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国行还需再升息?/黄锦荣

国行去年5月开始升息,升了四回,合计100个基点,既不迅速,也不猛烈,和美联储全年升了425个基点相比较,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但无论是国行或美联储,启动升息循环的导因是通胀,因此,把通胀给拉下来也就成了货币紧缩的目的。

要完成此项任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必须有效地展开工作。

一般的理解是,升息加重现有贷款者的还债负担,促使潜在贷款者在举债购房、买车、买耐用品以前三思,于此同时,银行储蓄回酬率变得更有吸引力,所以升息能抑制家庭支出及商业投资。

更何况在既定的公司业绩及现金流表现下,升高的贴现率意味着较低的估值,资产估值难免在涨息循环下往下调整,股价一旦跳水,缩了水的财富也将体现在消费支出当中。

简单来说,升息最大的传导机制就是冷却经济,然后让通胀冻住。

通胀后来也确实是开始下滑,消费者价格指数通胀在去年8月达4.7%以后就逐渐泄了,扣除了价格波动的食品及非酒精饮料的核心通胀,更是迅速趋向2%的水平。

但经济表现没有丝毫放缓的迹象,去年下半年的GDP同比2021年扩张超过了10%,环比增长7.5%,比疫情以前的很多的年份都要好。

虽然资本财及中间产品的进口在去年年末有所放缓,但商业投资在下半年持续取得双位数增长。更有趣的是,信用卡未结余额在升息以后不减反增,显示消费欲望丝毫无损。

监督经济过热迹象

这是货币紧缩失败了吗?当然不是,通胀既然放缓了下来,货币紧缩也就完成了历史任务。

虽然之前不少人对国行升息的举动嗤之以鼻,以为通胀乃供应面瓶颈所致,与需求面无关,涨息只会苦了老百姓,并无助于压制供应推动型通胀,而且通胀后来的放缓,很大程度上也还得归功于国际粮食价格、油价及运输费的回稳。

但强劲的经济表现,却没有给通胀推波助澜,衍生出另一波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那便是适时升息的功劳。

换言之,即便通胀的源头是供应面,货币政策还是能够通过调整总需求来配合供应的变化,以维系宏观经济的稳定。

接着下来,如果家庭支出及商业投资的整体表现依然良好之余,通胀也能继续放缓,那就是供给面在持续改善中,也表示现有利率水平适中,因此国行没有再升息的必要。

相反的,若通胀在供应面转好的情况下展现下行刚性,那是经济过热的迹象,升息就在所难免了。

视频推荐 :

反应

 

财经新闻

4月中外储降至1134亿美元

(吉隆坡22日讯)国家银行数据显示,大马截至4月15日的外汇储备,减少至1134亿美元(约5416.83亿令吉),相比3月杪的数额,减少了4亿美元。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水平足以应付5.6个月的进口货物及服务,以及1倍的短期外债。

在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报1138亿美元(当时汇率折合约5390亿令吉)。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