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行暂停升息步伐/李兴裕
2022年,在美联储激进收紧货币政策、国内经济复苏前景更强劲和通胀上行风险下,国家银行在一年内的4次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中,皆宣布调高隔夜政策利率(OPR),每次皆升息25个基点,而前后总共上调了100个基点。
这令OPR升至2.75%,使它逐步正常化,接近2011至2019年的3至3.25%水平。
然而,步入2023年,国行在1月18日和19日举行的今年首个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中,将OPR维持在2.75%,令市场感到意外。
此次暂停升息之举,引发市场对国行是否正为结束当前升息周期做准备的揣测。目前是时候暂停升息了吗?增长和通胀前景之间的风险平衡是什么?
在分析员汇报会上,国行表示升息“还没有完全结束”,并重申暂停升息让国行得以评估之前连串升息行动对经济的滞后影响,而且有关滞后影响约需要12至14个月才能反映出来。
鉴于除了中国经济重启被视为是利好市场的催化剂之外,与国行在2022年11月的上一次货币政策会议声明相比,国内外经济的评估并没有实质性变化,市场对国行暂停的理由存有疑问。
我们认为,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国行在等待更多经济数据出炉,以确认大马经济是否足够强韧,足以消化之前四次升息带来的影响之际,选择采取保守策略,先暂缓升息步伐。
此外,由于美联储升息周期接近尾声,美元近期走软,令吉的下行压力也因而减轻,这为国行管理升息行动提供了一些喘息空间。
国行重申,当前的隔夜政策利率水平仍然宽松,并支撑经济增长。
这项声明为接下来恢复继续升息敞开大门,而是否再次升息,取决于接下来的国内增长和通胀数据。
升息周期尚未结束
国行强调了全球和大马经济增长潜在的下行风险(全球增长弱于预期、各大主要经济体更激进的收紧货币政策、地缘政治冲突进一步升级,以及供应链再次出现严重中断)。
这是一种“静观其变和仰赖数据”的货币政策手段。1月份的货币政策会议政策声明和分析员汇报会的重点显示,鉴于通胀前景的风险平衡仍倾向于上行,国行尚未暂停其当前的升息周期。
明显的,国行还没有到停止利率正常化的时候,它需要更多数据来确认经济状况以及通胀风险。

国家银行外观。
再升息的触发点
我们认为,从国行最新货币政策会议的声明和分析员汇报会的信息,如果接下来出炉的经济数据出现以下触发点,国行可能继续升息:
(一)国内经济没重挫
很明显,1月份的暂停升息,并不是由对增长前景的担忧引发的。
尽管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预计将从2022年异常强劲增长的水平放缓下来,但国行仍积极看待2023年经济增长前景。
我们预估,2023年实质GDP将增长4.1%,而2022年增长率估计为8.5%,反映内需增长已从之前的高基数效应恢复正常增长。
尽管美国经济预计将陷入温和的技术性衰退,而欧洲经济可能好于预期,但国行预计全球经济不会出现衰退。中国经济重新开放,通过贸易、投资和旅游开销对全球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马经济将受益于中国更好的经济增长,特别是中国游客入境大马旅游的复苏。
在出口放缓的情况下,内需将支撑经济增长。就业市场和收入前景的持续增长,将支撑家庭开销。旅游相关行业将继续扩张,需费时多年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将支援投资活动。
(二)今年国内通胀仍攀高
国行仍谨慎应对国内通胀风险,而有关风险取决于国内燃油补贴合理化和统制品的变动,以及全球能源与原产品后续发展的速度和时机。
我们必须警惕的是,中国经济重新开放后可能引发的需求上涨压力,以及其对商品与服务需求的复苏,可能引发全球强劲的物价上涨压力。确诊病例激增和暂时性的人力短缺,或将加剧供应链中断的冲击。
国行预估今年的整体和核心通胀率温和增长,但在需求与成本压力挥之不去下,仍处于偏高水平。我们预估整体通胀率将从去年估计的3.3%,于今年稍微放缓到2.8至3.3%。
(三)新预算案政策立场
由于政府的财政空间有限,将于2月24日在国会重新提呈的2023年财政预算案,有关补贴合理化的措施备受关注。
此外,鉴于成本驱动的通胀与需求风险,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可能因经济需求增加而导致通胀。
未来几个月,国行可能面临艰难的沟通平衡。国行所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如何在国内经济持续增长,而同时间通胀风险仍高企的情况下暂停升息,还要让市场相信,国行仍在评估增长与通胀前景之间的风险平衡,以及国行仍在致力于让国内利率正常化。
我们依然预期国行将在今年内持续升息25至50个基点,将OPR上调到3至3.25%。我们要警告,生活成本压力和家庭债务偏高(对于有财务压力的借贷者),已限制了国行暂停升息的空间。
免责声明:所有评论为作者的个人意见,不代表本报立场。
美联储悄悄印钞 上周买进1873亿国债

(华盛顿18日讯)美联储最近悄悄采取量化宽松(QE)购债行动,上周4天累计买了价值436亿美元(约1873亿令吉)的美国国债。
分析师直言,此举其实相当于美联储印钞,“问题是这些钱用来做什么?
“如果经济强劲,那么购债行动根本就不会发生,这是一个警讯,有些事情正在发生,美联储知道这一点。”
综合外媒报道,美联储上周不动声色买进美国国债,4天累计买了价值436亿美元,光是5月8日当天就买进88亿美元(约378亿令吉)的30年期美国国债,上周初买的348亿美元美债另计,“这可不是小数目”。
报道指出,此举类似于量化宽松政策 ,引发人们对幕后真正发生事情的重大疑问。通常情况下,量化宽松政策会公开宣布,透明度很高。然而,此次最新购债却悄无声息进行。
一位分析师指出,此举其实相当于美联储印钞,即使不是实体印钞,也增加了货币供应量,“问题是这些钱用来做什么?”
这个问题在5月9日得到部分答案,当天美国财政部试图拍卖1500亿美元(约6443亿令吉)债券,最终仅售出780亿美元(约3350亿令吉),缺口高达720亿美元(约3093亿令吉)。
据悉,为避免收益率飙升导致市场动荡,美联储介入购买200亿美元(约859亿令吉)债券,弥补部分缺口。美联储并未将此举作为一项新政策宣布,而是保持沉默。
这种行动通常被称为“隐形量化宽松”,美联储为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但没有正式称之为量化宽松。如果这项措施公开实施,市场可能会做出负面反应,认为这是承认经济比声称的更脆弱,或利率过高。
美联储的举动表明幕后可能存在隐藏的压力,如果经济真如媒体报道的那么强劲,就没有必要突然大规模购买债券。尽管还不到恐慌时刻,显然是一个警讯,表明有些事情值得关注。
美联储的行动显示其决心维护稳定,但不承认任何错误。官方声明的政策保持不变,可能无法反映美联储的实际举措。正如那句老话:“看他们做什么,不要看他们说什么”。
有外媒认为,美联储的举措已经引起一些交易员关注,聪明的投资者也应该注意到了。尤其是大宗商品交易员,他们对货币政策的花招具有敏锐的嗅觉。
外媒研判,美联储的隐形量宽只是一场更大金融游戏的开场,黄金价格不断攀升,比特币的合法性不断提升,巴西等资源丰富的经济体也将从中受益。
新闻来源:《自由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