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欧美如何对华去风险?/安邦智库

今年3月以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的对华“去风险”概念得到西方各国广泛接受,并在今年5月写入七国集团(G7)联合声明。

欧美的“去风险”进程具体可能影响哪些领域?在安邦智库(ANBOUND)研究人员看来,这可能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预计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仍将是欧美对华打击重点。

在美国持续将遏制中国科技发展能力作为“去风险”核心的前提下,自“脱钩”时期遗留下来的各类芯片产品、技术、工具和设备出口禁令预计仍将在“去风险化”时代中持续。

但要看到的是,在对华半导体管制方面,“去风险化”的共识对美国而言是极为有利的。

第二,在沿袭现有“脱钩”措施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实现遏制中国科技进步的目标,“去风险化”将支持美国限制对华高科技领域投资。

随着“去风险化”成为欧洲共识,欧洲盟友在类似问题上正在出现态度转变。在2023年6月发行的《欧洲经济安全战略》中,欧盟明确设立了对外投资章节,提出要设立新的成员国专家组,研究欧盟对外投资的潜在安全风险。

第三,“去风险化”还可能推动西方加快建立关键金属供应链。

例如,在中国宣布限制镓、锗等金属出口后,美国政府迅速与加拿大和美国的相关企业签署了合同,希望建立、强化独立于中国之外的重要金属供应链。

欧盟也迅速行动,要求境内企业设法扩大相关金属的自给自足能力。过去数十年,虽然多年来西方国家一直尝试推动稀土领域的“去中国化”,但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新能源车或受限制

在“去风险化”的共识下,美国及其盟友在关键矿物领域的立场将变得更加统一,双方合作自然也会进一步加深。

第四,除了美国之外,“去风险”趋势也会在欧洲发挥作用,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中国的部分“关键领域产业”在欧洲市场面临限制。

今年6月,欧盟发布的《欧洲经济安全战略》被普遍视为欧洲对华“去风险”路径的直接指导。在文件中,“稳固关键领域供应链韧性”成为欧盟关注的首要目标。

安邦智库研究人员还曾特别指出过,当前正如火如荼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恐怕将首当其冲面临限制。各类不同形式的“双反调查”恐怕也将很快打向这些车企。

第五,更多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活动也将受限。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全球对外投资降至8年新低,对欧投资规模也降到了近十年的新低,仅有79亿欧元,与2021年相比下降了22%。

在此基础上,欧盟提出的《外国补贴条例》等文件还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外资的监管力度,从而限制了企业在欧并购、竞争及其他经济活动。中国企业预计将因此成为打击重点,并同时面对“反外国补贴”、“反垄断”和“反外商直接投资审查”三重审查机制。

综合而言,虽然“去风险”的程度和影响范围都小于所谓的“全面脱钩”,但在欧美达成广泛共识的情况下,其对中国采取的一系列管制措施反而可能呈现更精准、更完善、更持久的特点。

一些曾经的制裁漏洞,可能也将因为更有力的多边协调机制而得到修补和完善。在此背景下,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局势仍旧不容乐观。

安邦智库(ANBOUND)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富有影响力的独立智库。

欢迎读者对本文提出反馈意见 newsletter@anbound.com

 

 
 

 

反应

 

国际

美国议员致函全球三大酒店质问 称“中国台湾”是否受北京指示?

(华盛顿22日讯)美国共和党参、众议员今天致函希尔顿、万豪及凯悦酒店,严重关切其网站及文宣使用“中国台湾”一词。

议员们并附上网页截图,强调这么做等于暗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要求答复是否受到中国指示。

联邦众议院“美国与中国共产党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穆勒纳尔(John Moolenaar)及参议员布莱克本(Marsha Blackburn)于信中表示,使用“中国台湾”一词暗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与美国政府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不利台湾。

这封联名信也提到美国农业部、商务部和国务院2024年10月对发布的联署信件,内容敦促美国“财富杂志”(Fortune)所列的全球500大企业只使用“台湾”这一名称,以符合历届共和与民主党政府一贯的对台政策。

议员们说,“其他具有国际业务规模的美国大型企业,都已正确地将台湾标示为独立于中国的实体,我们敦促贵公司比照办理”。

两人要求回复数项关键问题,包括从何时开始使用“中国台湾”来称呼台湾,这个决定是否受到中国政府或相关实体的指示、要求或建议所影响。

议员们也盼这3间国际连锁酒店业者回复有无收到上述2024年由美国行政部门联名寄出的信函、是否计划根据这封信所列的指引调整相关政策,及未来在所有美国及台湾营运的网站上,都将台湾正确标示为“台湾”。

信件总结,“我们敦促希尔顿、万豪及凯悦检视这项做法,并确保贵公司于美、台营运网站的用词正确反映美国长期政策”。

新闻来源:TVBS新闻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