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原子习惯启示:微小改变如何带来财务转变/萧伊妗

最近,我重温了作者詹姆斯·克利尔的《原子习惯》这本好书。当我面对拖延症时,我一定重新翻阅这本书。这本书让我相信也可以运用在理财习惯上,只要能持续地做出微小改变,我们也有机会让自己拥有更好的财务转变。

书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值得分享给大家。

在2003年以前,英国脚车队的表现可以说是差强人意,他们几乎都没拿过国际赛事的奖项。表现差到连一些知名脚车品牌都不愿意将自己的产品卖给他们,担心他们的表现会影响品牌形象。

直到2003年,英国脚车协会请来戴夫·布雷斯福德担任绩效总监。他提出一个策略,叫做“边际收益聚合”(The Aggregation of Marginal Gains)。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每一个细节上改进1%,哪怕这个改变看起来微不足道。

他们做的改变有:

1)更换更舒适的坐垫;

2)研究哪种按摩乳液可以加快肌肉恢复;

3)运动员要怎么洗手才可以减少感冒几率;

4)把载脚车的卡车内部喷成白色,以便容易发现灰尘,确保器材干净。

这些改变虽然微小,但累积却带来惊人的结果。在接下来的10年里,英国脚车队赢得了178个世界冠军,66枚奥运与残奥运会金牌和5次环法脚车赛冠军。

1%进步法用于理财习惯

如果微小的改变就让名不经传的脚车队获得世界冠军,那么同样的思维方式应该也可以帮我们掌握财富。

当我向人介绍自己是财务规划师时,人们既理所当然地以为我们是帮助人们“赚大钱”投资股票,想要财务规划的人必定是有钱人,拥有很做资产的人士。

但其实是谁都需要良好的财务规划,因为只需要一个微小的行为改变,就能完全改变我们的财务轨迹。

作者提出“提示-渴望-简化-奖励”是建立习惯的循环,如果我们把它用在财富积累领域上,那我们就能建立一个良好理财习惯的系统:

1. 制造环境提醒自己(提示)

神经经济学研究显示,环境线索改变可使储蓄率提高200%。

如果想要培养的理财习惯是储蓄,可以在一直会经过的地方如冰箱、办公桌上贴目标等视觉提醒,并设置每日自动转账5至10令吉,到自己不能轻易动用的户头。因为每天感觉不出来,30天下来既能存下150至300令吉,不知不觉建立储蓄习惯。

2. 像拼图一样打造习惯链(渴望)

把你想培养的理财习惯,叠加到你已经非常固定的日常行为上,这样更容易记得去做,也更容易长期坚持。然后再和很期待的事请“绑定在一起”从而提高执行能力。

例如:当我下班后(每日流程),我会对照今日消费和预算(习惯叠加)才能追剧(诱惑捆绑)。

3.  2分钟法则打破“拖延症”(简化)

任何一个新习惯,开始时都应该在2分钟内完成。简单来说,就是只要把想养成的理财行为简化成2分钟就能完成的版本。

这样自己就没有借口说“太难”、“太忙”、“没动力”。2分钟目标不是立刻完成一整件事,而是让你行动开始,一旦开始就能顺势而为。我们可以与以上的技巧联动。

例如:当我下班后(每日流程),我会对照今日消费和预算(习惯叠加)和记账(花2分钟) ,之后才能追剧(诱惑捆绑)。

4.  打造即时奖励系统(奖励)

理财的好处如财富增长和退休自由一般需要“延迟满足“达成,如果无法即刻见到回报,很多人会半途而废。所以我们必须人为地制造“即时奖励”,让理财行为当下就带来满足感。

例如:成功记账(理财行为),即在日历上贴粘纸(立即视觉奖励);3个月不刷分期付款(理财行为),奖励自己一顿高级料理(把延迟的东西变成奖励);一个月储蓄500令吉(理财行为),把储蓄进度晒到社群里得到“赞”(社交满足感)。

无论是成为奥运冠军,还是拥有健康的财务状况,都不是靠一次大转变,而是每一天不断积累的小行动。当无数个财务原子习惯开始链式反应,我们必定在未来感谢现在采取一小步改变的自己。

 

 
 

 

反应

 

