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本区域关税应对转机/胡逸山博士

面对美国特朗普总统最新实施的高额关税,对主要以出口为经济导向的东南亚国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贸易压力。然而起码原则上这场关税危机中亦蕴含转机,因为东南亚国家可通过多元化战略、区域合作与产业升级等手段,化挑战为机遇。

面对美国的高关税贸易政策,大多东南亚国家选择通过外交途径而非报复性措施来应对是明智的。

今年轮到我国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前阵子东盟各国经济部长召开特别会议,强调支持公平、可预测的多边贸易体系,并表达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关切。首相安华积极推动区域协调,计划在未来数周内召开的东盟峰会,讨论集体应对策略,包括加强与美国的外交对话、促进区域内贸易以及在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平台上统一立场。

贸易转移

特朗普政府对个别超大经济体征收高额关税,促使许多跨国企业将生产基地从转移至东南亚国家。越南、泰国和本地等国成为新的制造业热点,吸引了大量外资投资。例如,越南的工业园区正在扩建,以容纳转移过来的工厂。

这种“脱钩”趋势为东南亚国家提供了发展制造业、提升就业的机会。然而,东南亚国家也需警惕过度依赖低端制造业,避免陷入新的依赖结构。

为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东南亚国家应积极拓展与其他经济体的贸易关系。《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为东南亚国家提供了扩大出口、吸引投资的平台。

当然,东南亚各国都需落实这些自贸平台。此外,东南亚国家还应加强与欧盟、日本、韩国等经济体的合作,分散贸易风险。

应对贸易战的长期之策是增强自身的经济韧性与技术自主能力。东南亚国家应加大对高科技、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与政策扶持,提升产业附加值。例如,新加坡在数字化与金融科技领域已有较强基础,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马来西亚可在电子制造、软件开发等领域加快转型,打造更有竞争力的本地品牌与技术体系。

未雨绸缪强化基本面

贸易战往往带来出口下滑、产业转移与就业压力,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构成挑战。东南亚国家需未雨绸缪,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失业保险、职业培训和小微企业扶持政策,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失业潮和贫困问题。

同时,加强中央与地方、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机制,确保政策执行的连贯性与灵活性。

特朗普总统的最新关税政策对东南亚国家构成严峻挑战,但也提供了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契机。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多边贸易关系,东南亚国家有望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未来,东南亚应以开放与灵活的姿态,迎接充满不确定性但也充满机遇的全球经济新秩序。

 

 
 

 

反应

 

名家专栏

薪资低迷考量各异/胡逸山博士

国家银行前行长日前指出,本地当下薪资相比于40年前,经过通货膨胀的调整下,其实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三倍。

这位前行长所披露的这项讯息,坦白说也不是什么秘密,主要就是年长的大家也清楚看到,几十年前一名典型打工仔的薪水,其绝对数额竟然与当下的几乎一模一样;也就是说,多年来物价增长,但薪水却没有同步的增长,更不用说超越通胀。

用更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即打工仔们的钱,可是越来越不够用了。

而这道社会薪资停滞甚至倒退的社会经济难题,当然也是充满争议的。打工仔们,或更广义的劳方,当然痛斥雇主们,或更广义的资方的不是,多年来不肯顺应着物价的上涨而向上调整薪资;而资方呢,则一般会搬出劳方的生产力没有显著的增长,所以也就很难调高后者薪资的说法。

劳资双方可谓各执一词:劳方所着重的是薪资与物价应该相应地增长(这应该也是央行前行长的想法),而资方所着重的是薪资是应与劳方的生产力挂钩的,生产力没有提高又如何要求更高的薪水?

双方针锋相对的说辞的“频率”从一开始就对不上去,所以这争论也难有结果。

立场迥异

可不是吗?劳方通常会认为,资方的企业利润那么多,只要肯“更有良心”地“赚少”一点,即可提高员工的薪资。而资方则一般会高呼“生意越来越难做”、利润越来越薄弱,又哪里有多出的资金得以提高员工们的薪资呢?

再说,大型企业,尤其是挂牌上市的企业,还要对投资者们交代、派股息等,殊不容易;中小企业嘛,在资金周转方面时常更是难上加难,即便要大方地向金融机构借贷来赋予员工更高的薪酬,后者也未必同意借出。

坦白说,资方是绝不情愿去顺应劳方的论述,根据物价的上涨来调高劳方的薪资的。资方通常的想法(但未必是公开的说法)是百物腾升意味着各项不可控的生产成本(如生产原料的价格)也就应声而起,那么薪资是资方手中少数相对可控的生产成本,当然不肯放任它的增长。

政府介入

此所以作为第三方的政府,便如世上许多其他政府般,推出最低薪资政策来强制资方付出基本的薪资,即便如此,许多商家也还是怨声载道、不情不愿地就范而已,更不用说更高数额的一般工资。

那么反过来说,劳方又肯不肯依照资方的论述,设法调高员工们的生产力来换取更高的薪酬呢?那关键就在"设法"两字,也就是说,劳方会认为,提升员工的技能来提高生产力固然重要,但那费用或成本是应由哪一方来承担呢?

员工们大多是承担不起来即便是半工半读地“深造”的,而资方除非必要也很少会资助员工来提升技能的。所以这提升生产力的重担也就落在政府手上了。

依我所看,政府的在这方面的设法,应该是栽培与提升并重的。从一开始,本地的教育体系就应更为着重技职教育,或至少是数理科的教学,为未来打工仔们的职场生涯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让劳方在提出加薪要求时,能更有底气。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