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冰厅,茶走!/李桑

傍晚在太子站,香港好友阿Sam (郭昊展)说了一句令我瞬间鼻酸的话:香港古早味,有得吃就必须赶紧吃,老字号都陆陆续续拉起闸门倒闭了,虽说是后继无人退休去,关键是经营不下,这也显示着香港的荣景一去不复返了!
边走边说啊说的,“金华冰厅”就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家位于旺角太子最繁忙大街上的两间传统香港茶餐厅,开业至今已经五十多年了。
店内小猫三几只
由于位置好,食物好,所以也吸引了无数艺人名人前来光顾咧!地道的阿Sam接着说:金华,我们从小吃到大、吃到老,这里的丝袜奶茶、西多士,还有人气后来居上的菠萝油纷纷为金华赢取了无数奖项,百吃不厌。
个人认为,新鲜出炉的菠萝油非吃不可以外,西多士配蜜糖也是一道必点,虽然这到处都有,但金华的西多士不能不说是百里挑一,真材实料!喔,看来它是香港正宗茶餐厅之王!然而在这用餐时间段,两间店却是门可罗雀,店内小猫三几只,这是难得一见的香港景气不振局面。
韧性与打不死精神
说到这儿,阿Sam无言以对,只是长叹了一声,说:如今,香港经济大不如前,疫情之后的饮食业大受重创,似乎是“晚期癌症”般,无药可救了!你看,入境旅客只在旅游旺季时才出现,像目前这个时候,香港整体零售消费热潮早已经转变为一股股寒流,令人百思不解。
事实上,阿Sam本身也是疫情受害者之一。冠病疫情前,他可是“长空出版社”社长,而长空出版旅游指南杂志可说是红极一时。

李桑与阿Sam(右),还有金华冰厅老店长(左)都是古早味守护者;可惜老招牌的熄灭速度无情而迅猛,令人唏嘘!(李桑提供)
自由行客人手一本不止,特别是有关日本旅游吃住玩乐购的书籍,都高居书店销售榜首。
后来,深受疫情严重影响,旅游业完全停顿,Sam只能无奈选择关门结业,旗下数十位编辑和旅游记者成了失业大军。如今的旅游业纵然有回暖景象,但是纸媒业务已经不能与社媒匹比了,抖音、美团、IG等等根本就是无国界的铺天盖地,又及时又多元。
哎,先不说这些了。今天,在难得不需要排队入店的金华冰厅里,咱们几位好友就好好地享受不被店员暗示催促的好时光吧!还好啊,香港人普遍有着韧性与打不死精神,穷则变变则通的心态也给了香港梦重现的无限可能性!
租金一泻50巴仙
坐下之后,阿Sam先叫了一杯招牌丝袜奶茶,说要“茶走”,我听了好好奇?这是什么意思呢?传统的丝袜奶茶主要是以淡奶为主角,本身不甜而是涩,有点难喝!我很爱喝香港丝袜奶茶,但每次都得加一些糖来调和茶味苦涩,这回无意听到一个“茶走”让我耳目一新,原来它意味着以带甜的炼奶替代惯用的淡奶,果然好喝!还有一句“飞砂走奶”,就是我们熟悉的kosong咯,新鲜吧!
其实,香港茶餐厅的特色,就是一道中西合并又有街坊邻里日常烟火气交汇融合的结晶。你看,聊啊聊,老店员竟然也热情地加入了我们,一起“倾家常”,我顺口问:租金不便宜吧?哈哈,最近听闻一些香港旺铺因为空置率非常高,商洽后租金可以一泻50%,而且什么条件都可以谈!今时不同往日咯!
吃饱喝足之后,我们走进女人街,小贩们依然活跃叫卖,只不过买气沉沉提不起劲来!走着走着突然发现,我一向爱吃的那家“细蓉云吞面”也熄灯了,哎!
视频推荐 :
除了必吃的沙爹 加影还是一座文化城