名家专栏

当理财成了孤独的坚持/莊国辉

得四分刚收到那封电邮时,心里竟没有丝毫波澜。

“恭喜您正式被提名为本年度理财工会院士。”邮件末尾,还附上一个金灿灿的徽章设计图,和一些作为院士的福利和荣誉。

中午的阳光照进教员办公室,得四分手中的咖啡已经凉了,但是他还是没有嫌弃把咖啡喝完。最后,他盯着电脑屏幕,久久没动。

也许20年前的得四分,可能会把这消息贴在社交媒体上,再配上一句“坚持终有回报”。但现在的他,只想关掉页面,静静地坐一会儿。

他突然想起那对在前债管机构里为了债务问题而起争执的夫妻。

那天他应邀担任监督而与债务咨询工作人员一起为低收入家庭做理财咨询服务。轮到下一组因为债务问题的个案,一对四十出头的夫妻坐了下来,妻子一开口就落泪:

“我们已经试过很多方法了,就是还不完债……他还在用信用卡借钱说要‘翻本’,每次我提要节流,他就说‘你不懂生意’。”丈夫低着头,不说话。

得四分看着眼前的两人,突然觉得自己讲再多储蓄比率、负债比率,也只是一串串没有温度的数字。

“我教了20年理财课程,讲了千百遍的预算表、复利公式,最后连身边的人也未必愿意听完。”

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不是针对个案,而是对整个时代的疲惫。

这些年,他离开了体制内的高薪岗位,转而投入大学课堂,希望能让年轻人在负债前就掌握财务知识。

他设计案例、邀请真实债务者来演讲、甚至用《论语》、《庄子》来引发学生思考消费的意义。但他知道,有些学生的信用卡申请已经在开学第一个月就送出了。

“你那么努力做这些,是因为你想拯救谁?”太太曾半开玩笑问他。

得四分沉默许久,只回答:“也许是想拯救那个当年被债压得喘不过气的我自己。”

他不是富家子弟。年轻时的他也曾陷入债务,靠每月滚动信用卡最低还款度日。直到有一天,他看见太太偷拿定期存款出来“帮还”,他才彻底醒悟。

那天太太没说话,只是放下存摺,说:“你不要再让我担心。”

得四分至今记得那一刻的羞愧。他也明白,金钱的问题,从来不只是数字,而是关系。

“为什么会债务失控?”

他在课堂上曾这样问学生。

一位女生举手:“因为看不不懂,也不会计算?”

“因为不够节制?”

“因为压力太大,用购物来转移?”

别人的“体面”定义

得四分听完点头,却又摇头:“这些都对,但还有一个更常见的原因:我们活在别人定义的‘体面’里,太久了。”

“人往往不是败在贪,而是败在装得起,让别人看的起。”

当一个人不断向银行借贷,只为维持朋友圈的“水准”,为孩子办一场超出能力的满月酒,为妻子换一辆超出预算的新车——最终都是为了别人的眼光,把未来典当给现在。

柏拉图说:“理想的国家必须由哲人统治。”

得四分则说:“理想的人生,必须由理性掌舵。”

但在现实中,他越来越怀疑理财教育是否真能成为一张拯救之网。

“我努力了20年,却看着家庭一个个因债务裂开。”

“我登上讲台,却拯救不了讲台下那对夫妻的争吵。”

“我拿到荣誉,却无法换来社会对理财教育更深一分的尊重。”

他有点想放弃。甚至一度想把所有讲义封存,回家种花、养鸟,再不碰这些“看似正确但没人要听”的话题。

理财是孤独的教育

但他又想起那天课后,一个安静的男生走上前对他说:

“老师,谢谢你分享你的故事。我爸欠债跑路后,我以为我们这一家人只能这样下去了。你让我看见,我们可以重新规划。”

那一刻,得四分差点落泪。

理财,是孤独的教育。

但教育,从来就不是为了多数人的掌声,而是为少数人点亮灯。

有人说:“荣誉,是社会给的名片;宁静,是自己给的答案。”

得四分坐在傍晚的校园角落,望着天边一抹残阳。他不再纠结自己是不是“改变了世界”,只愿自己还愿意相信这件事值得做。

他轻声念出一句常挂在心头的经文: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心经》

这世界也许不会为他改变,但他可以选择,不被世界改变。

总结:不轻易违背理性

明明就知道不可为而为之。不懂是不是别人眼中所谓的愚蠢。但是,许多“愚蠢”的人就是为了那“初心”和当初对自己选择这份工作的承诺而坚持到如今。当中的冷暖,就像冬天喝冷水,冷暖自知!

凯恩斯曾说:“金钱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得四分明白:真正的理财教育,不是教你如何有钱,而是教你即使没有人看见,也不轻易违背理性;即使没有掌声,也愿意继续发声。

这,也许就是他坚持下去的意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