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财务生涯之“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规划财富
人生能否达到随心所欲?
看似不可能,但是偏偏身边就有一些朋友已到了这个境界。
可笑的是,他们还回应你说:这没什么,只是我放下和舍去了一些“多余的”的“东西”。关键是他还未到70岁。
小故事:
太太问老公要放假旅行吗?老公说现在忙到头上冒青烟,哪有时间啊。
太太温柔回了一句:明年是你70岁生日,我想请你去旅行。哪里都行,只要你愿意。
两个人相视了一会,就明白了。双方欢愉地相约了下一趟旅行,仿佛就是像第一次约会的感觉。心体会了。
心灵对话:
A:又从国外旅行回来。
B:人一世,物一世。
A:羡慕获得随心所欲。
B:只不过是“舍”“得”。
大道理: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自己不愿做的事情或者决定来找理由,例如金钱不容许或还有时间等一等。
我没有什么伟大的建议,但是可以与大家共勉之,就是钱要花得有意义,就达标了,还有就是:该花的钱,一分也不剩。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出。
不逾矩三部曲:
1)知道自己位置
2)理解他人位置
3)清晰自己不知道
人生70美丽风景线
人只要活至根本忘了年龄这回事,就没有什么人生七十古来稀,反而会担任起楷模来劝说其他人。好像我现在时常听长辈说:不怕慢,只怕站。
还有人生许多事情,是需要时间来找到对的方向,还有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来到了随心所欲的时刻,每一句对后辈的说话,相信都会让他们的人生得到指引。这时候,只要不逾矩和认识自己就万事俱备了。当然,还有以下
品德更加彰显人生智慧:
·知道不说破
·自我洞悉
·自我提升
掌控人生:财务自由
既然要随心所欲,当然必须有储备。牢牢建立经济自主和资金源源不绝,更是不二法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理财六部曲来规划退休岁月来实现财务自由。
1.财务目标评估
这时候的财务目标,更多是如何善用金钱来帮助有需要的一群。毕竟多年来取之社会,必定会想到用在社会。古人常说施比受更有福,还有上善若水必能庇佑后代子孙。
2.财务数据收集
如何能帮助“对的一群”,取决于在有限的财务资源来做适当的分配。正因如此,我们在收集财务资讯和服务的人群,需要细心和有耐心。
3.财务资料评估
这个是花时间的评估。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就像是无私的分配,偏偏就会有接受方不满意而变成闹剧。结果就变成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为了不要有偏差,还是多花时间来分类和评估吧。
4.建立可行计划
资源毕竟有限制,我们就随心所欲地付出吧。世上没有完美的计划,而且真心付出未必的到回报。我们就抱着问心无愧来建立计划,就可以不理太多的杂音。
5.财务计划执行
讲一百次不如实实在在的做一次。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为社会付出,互相扶持坚定不移地服务人群。人生七十还能和一帮朋友不问回报地默默付出,是一件意义重大的目标。而且人生来这一次,无论如何都要“留名”在世。
6.财务计划回顾
天底下没有不变的计划,就算是义务付出,也有可能需要根据社会结构的改变而回顾计划。抱着针对真正需要的一群来真心服务,计划有变也是情有可原的。
总结:
如果我们一生中,没有很多机会为自己的愿望真正做出决定,来到70岁的时候就不用犹豫了。无论是人生道德伦理,我们已经经历和了解不少。这个时候,是我们对自己人生承诺付出而努力了。
没有太多顾虑,更没有什么随心所欲。我们只求人生能在这一刻过得比较顺心顺意,身体安康就好了。至于后人如何评价我们的一生,上天早有定论。
我们规划自己默默为心里所想所愿而付出,不逾矩,那么就决定如此做吧。想想人生终于可以自我做决定,觉得人生不枉此行吧!