图/文|曾智霞
雪兰莪州的加影从前就不是“沙爹城”,这里是一个集合多所中小学及高等学府的城市,早年已被外界冠上“中马文化城”的美誉。
仅仅在市中心一带就有4所小学、8所中学,90年代董教总教育中心与新纪元大学学院的落成,也成为市中心的地标之一。
若是算上双溪龙校区的拉曼大学、国能大学(UNITEN)、吉隆坡建设大学(IUKL)及马大(UKM)等,加影这个文化城也是当之无愧。
事实上,加影自19世纪因锡矿业而兴盛,吸引大批劳工、商贾定居,逐渐发展成充满活力的城镇。百年来,这里不仅是矿工奋斗的土地,也成为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交融的象征。
如今,老街上的店铺仍保留着过往的痕迹,传统糕点铺的香气飘扬,华人会馆、印度庙与马来甘榜共存共荣,这些都是值得被记录和珍藏的宝贵文化资产。
加影如今为何有那么多沙爹和辣汤?这两道美食的背后,也同样跟加影这个以矿起家的市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地方美食承载深厚文化
常常有人问:“加影除了沙爹和辣汤,还有什么好吃?”这个问题有点不好答,毕竟我喜欢吃的,你不喜欢的可能性居多,要推荐起来确实有难度。
地方特色美食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情感,但对于外地人来说,这些独特的风味未必能够激起共鸣,甚至可能因为不习惯而落下差评。
这种情况,如果在其他地方的传统美食中也屡见不鲜;例如一个地方以某种食物闻名,是当地人心目中的美味,可对于刚接触这种味道的外地人来说,却可能觉得不过尔尔。
缺乏对这道菜的文化连结,让他们无法欣赏其中滋味和背后故事。因为,地方美食往往深根于历史和地理,带着社会和家庭的印记,它们以独特的食材和制作方式,将地方的文化和故事传递给食客。所以,若只是快速品尝、匆忙评价,很难体会到其中深意。
所以,在谈论加影的美食时,我们不仅仅是在讨论一道道菜肴的味道,更是在探索一种文化体验。加影这一片土地,拥有丰富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尤其是老街一带跟新村不同,食物都融汇多种民族风味。从华人、马来人到印度人,各种传统美食相互交错,形成独特的美食魅力。

许多老字号逐渐消失
在我作为志愿者介绍加影的历史和文化时,发现很多外地游客在尝试本地美食后,常会因为口味差异而产生不适应,甚至留下不好评价。这让我意识到,美食的欣赏不仅在于味道本身,更在于对其背后故事的理解和尊重。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许多老字号逐渐消失,让人倍感惋惜。这些老店的消失,不仅是美食的遗失,更是文化的一部分也在悄然离去。
我们这一代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很多时候也肩负着记录和传承这些地方故事的责任。所以,我鼓励更多的人来了解这些老字号,了解它们的历史和背后的人物故事,甚至参与到美食的传承中去。
生活在加影的我,希望来到加影的客人,能够在一顿美餐中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所以,下次当外地人走进加影,坐下享用一顿地道的美食时,希望他们不仅仅是尝试食物本身,更是能够去体会那份融入在每一道菜中的温情与故事。
我的加影老街一日几餐
对于你最熟悉的社区,对于美食从来都是一个“熟悉”,你在这里成长,自然早已无须探索,也不必依靠口耳相传或网红推荐,那些店只要一直在,我也一直会报到。
在加影老街上,许多老字号的店铺仍然在经营着世代相传的手艺,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举例来说,许多食物可能早已传承几代人,这些传统不仅与人味蕾相遇,也让我一直感受到社区的温暖。
例如,从前是杂货店的“广生和”,就是老街上必打卡的地方。1907年开业时是家杂货店,百年来一直在同一个地方没搬过,当金店街一间一间消失,当老街老店招牌换了一个又上新,广生和依然在同一地方,老土写法就该写成:见证小镇不断变迁的一家老店。
走到旁边有家“广济堂”老药行,这里还找到数十年的老陈皮,老板很有趣,路过都要跟你说上几句话,这就是老街居民们的热情。

