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生涯之单身万岁/规划财富
我曾经有想过,如果在中年一直维持单身生活,会不会过得比较“自由自在”呢?
直到我的生活来到创业时期,我就了解自己是比较倾向家庭生活。
不过,我也曾想象如果我的人生可以重来,当我处在单身时期,或许我会有不同的财务管理态度。
大家会有疑问,到底单身生活在个人理财生涯,是否完全不一样?
在全新的“理财钱庄”的理财文章里,我们会有系列的单身理财生涯专属文章。
现在就让我们开始“单身旅程吧”!
小故事大道理:
陈先生正在向相识50年的好友,讲述自己单身生活多年的情况。
简单的几句谈话,好像是许多单身生活的好处。
最后我们希望陈先生用几句话来与年轻人分享,陈先生想了想,说了:半生风雨,半生伤。
到头来就是:难得糊涂!
对话:
A:好羡慕你自由自在生活。
B:是吗?单身万岁。
A:一个人可以如意过活。
B:半身风雨,半身伤。

单身生活理财六步曲:
1. 目标评估
生活大小事都是自己说了算。听到这样的回答,对于许许多多朋友来说,仿佛是天方夜谭。
是的,我们曾经为了自己的决定(不知会他人)承担了责任,有一些还是很不容易才扛过来。所以,潜意识有时候会告诉我们,能不做决定最好。真的不行,能否不用负责。还是不行,这个责任的后果是我一个人能承担的起吗?
这在说明什么?我们要有明确的财务目标。为了将来不后悔和有能力来应付每一个决定所带来的冲击,目标设定很是重要,尤其是当感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建立目标的初心,就是唯一让我们不放弃的理由了!
2. 数据收集
曾经有一首流行歌曲,歌词让我们恋恋不忘 : “要讲骨气,首先要有一些储备”。
财务上的储备,就是由生活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找方法了。既然是每一天生活里所发生的人与事,那么多琐碎的事情,要谨慎处理当中的细节,真的需要一套工具和方程式来“排列组合”。
第一步就是要把“有关系”的数据和账单搜集起来,有系统地归类、组合和排列。
最终让所收集数字,能有意义的为我们将来要做的每项财务决定提出和提供有效讯息。
3. 资料评估
既然我们是为自己负责,许多朋友就难免会有“得过且过”的想法,不会对财务资料和细节“要求”过高。
其实,无论是在人生任何阶段和年纪,我们对于财务资料的真实都需要核实一番。
不为什么,就是为了将来任何问题发生,现在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将会是面对问题来临时的10%而已。
而且对于养成实事求是的良好生活习惯,就是能从一堆好不起眼的数码堆中,找出有意义和问题的事项。千万别忘记,魔鬼大多藏在细节中。
4. 建立可行计划
虽然是我的生活我说了算,就是凡事不求人帮忙就是了?不是的。
我们可以把单身生活梦想要过的生活慢慢地升华,就好像玩游戏一般LEVEL TO LEVEL… 过关。
既然要过生活和财务的关口,肯定少不了的就是可行和信赖的计划。毕竟,当面对问题来临时,就不是想想方法而已,而是从任何计划里面,选择最有可能和胜算最大还是破坏最小的应对方法。
5. 执行计划
可能是单身生活的刻板印象,就是没有太多可以依赖的人,让你可以高枕无忧地执行计划。其实只要自己清楚知道要些什么,几时想要达成和可以投入什么样的资源,那么要找什么样的人来执行计划,就会显得事半功倍了。
当然,还是不忘温馨提示一下:所要依赖的人,必须有相关经验,经验可以有相关监管认证,还有相关经验就是你需要完成的目标!
6. 计划回顾
无论计划成功或失败了,还是工作重复多少次,我们都必须要坚持要检讨计划里的细节和当中的得失。
毕竟在忙碌的时间里,我们会很容易又对细节藏的“魔鬼”忘了还是疏忽了许多。
我们可能会问需要不断回顾和检讨吗?答案是必须的。当所有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时候,细节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而且如此重要的胜利关键,所有决定胜负的就是藏在细节里。
如果可以详细再回想,相信我们肯定可以发现新大陆。如果幸运找到了问题所在,我们会经一事长一智。我们可以通过检讨过往的点点,会让我们又再上了一场人生智慧课程。
理财案例大道理:
单身只是生活里的一种选择。无论单身与否,最重要的是过的开心如意。如果借用案例里的主人翁是忧伤大于快乐的,那么就需要为自己的人生买单,毕竟人只活一次。
既然人生苦短,那么我们就好好规划单身生活理财习惯吧,不让人生留白,如有,就补白吧!
总结:
人生无常!这道理我懂,所有人都懂。但是无常的何止是人生,我们不也是如此。
可能此时此刻的你是单身,还是选择性单身。不过事无绝对,下一秒当你遇到更好的人,或是你了解自己所需,那么就要跟进下一篇文章了。
脱离单身生活,迈入人生另一个领域:人生小登科了!
