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主义消费文化兴起 美国制造业料回归/安邦智库

特朗普政府的行业政策,是保守主义行业政策体系的一个分支。这是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发育成熟,扩展蔓延,体现在行业领域和消费领域的一种反映。
所以只要有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存在,那么在保守主义文化潮的冲击下,保守主义的行业政策和消费形态就一定会出现,并且整个世界将会看到它的到来。
特朗普政府的保守主义行业政策并不确定,有着异常粗糙的政治皮肤,存在着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甚至连精确解释,都难以做到,因为知识分子群体并不站在特朗普的一边,他在美国社会中缺乏一个关键的、有说服力的支持群体,根本无人为他做出解释。
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将制造业回归美国,等同于中产阶级复兴的保守主义目标。各种视频四处飞舞——肥胖的美国人坐在缝纫机前,笨拙地在缝制牛仔裤。当然,在生产线上痛苦地拧螺丝的美国人,也是逗趣视频常见的景象。
实际上,制造业回归美国是有可能的,只是这种制造业并非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而是高科技制造业,拥有各种智能化的设备。那么这种高科技制造业可以解决乡村的“红脖子”的问题吗?
答案,当然可以而且方法简单。这就是世界各国都在使用的转移支付、福利保障以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这种解决方案其实是可靠的,关键在于可持续的运作以及充足的资本支持。只要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基础被真正夯实,那么这些就是能够解决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是价格。保守主义的行业政策,无可避免的会因行业的重组而带来价格上涨的问题,其实适当的价格上涨并不是大问题,在美国而言,4%左右的价格上涨就不是大问题,关键是收入水平能够同步上涨,换句话说要有相对理想的经济增长;而要确保收入水平的同步上涨,就必须确保充分就业,当劳动力供应紧张之际,全社会收入水平的上涨就会得到确保,并且相对容易实现。
阻止移民
对于特朗普而言,最显而易见的方法就是推动制造业回归,同时阻止移民,这样劳动力供应自然紧张,收入水平的上涨就会容易实现,尤其是加以减税措施的配套,那就更是如此了。
其实,保守主义的行业政策,最核心的部分是保守主义文化,它受到文化的催动和左右。保守主义行业政策的成功,需要仰赖保守主义文化,尤其是要以保守主义的消费文化作为基础。没有保守主义消费文化的支持,就不大可能取得成功。
现在的美国,保守主义的消费文化,的确正在兴起,这有利于保守主义行业政策的实施,但显然这还需要时间的配合,因为文化总是需要时间来养成的,所以特朗普政府的保守主义行业政策,目前依旧显得过于激进,它出现某种回缩和修正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保守主义的行业政策,已经成为趋势,甚至根本就是美国两党的共识。
过去民主党就多次提出,要推动美国提高关税,从佩洛西到奥巴马,甚至桑德尔斯,很多民主党大佬都曾经慷慨陈词,要求美国提高关税。今后的美国一定将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演进,只是时间快慢的问题,但方向并不会出现改变。
安邦智库(ANBOUND)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富有影响力的独立智库。
欢迎读者对本文提出反馈意见 newsletter@anbound.com
欧洲铁娘子执政晋倒计时 默克尔多有未竟之事