当理财成了孤独的坚持/莊国辉
得四分刚收到那封电邮时,心里竟没有丝毫波澜。
“恭喜您正式被提名为本年度理财工会院士。”邮件末尾,还附上一个金灿灿的徽章设计图,和一些作为院士的福利和荣誉。
中午的阳光照进教员办公室,得四分手中的咖啡已经凉了,但是他还是没有嫌弃把咖啡喝完。最后,他盯着电脑屏幕,久久没动。
也许20年前的得四分,可能会把这消息贴在社交媒体上,再配上一句“坚持终有回报”。但现在的他,只想关掉页面,静静地坐一会儿。
他突然想起那对在前债管机构里为了债务问题而起争执的夫妻。
那天他应邀担任监督而与债务咨询工作人员一起为低收入家庭做理财咨询服务。轮到下一组因为债务问题的个案,一对四十出头的夫妻坐了下来,妻子一开口就落泪:
“我们已经试过很多方法了,就是还不完债……他还在用信用卡借钱说要‘翻本’,每次我提要节流,他就说‘你不懂生意’。”丈夫低着头,不说话。
得四分看着眼前的两人,突然觉得自己讲再多储蓄比率、负债比率,也只是一串串没有温度的数字。
“我教了20年理财课程,讲了千百遍的预算表、复利公式,最后连身边的人也未必愿意听完。”
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不是针对个案,而是对整个时代的疲惫。
这些年,他离开了体制内的高薪岗位,转而投入大学课堂,希望能让年轻人在负债前就掌握财务知识。
他设计案例、邀请真实债务者来演讲、甚至用《论语》、《庄子》来引发学生思考消费的意义。但他知道,有些学生的信用卡申请已经在开学第一个月就送出了。
“你那么努力做这些,是因为你想拯救谁?”太太曾半开玩笑问他。
得四分沉默许久,只回答:“也许是想拯救那个当年被债压得喘不过气的我自己。”
他不是富家子弟。年轻时的他也曾陷入债务,靠每月滚动信用卡最低还款度日。直到有一天,他看见太太偷拿定期存款出来“帮还”,他才彻底醒悟。
那天太太没说话,只是放下存摺,说:“你不要再让我担心。”
得四分至今记得那一刻的羞愧。他也明白,金钱的问题,从来不只是数字,而是关系。
“为什么会债务失控?”
他在课堂上曾这样问学生。
一位女生举手:“因为看不不懂,也不会计算?”
“因为不够节制?”
“因为压力太大,用购物来转移?”
别人的“体面”定义
得四分听完点头,却又摇头:“这些都对,但还有一个更常见的原因:我们活在别人定义的‘体面’里,太久了。”
“人往往不是败在贪,而是败在装得起,让别人看的起。”
当一个人不断向银行借贷,只为维持朋友圈的“水准”,为孩子办一场超出能力的满月酒,为妻子换一辆超出预算的新车——最终都是为了别人的眼光,把未来典当给现在。
柏拉图说:“理想的国家必须由哲人统治。”
得四分则说:“理想的人生,必须由理性掌舵。”
但在现实中,他越来越怀疑理财教育是否真能成为一张拯救之网。
“我努力了20年,却看着家庭一个个因债务裂开。”
“我登上讲台,却拯救不了讲台下那对夫妻的争吵。”
“我拿到荣誉,却无法换来社会对理财教育更深一分的尊重。”
他有点想放弃。甚至一度想把所有讲义封存,回家种花、养鸟,再不碰这些“看似正确但没人要听”的话题。
理财是孤独的教育
但他又想起那天课后,一个安静的男生走上前对他说:
“老师,谢谢你分享你的故事。我爸欠债跑路后,我以为我们这一家人只能这样下去了。你让我看见,我们可以重新规划。”
那一刻,得四分差点落泪。
理财,是孤独的教育。
但教育,从来就不是为了多数人的掌声,而是为少数人点亮灯。
有人说:“荣誉,是社会给的名片;宁静,是自己给的答案。”
得四分坐在傍晚的校园角落,望着天边一抹残阳。他不再纠结自己是不是“改变了世界”,只愿自己还愿意相信这件事值得做。
他轻声念出一句常挂在心头的经文: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心经》
这世界也许不会为他改变,但他可以选择,不被世界改变。
总结:不轻易违背理性
明明就知道不可为而为之。不懂是不是别人眼中所谓的愚蠢。但是,许多“愚蠢”的人就是为了那“初心”和当初对自己选择这份工作的承诺而坚持到如今。当中的冷暖,就像冬天喝冷水,冷暖自知!
凯恩斯曾说:“金钱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得四分明白:真正的理财教育,不是教你如何有钱,而是教你即使没有人看见,也不轻易违背理性;即使没有掌声,也愿意继续发声。
这,也许就是他坚持下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