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中国能挺过中美贸易战?/白文春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提到,中国这样的大国,近年来已成为马来西亚出口商品的最大买家之一。

这意味着,除了美国和欧洲之外,中国也是大马一个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

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根据Statista.com的数据,中国202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18兆美元,约只有美国经济规模的一半多一点,相距甚远。

另一方面,如我先前所强调,美国拥有其他大国所钦羡的强势美元地位,因为美元在全球贸易和其他交易中扮演着重要的主导角色。

强势美元支撑美国

强势的美元地位使美国能长期维持其双赤字(财政和贸易赤字),而不会面对经济风暴。

而像大马及其他这样的小国则未必拥有这种优势。

大家应还记得,1997/98年亚洲金融风暴,大马和泰国遭受重创,就是长期维持其双赤字(财政和贸易赤字)而引发。

美国只需要印刷美元(通过发国债来进行),就能为其国内消费提供运作资金,无需像其他发展中国家那样艰难拼搏(因为不能随意印刷钞票),才能维持生计。

那美国到底还想要什么呢?

若是有一天,美元失去了它的强势地位,美国人民将会面对怎样的情况呢?

中国中产阶级崛起

至于中国,其拥有14亿庞大人口基础,大约是美国的4倍。

我想除了印度有如此人口优势外,这无疑是中国独有的一项红利。

据去年3月中国官媒一篇评论文章指出,中国的中产阶级人口已突破5亿,占总人口约36%。

另一方面,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对收入等级的划分,中国中产阶级从2000年占总人口的3%已上升到2018年占总人口的约51%,或约7亿人口,高于中国官方的估计。

相比之下,该研究中心估计,2021年美国中产阶级占总人口约为50%,或约为1.7亿人,远少于中国。

人口红利

无论中国的中产人数是5亿还是7亿,这一庞大的中产群体红利都为中国提供了相较于美国的巨大优势,也让中国在最近的贸易战中能与美国抗衡。

我想借着这一庞大的中产群体红利,中国应能在这一次贸易战挺过来。

此外,在我看来,中国的中产阶级仍在不断增长,预计未来会更加庞大。

然而,中国的劣势在于其名义人均收入较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23年中国名义人均收入约为1万2600美元,远低于同年美国约8万3000美元的水平。

这意味着,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尚未达到美国的水平。

经济增长更高

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中国今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为约5%,它也可能会受到新一轮贸易战的影响而偏离目标,但我认为,其增长速度仍会远高于美国。

这也意味着,中国名义人均收入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赶上甚至匹敌美国。

事实上,国际货币基金(IMF)最新预测显示,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可能只有4%,低于今年1月时预测的4.6%。

这一下调主要是由于与中美贸易战,美国显著提高了从中国的进口关税。这预计将对中国的贸易和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我认为,国际货币基金对中国实际GDP增长的预测显示,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具有韧性。

我想这主要得益于中国致力于推动国内消费支出,希望能透过以内部导向的政策,减缓中美贸易战的冲击。

美国有衰退可能?

另一方面,国际货币基金预测,美国今年经济增长率为1.8%,较今年1月时预测的2.7%大幅下调。

该预测考量了美国的对等关税措施,但未包括后续发展,例如对等关税暂缓90天及对智能手机的豁免。

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目前尚未对美国经济发出衰退警告,但美国经济增长预测的下调显示,美国在中美贸易战中所遭受的伤害,可能比中国更大。

国际货币基金目前还没对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作出警告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目前形势仍不明朗,主要由于特朗普在其所谓“灵活”的对等关税政策下,其政策不断更改,一天一个版本,难以捉摸。

 

 
 

 

反应

 

言论

守护长久和平/张优杰

5月8日,二战胜利纪念日,提醒我们80年前世界摆脱了纳粹与法西斯暴政。在美国主导下建立的规则型国际秩序,开启了“长久和平”时代,保障了全球稳定与繁荣。一战与二战的浩劫证明,和平不是自然状态,而是由力量维护的制度成果。

美国作为民主强权,不仅赢得战争,更主导重建。正如特朗普所言,若无美军介入,胜利将无从谈论。美国在诺曼底登陆与太平洋战役中付出约40万将士的牺牲,扭转了战局。

美国以制度领导世界

战后,美国放弃传统霸权模式,选择以制度领导世界,构建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IMF)、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确立了以法治、民主与自由市场为核心的全球秩序。

这一秩序被称为“长久和平”:大国之间未再爆发直接战争,民主国家之间几乎不再交战,欧洲从冲突温床转向和平共同体。

冷战虽充满紧张,但避免热战,核对抗未酿全球毁灭。其成果源自“霸权稳定论”与“民主和平论”的共同作用——由主导强权维稳、由民主政体互信协作。

美国也为全球公共安全提供保障:美军巡航世界海域,确保马六甲、霍尔木兹、南海航道畅通;GPS系统免费开放,为全球经济提供基础支持。美国承担高昂成本,却未要求全球为此埋单。这种制度性慷慨,是其领导正当性的核心来源。

在经济层面,该秩序促成全球飞跃发展。1945年以来,世界GDP增长逾十倍。1990年全球极端贫困率为36%,至2019年降至8%。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正是通过接入西方主导的市场体系,实现经济腾飞。开放贸易、知识扩散与稳定环境成为关键因素。

在人道领域,美国亦体现全球领导责任。从马歇尔计划到非洲抗疫、东南亚灾难援助,美国始终率先出手。

尽管其国际行为非尽完美,但其行事有底线、有制度、有责任,与以利益和胁迫为核心的替代模式截然不同。

去西方化破坏国际法

然而,这一秩序正遭遇系统性挑战。中国与俄罗斯推动“去西方化”,破坏国际法准则,追求以强权为核心的区域影响力,掏空现有制度。他们未能提出更公平或更和平的替代方案,反而让世界倒退至“丛林法则”的逻辑边缘。

当规则失效,冲突与军备竞赛迅速回归。历史已证明,缺乏制度约束的世界,只会迎来战争与混乱。1914年萨拉热窝、1939年但泽走廊的失控,皆源于秩序遭挑战却无有效回应。

今天,部分国家与社会对美国领导产生误解甚至怨恨,将其贡献视为理所当然,却忽视了:一旦美国退却,世界将陷入权力真空。

最可信赖秩序守护者

美国虽非完美,却仍是最可信赖的秩序守护者。自由、法治、人权等国际准则并非自我维系,而需美国及其盟友持续投入与捍卫。

一些国家鼓吹“多极秩序”或“去美元化”,实则掩盖其威权本质。一旦美国领导地位削弱,全球治理机制将碎片化,恶性竞争将取代制度协调。首当其冲受害的,正是小国与发展中经济体。

当前世界正处关键抉择之际:是继续依靠可预测、制度化的美国主导秩序,还是滑向以武力与胁迫为主轴的地缘博弈?这一选择将决定未来数十年的和平与繁荣。

我们不能对“长久和平”掉以轻心。这一体系不是天赐,而是美国及其盟友70年来共同构建的成果。维护它的成本虽高,但失去它的代价更高。

全球必须正视这一现实:这套秩序虽非完美,却是历史上最成功、最包容、最能挽救生命的全球治理体系。

美国主导的秩序,是对自由、尊严、和平的承诺。动摇它,就是动摇现代世界赖以生存的根基。

此刻,正是重申这一承诺、抵御威胁、强化制度的时候,而非退缩、妥协或沉默。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