默克尔视察下萨克森州西多夫的伞兵营地,向参加阿富汗撤离任务的军人致敬。
(柏林23日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之后,欧洲少见的铁娘子、德国现任总理默克尔的16年执政生涯进入倒计时,她的政绩备受全球肯定,但仍有许多未竟之事。
2021年德国大选将于9 月26日举行,随着德国新一届政府的组建,默克尔留在政坛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
作为德国首位女总理,默克尔自2005年首次赢得大选后3度连任。在16年的总理生涯里,她先后带领德国经历并克服了全球金融危机、欧元危机、难民危机、气候变化和冠病疫情等大大小小的危机,被称为“欧洲的稳定器”。
主流观点认为,虽然默克尔的保守主义中间路线换来了德国政坛的常年稳定,但如今德国大选各党派竞争仍处于白热化状态,大选变数给德国带来了告别“默克尔式稳定”的风险。
德国年轻人所关心的、希望从中发挥作用的议题,在不同程度上都属于默克尔任期内的遗留问题。
比如,“社会正义”是典型的左派议题。虽然默克尔所在的联盟党属于保守阵营,但她执政时并不排斥吸收左派理念,例如积极与社民党合作开展社会工作,注重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等。
但这样的“左右平衡术”,似乎只属于默克尔的个人能力,却并未充分渗透进联盟党的政治主张中。
今年7月中旬德国遭受“百年一遇”的洪灾,让人们不由得诟病:曾经是科学家的默克尔,为了尽快让德国从金融等各种危机中走出来,并没有对气候政策予以足够重视。
默克尔在作为总理的最后一次年度记者会上也承认,她未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果断行动。
目前,德国经济被认为在教育和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新兴技术方面投资不足。德国冠病疫苗接种率远远落后于英、法、意等主要欧洲国家,应对秋冬季节第四波冠病疫情压力较大。
下任德国总理的挑战还包括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阿富汗问题、德国移民问题,美英澳3国签订核潜艇协议引发的欧洲防务一体化问题。

德国90年代的时任总理科尔(右)是默克尔的政治启蒙老师。
东德成长 柏林墙倒
物理学家转踏从政路
现年67岁的默克尔1954年7月17日出生于西德汉堡,她3个月大时,父亲接到教会任命,举家移居东德小镇滕普林。
默克尔在东德接受教育成长,强项是俄语和数学,其后入读莱比锡大学,曾在校内当酒保挣生活费,1986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一心想做科学家。
原姓卡斯纳的她经历两段婚姻,1977年首次结婚后冠上夫姓,即使后来离婚并嫁予第二任丈夫绍尔,仍沿用前夫姓氏。
“那里曾只有一堵黑暗的墙,一道门突然打开了。”柏林围墙1989年倒下,成为35岁的默克尔的人生转捩点,由科研转跑道从政。她加入东德新政党“民主觉醒党”,翌年随政党合并加入东德基民盟。
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后东西德基民盟再合并,默克尔代表该党参选国会并当选,获时任总理科尔延揽入阁,担任妇女与青年部长;1994年转任环境部长,曾参与规范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工作。
默克尔早期政途获科尔重用,科尔人前人后总称呼她“我的小姑娘”,但2000年科尔卷入政治献金丑闻时,默克尔“倒戈”要求科尔下台,并继任基民盟主席,直到2005年以51岁之龄当选总理,16年的“默克尔时代”由此揭开序幕。
稳定欧洲大陆16载
后默克尔时代未明
德国本世纪初曾被贬为“欧洲病夫”,默克尔2005年当上德国首名女总理,打破男性主宰局面之际,全国失业率刚超过11%,但执政16年过后,德国已成为欧洲的政经龙头。
香港《明报》报道,默克尔任内经历欧债危机、难民涌入、极右民粹以至冠病疫情等重大冲击,始终沉着应战,带领德国、欧洲以至全球渡过重重危机,恍如稳定大局的“定海神针”。周日大选不单决定德国下任总理,还牵动一代“欧洲女王”卸任后的欧洲和国际政坛走向,备受关注。
在德国人眼中,执政16年的默克尔是危机处理高手,甚至为她送上“妈咪”(Mutti)这外号。
香港浸会大学政治及国际关系学系系主任科莱指出,默克尔在执政期间一直代表德国和欧洲政治的重心。他说:“默克尔时代是一个自信的德国:中欧大国,不仅在地理上,而且在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方面(体现)。”
不过科莱亦点出,外界对默克尔其中一个评价是没带来太多实质改变,有反对者指她“制造混乱、缺乏连贯的全球视野”,不像前总理施罗德带来具象征意义的劳工改革,亦有批评者认为默克尔忽视基础设施及数字经济等现行问题。
《经济学人》形容默克尔面对内政与欧债危机的一贯态度是小心谨慎决策,若可能就会拖延决定,并经常深思熟虑而非形塑公众舆论。
欧盟委员会前主席容克则形容默克尔16年间“把很多事情做对,并无犯下大错”。“欧洲女王”即将离开政治舞台,这16年来建立的政治遗产,有多少能保留下来,势成外界焦点。在美国和中国这两个世界超级强国的全面对抗下,未来的德国和欧洲大陆会走那一个方向,仍旧不明。