早上“天合”吃猪肠粉
我在周末早上当值时,会去“天合”吃一份猪肠粉,这家从初中时代就光顾的港式布拉肠粉,如今来到半百年纪,依然常来报到。
有些食物,吃的还是很老套的那一句──“情怀”,一个“习惯”罢了。
天合猪肠粉80年代起,于现在的美罗广场处营业,90年代迁至加影大巴刹侧边老店营生,年前再迁至新址,若然是搜加影美食,这家多数会上榜。

想像一下30多年前的学生党,对于这种布拉肠粉都甚是好奇,我们总是爱站在炉前观看制作过程,看着把粉浆淋在布上,接着加叉烧和粉浆糊过的鲜虾,上蒸后片刻出炉,看着粉皮软滑,淋上特调酱汁,一碟细滑肠粉就好了。
小小的店铺在放学后总是挤满着学生,是邻近中学生的小食堂,早已记不清在老街的小摊子,吃过多少碟肠粉,点过多不少份瓦煲伊面,那些年的青葱岁月、快乐无忧,就这样匆匆流逝不复回啊。


简单小店大鸡排美味
午餐时同区的东方茶餐室(Eastern Cafe)也常来,这家店从从1970年开始营业,是加影区内最早以清真营业方式经营的华人茶餐室之一。
来到海南咖啡店一定会点鸡排,先不论是棕酱或番茄底汁,只要看到盘上不是冷冻薯条也没有三色豆,而是店家现炸的粗条马铃薯,这点就心存感激了。
小店菜单很简单,简单到只要做好几样就够,大鸡排裹着蛋液炸,厚身有肉汁,茄汁底,粗粗的薯条浸躺在盘中,在浸软以前得迅速吃完,爱称这种为老派薯条,是我这种老派人喜欢的,让去吃快餐店薯条还真不乐意呢。

海南炒面是店内红牌
再来就是海南炒面,酱油底的炒黄面合格,不会让人多惊艳,在马来社群里却是大受欢迎,是店内红牌。
其实,若走进马来餐馆,看到Mee Goreng Hailan,多数也是这个模样,我觉得倒像是福建炒黄面,但不会唤作Mee Goreng Hokkien,看到Mee Goreng Cina,上来是芥兰和江鱼仔的炒饭,也是很有趣。
考究起来,到底那些年是谁第一次把这种炒面放进马来人的菜单里?又如何形成如今的变奏版?光是看菜单也能脑补不少故事吧。

大包肉馅饱满油水足
下午茶?不如去吃个手工大包?位于大街那里的正香茶餐室(Kedai Kopi & Makan Chin Heong),也是老街一带仅存的华人茶餐室之一,粉面、鸡饭或是猪肠粉都不错。
包点是一直有供应的,我常在午后来这里点上一杯咖啡,再吃个手工包。
这时前面的档口已收摊,茶室老板就会在后厨开始做包点,少量制作,多年来味道始终如一,大包肉馅饱满油水足,款式不算多,对于老主顾也已经够了。
糯米鸡、生肉包、叉烧包,是给晚餐前有点空虚的肚子,正正好的温度。
对我来说,真正的美食不仅是吃的,而是感受生活的一部分,加影老街故事很多,历史建筑也保留完好,是时候来走一圈,我来带路讲解,怎样?

活动:
主题:“老街采风”(系列四) 加影:矿家与种植人构筑的市镇
主办:林连玉基金(文化资产保存委员会)
主讲人:白伟权(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主任)、曾智霞(乌鲁冷岳社区资源中心主任)
游览亮点:加影师爷宫、加影老街、加影矿商公会暨乌鲁冷岳社区文物馆、乌鲁冷岳福建公会、加影广东义山
活动详情:
日期:5月11日 (星期日)
时间:早上8点30分-中午12时
集合地点:加影师爷宫庙埕
报名截止:5月4日(星期日)
报名联络:010-293 1150(文保实习生谭巧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