当理财成了孤独的坚持/莊国辉
得四分刚收到那封电邮时,心里竟没有丝毫波澜。
“恭喜您正式被提名为本年度理财工会院士。”邮件末尾,还附上一个金灿灿的徽章设计图,和一些作为院士的福利和荣誉。
中午的阳光照进教员办公室,得四分手中的咖啡已经凉了,但是他还是没有嫌弃把咖啡喝完。最后,他盯着电脑屏幕,久久没动。
也许20年前的得四分,可能会把这消息贴在社交媒体上,再配上一句“坚持终有回报”。但现在的他,只想关掉页面,静静地坐一会儿。
他突然想起那对在前债管机构里为了债务问题而起争执的夫妻。
那天他应邀担任监督而与债务咨询工作人员一起为低收入家庭做理财咨询服务。轮到下一组因为债务问题的个案,一对四十出头的夫妻坐了下来,妻子一开口就落泪:
“我们已经试过很多方法了,就是还不完债……他还在用信用卡借钱说要‘翻本’,每次我提要节流,他就说‘你不懂生意’。”丈夫低着头,不说话。
得四分看着眼前的两人,突然觉得自己讲再多储蓄比率、负债比率,也只是一串串没有温度的数字。
“我教了20年理财课程,讲了千百遍的预算表、复利公式,最后连身边的人也未必愿意听完。”
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不是针对个案,而是对整个时代的疲惫。
这些年,他离开了体制内的高薪岗位,转而投入大学课堂,希望能让年轻人在负债前就掌握财务知识。
他设计案例、邀请真实债务者来演讲、甚至用《论语》、《庄子》来引发学生思考消费的意义。但他知道,有些学生的信用卡申请已经在开学第一个月就送出了。
“你那么努力做这些,是因为你想拯救谁?”太太曾半开玩笑问他。
得四分沉默许久,只回答:“也许是想拯救那个当年被债压得喘不过气的我自己。”
他不是富家子弟。年轻时的他也曾陷入债务,靠每月滚动信用卡最低还款度日。直到有一天,他看见太太偷拿定期存款出来“帮还”,他才彻底醒悟。
那天太太没说话,只是放下存摺,说:“你不要再让我担心。”
得四分至今记得那一刻的羞愧。他也明白,金钱的问题,从来不只是数字,而是关系。
“为什么会债务失控?”
他在课堂上曾这样问学生。
一位女生举手:“因为看不不懂,也不会计算?”
“因为不够节制?”
“因为压力太大,用购物来转移?”
别人的“体面”定义
得四分听完点头,却又摇头:“这些都对,但还有一个更常见的原因:我们活在别人定义的‘体面’里,太久了。”
“人往往不是败在贪,而是败在装得起,让别人看的起。”
当一个人不断向银行借贷,只为维持朋友圈的“水准”,为孩子办一场超出能力的满月酒,为妻子换一辆超出预算的新车——最终都是为了别人的眼光,把未来典当给现在。
柏拉图说:“理想的国家必须由哲人统治。”
得四分则说:“理想的人生,必须由理性掌舵。”
但在现实中,他越来越怀疑理财教育是否真能成为一张拯救之网。
“我努力了20年,却看着家庭一个个因债务裂开。”
“我登上讲台,却拯救不了讲台下那对夫妻的争吵。”
“我拿到荣誉,却无法换来社会对理财教育更深一分的尊重。”
他有点想放弃。甚至一度想把所有讲义封存,回家种花、养鸟,再不碰这些“看似正确但没人要听”的话题。
理财是孤独的教育
但他又想起那天课后,一个安静的男生走上前对他说:
“老师,谢谢你分享你的故事。我爸欠债跑路后,我以为我们这一家人只能这样下去了。你让我看见,我们可以重新规划。”
那一刻,得四分差点落泪。
理财,是孤独的教育。
但教育,从来就不是为了多数人的掌声,而是为少数人点亮灯。
有人说:“荣誉,是社会给的名片;宁静,是自己给的答案。”
得四分坐在傍晚的校园角落,望着天边一抹残阳。他不再纠结自己是不是“改变了世界”,只愿自己还愿意相信这件事值得做。
他轻声念出一句常挂在心头的经文: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心经》
这世界也许不会为他改变,但他可以选择,不被世界改变。
总结:不轻易违背理性
明明就知道不可为而为之。不懂是不是别人眼中所谓的愚蠢。但是,许多“愚蠢”的人就是为了那“初心”和当初对自己选择这份工作的承诺而坚持到如今。当中的冷暖,就像冬天喝冷水,冷暖自知!
凯恩斯曾说:“金钱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得四分明白:真正的理财教育,不是教你如何有钱,而是教你即使没有人看见,也不轻易违背理性;即使没有掌声,也愿意继续发声。
这,也许就是他坚持下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