“默克尔时代”9大事件
1. 欧债危机 坚持紧缩护欧元区
2008年欧债危机爆发后,默克尔强硬力主紧缩政策,作为同意财政援助的条件;后来希腊债务危机一再死灰复燃,欧盟、欧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三头马车”屡为希腊提供新的紧急纾困资金,默克尔坚持雅典须履行紧缩承诺,即使2015年激进左翼联盟上台后尝试发起挑战,但在默克尔主导欧盟下收获微。
2. 三一一日本核灾 德核能政策急转弯
默克尔2010年曾定下延长现有核电站寿命12年的目标,但翌年3月11日发生福岛核事故,默克尔4日后即宣布一口气关闭全国总共17座核电站中最陈旧的7座,其后决定在2022年底前关闭所有核电站,使德国将成为首个彻底弃核的发达工业国
3. 棱镜门揭华府监控 德美关系受考验
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2013年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实施名为棱镜计划的大规模窃听监控行动,对象包括默克尔等外国领袖,引起德国不满,冲击两国关系;默克尔当时公开抨击施压,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翌年保证任内不会再窃听德国政要。
4. 欧洲难民危机 敞开大门成政治豪赌
叙利亚内战及极端组织“回教国”(IS)的崛起,令当地大批民众流离失所,最终演变至2015年9月的涌欧难民潮;危机迫在眉睫,默克尔决定敞开国门接收难民,展现人道关怀,赢得国际声望,但决策后来渐惹反弹,间接促成德国另类选择党打“反移民牌”崛起,成为战后首个跻身联邦国会的极右政党。
5. 英国脱欧新挑战 “定海神针”再发功
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意外过关,在英国和欧盟谈判不顺下,英国“无协议脱欧”的阴霾长年笼罩欧洲,默克尔再现“定海神针”作用,一方面重视英欧未来关系,调和欧盟内部强硬声音,另一方面在北爱尔兰边界和市场准入等问题坚持原则;最终英国在各方妥协下今年有序结束脱欧过渡期,避免市场动荡。

默克尔2007年在总理府会晤达赖喇嘛,激怒北京。
6. 12次到访 对华温和取态惹质疑
默克尔2007年会见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引发外交风波后,坚持对华采取温和路线,扩大经贸关系。截至2019年9月,默克尔任内访问中国12次,是访华次数最多的西方领袖之一;另边厢倾向低调处理对华人权争议,代表作是2018年说服中方放行已故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的遗孀刘霞,但近年随着香港和新疆等争议升温,默克尔对华友好态度渐受争议。
7. 特朗普崛起 受寄望捍卫自由世界
2016年11月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标志着西方右翼民粹浪潮的高峰,亦令仅余资历最深厚的西方大国领袖默克尔被寄予厚望,例如《纽约时报》形容默克尔势成西方自由主义世界的“最后捍卫者”;默克尔带领德国以至欧洲力抗特朗普单边主义以至迥异价值观的影响,直至亲欧的拜登今年入主白宫。
8. 冠病疫情席卷全球 抗疫高开低走损民望
冠病疫情去年起肆虐全球,德国也不例外,默克尔因初期应对得力而民望上升,但出现新一波疫情后失色,为任内政绩带来瑕疵。默克尔同意举债应对疫下经济危机,也引来批评声音。

默克尔到北部港市为基民盟党接班人拉舍特站台。
9. 钦点继任人堕马 拉舍特上位
默克尔2018年10月宣布卸任基民盟主席,不再寻求连任总理。同年12月基民盟选出“小默克尔”克兰普卡伦鲍尔继任党主席,但这默克尔属意的继任人无力平息党内异议,决定请辞,由另一主张延续默克尔路线的拉舍特代替,但后者民望未如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