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香港SPAC冷水/浑水
听闻说,上至陈茂波下至金发局和联交所,开始着手筹备香港版的“特殊目收购公司”(SPAC),多点金融工具在市场是好事,至少让不同持份者多一点选择,不过我不算特别看好,想泼冷水。
本栏算是非常早提及SPAC这项美式常用的投资工具,那是因为SPAC的本质就是壳股,而小弟对壳股有特殊的喜好与关注,我第一本写的畅销书,就叫做《壳股财技》,目前已经卖断货,正在加印。
SPAC不是新金融工具,只是这两年在美国非常盛行。我觉得有几个原因,在香港做SPAC的人不算多,早期的玩家我都拜会过,现在变成世界潮流,就开始越来越多人玩。
行内人说,那是因为华尔街分包销费用太贵,所以有利这个市场发展。他这样说,我这样听。
早几年特朗普还是美国总统的时候,跟中国关系不好,很多中资概念股都面对打压,甚至不敢在美国上市,尤其是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之后。

上市集资新途径
偏偏中资概念股占美国整体上是一个不小的份额,结果华尔街的人想到用SPAC搞壳,结果美国维持一个非常好的上市集资额,虽然钱都放在空壳公司,目前并没业务,这算是把QE印钞票的部分消费力在早期消耗掉。
新加坡比香港更早研究SPAC的可能性,香港要急起直追,难矣。
现在拜登上场,取态上对中国非常友善,不少中资公司放下心头大石,都愿意在美国上市玩财技,在香港搞SPAC没有什么吸引力。
何况港交所根本不用搞新花样,业绩依然蒸蒸日上,因为中资概念股不停在香港上市,甚至第二上市,光是处理中资概念股回流上市,港交所的高层已经“肥到穿不下袜”,赚大钱自然不思进取,没有什么诱因搞新东西。
香港魅力渐失
现在港交所的掌舵人是查太,她是监管系统出生的人,本身壳股在这几年就恶名昭彰,创业板搞不起,21章公司搞不起。
本身联交所和证监就极度讨厌壳股,现在要搞SPAC,根本就跟他们的监管大方向背道而驰。
搞不搞得起SPAC不算太重要,最重要是香港金融市场要认清美国金融市场这个竞争对手,人家搞SPAC,我们就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人家减印花税,我们就加印花税,甚至乎有机会再加落去或者再加资产增值税,那么商业机会就会留去美国。
何况拜登跟中国友好,中国公司多了选择,香港金融市场吸引力就下降了。
来源:《苹果日报》
免责声明:《南洋商报》获浑水授权转载此文。作者意见不代表本报立场。
香港加强私募及风投基金查税

(香港22日讯)随着香港政府面临弥补赤字的压力,这个亚洲金融中心正在加强对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基金的税收检查。
彭博报道,在过去的12到24个月期间,香港税务局加强了对基金经理的管理费以及所谓附带权益的审查。
一些税务顾问表示,在此期间,就如何应对当局问询寻求指导的基金数量激增了50%。
德勤中国副主席兼国际税务合伙人帕特里克叶表示,政府正在加大征税力度;我们发现,这两年基金客户咨询如何应对香港税务机关问询的次数明显增加。
香港素以低税率为傲,但经历了多年的政治波折、严格的新冠疫情防控以及房地产市场低迷后,香港正面临经济低迷和巨额赤字的困境。
政府正在考虑采取一些严厉措施,包括削减1万个公务员岗位,以及增加收入的方法,例如可能规范篮球博彩。
2024年对高收入者加税,是20年来首次加税。香港的最高所得税税率为17%,且不征收资本利得税。
税务局发言人表示,税务局的惯例是“选择高风险案件进行征税后审查,包括审计和调查”,这适用于所有纳税人和行业;并补充说,对投资管理人没有采取“加强措施”。
这位发言人在电子邮件中表示,只要具有“商业可行性”且不存在“避税特征”,税务局就不会干涉基金和投资经理之间关于附带权益和费用分配的业务安排。
香港将附带权益视为绩效费,税率约为15%至16.5%,而管理费则需缴纳16.5%的公司税率。
虽然没有关于对基金进行审查的具体数据,但香港税务局的审计和调查团队在2023/2024年度对企业和个人征收的补缴税款和罚款有33亿港元(约18.3亿令吉),较上一年度增长27%。
不过,案件数量基本保持不变,为1802起,这表明追查对象的规模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