出,这不仅是我国的现象,中国和其他国家也有类似趋势。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从事网络上的短期“快餐式”工作,这类工作虽然弹性,但往往缺乏稳定性,导致收入波动较大,且缺乏长期规划。

她说,电子产品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也加剧了消费主义,尤其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带来了大量消费诱惑,年轻人容易受到“网红效应”和“超前消费”的影响,频繁进行不必要的消费。

“借贷成为解决消费欲望的短期手段,这种过度消费不仅导致即时的债务积累,也影响他们未来的财务状况。”

网络便利易犯冲动决策

特许注册财务规划师萧伊妗提到,尽管已有议员提出加强对网络借贷平台监管的建议,但目前尚未见到切实有效的控制方案。

她指网络平台的兴起和消费主义盛行,使年轻人面临日益严重的财务危机。网络平台的便捷虽然让借贷变得简单,但也让申请者更容易作出冲动决策,从而引发债务问题。

“如今几乎所有事情都可在线上完成,申请越方便,考虑的时间就越短,这种情况下产生债务问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她坦言在消费主义文化盛行下,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物质享受。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海量广告让消费者更难抵挡消费诱惑,这进一步加剧了借贷问题。

“如果网络借贷平台得不到有效监管,借贷问题只会变得愈加严重。”

更多人求助理财规划师

随着物价高涨,也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寻求理财规划服务,尤其是那些处于财务危机边缘的人士。  

萧伊妗指出,这些人通常因入不敷出或缺乏储蓄而不得不依赖借贷来维持生活,甚至面临破产风险。  

她建议,年轻人应通过明确的预算来平衡收入与支出。

“例如,可以采用‘1:2:3:4’的预算分配法则:40%用于日常消费,30%用于短期目标,20%用于长期目标(如退休金或教育基金),10%用于自我提升或慈善捐助。制定预算后,需定期审视是否出现超支并及时调整。

“在消费时,应学会区分‘需要’与‘想要’,不被即时欲望支配。在逐步实现小目标后,再追求更大的财务目标,例如实现投资生涯的长期增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