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日本樱花祭/李桑

全世界的追樱赏樱迷,参照2023年日本樱花初开与全开的3月18日作为标准,把握在2024年3月20至31日期间飞入东京,一路由南向北往京都大阪去赏花。
不说你不知,截至4月4日早上,我从关西机场启程回返吉隆坡的时候,当地四处的樱花树只见花蕾,含苞待放!
这可是比原定的开花日迟了整整14天。这还不止,京都的一棵棵樱花树只不过才开了50%,清水寺的大部分樱花都未开,要不然就是第一棵树开花,第二、第三棵没开,抑或是间隔开得稀稀落落……嘿,叫旅人如何不着急啊?
大闹一场快活一世
这时期,上千万的旅客涌入日本追樱赏樱而来,却又败兴而归,这下日本当局也尴尬起来了!
只是啊,都说了嘛,大自然法则,不由得人类去左右一二,又说三道四!
但是回归正题,旅客们在一年前就计划好了此趟赏樱之旅,也想着借此机会与堪称武士之花的樱花相遇相拥,见证樱花7天盛开,灿烂夺目的氛围;
也借着花开花落的瞬间,领悟自个儿人生的真谛和意义!金庸曾说:人生的意义是到此大闹一场,悄悄离去!
事实上,旅者也想要赶在正确时刻,“大闹一场,快活一世”!
值得一提,今年伊始,日本天灾频发导致了气象异常,3月中的东京大阪京居然还在7度的温度,又雨水绵绵下个2至3天,这样的气候,樱蕾是爆开不了的呢!那,既来之则安之吧,乘着凉凉的好天气给自己来个心花怒放!

穿上和服,踏在京都千年石坂上,穿梭于上千家庙宇神社之间;李桑带队的追樱之旅,旅朋友们异口同声说:毕生难忘!
树林田原依然美
我扬着“李桑带队”旗帜,后面随着同行而来的22位旅朋友们,在3月24日登陆关西机场。乘上巴士跨过濑户大桥进入九州德岛,再乘游轮到小豆岛、岗山、有马、奈良、三重县、京都……路上所见皆是稀稀落落的樱花,难免心惊胆跳。
不过,当大家从一个赏樱公园,转到另一个公园去之时,我们开始认识了花树花蕾花种,气氛一转,宛如回到上课郊游般的心情,一个个认真又有耐心地去学习了解。坦白说,这个过程实是意想不到的“好玩”!
旅朋友反客为主,安慰我说:暂时没樱花可赏,没事,日本地方(乡下)的树林田原、河川流水风光无限,清新干净的空气有钱都买不到。累了泡个温泉澡,晚上再品尝个会席料理,哎哟哟,快乐似神仙!的确,日本的旅游资源根本就是人文环境结合一体,有灵魂的旅游质感,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开心无限!
春夏风味小吃
还有啊,春夏是当地风味小吃出现在各个大卖场的季节,各式各样、随处可见!其中,来自乡下各地以红豆为馅的麻糬草饼,搭配上抹茶,那可是我的最爱。在这样的时候吃一块,不只应景,也好像风味更佳!
总而言之,旅途中难免偶遇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只是,要怎么转换成一股正能量,去看待事情,这就因人而异。
毕竟,不能强迫每一位旅者入乡随俗地去接受旅游守则,不过换位思考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你看,日本人连天灾人祸也能坦然面对,更何况是旅途中的惊与喜?他们勇于尝试、乐于面对,还不吝啬地给予称赞和鼓掌,因此日本人一直是最受世界欢迎的旅客。
花开花落又一年,希望此时的你已经在旅途上找到,你笑看人生的润滑剂啦!刻,而回应我的只有檀香山的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看来他一生无怨无悔!
长江三峡游轮记/李桑

载着满满430位国内外乘客的世纪游轮《远航号》从丰都码头缓缓驶出,顺流而下,开启了壮丽的三峡之旅。4月春风和煦、阳光灿烂,大家心情大好,甲板上不时传来旅客们欢快的笑声与惊叹,仿佛整个旅程在起航的一刻就已充满期待。
这艘最新下水的《远航号》高6层、全长149米,是目前世纪游轮系列中最先进的一艘,我们一行17位旅友选择入住第4层的行政楼层:整个楼层为VIP专属空间,涵盖餐饮、休闲娱乐与独立接待服务,私密性极佳。房间空间宽敞,布置典雅,大片落地窗让江景一览无遗。

《远航号》船长黄鑫(左二)与游轮经理刘小君(右一)携多位同仁,与行政楼层的旅朋友欢聚一堂,畅谈交流,气氛融洽愉快。
安全标准媲美欧美
船头设有双层观景阳台,24小时供应茶水、酒饮与零食,亦为行政楼层专属,不论清晨观日出或夜晚赏星河,皆有绝佳视野与静谧氛围。不得不说,在世纪游轮系列中,《远航号》在细节体验上的确精致卓越。
《远航号》采用全电气驱动系统,航行时几乎无声,平稳如履平地,展现出中国在游轮产业上的不断精进。其硬件设备与安全标准已媲美欧美,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软件层面:船上近百位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仅26岁,不仅服务热情、态度阳光,还身兼多职、灵活应对乘客各种需求。无论是房务、餐饮、导览或文娱活动,他们都能熟练胜任,且大多能进行英语沟通,展现出高度职业素养与乐在其中的精神。
中国的游轮产业,看起来后继有人、前景光明!
在如此惬意的环境中,我们决定好好享受这趟4天3夜的三峡之旅,自在悠游,不负春光。不需追赶景点行程,也不必整日舟车劳顿,只需随船航行,便能轻松穿越三峡美景。
每天清晨醒来,拉开窗帘,映入眼帘的是变幻的山水与静谧的江面,令人由衷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也难得“赚到一点时间”,便从船上的多个迷你图书室里挑了几本书,开启慢活时光。图书室虽不大,但藏书丰富,涵盖历史、地理、人文、文学等多个领域,尤其关于长江流域的文献资料,颇具深度与参考价值。借此机会,我更深入了解长江三峡流域过去20年的变迁。特别是关于洪水灾害的历史,让人理解中国为何下定决心,举全国之力兴建世界最大的水坝:不仅提供全国10-15%的清洁电力,也改善了水质生态,鱼儿畅游其间,水患也一并解决。
百万居民迁离家园
诚然,超过百万的沿岸居民不得不迁离家园,一些古镇与遗址沉入江底,令人唏嘘。但长江大坝的建设也让中国基础设施成为世界典范,象征着新时代治理思维与科技应用的融合。尤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的今天,这样的超大型水利工程,正凸显其战略意义与前瞻眼光。
坐在3楼观景台,啜饮一杯澳白咖啡,遥望这条全长6363公里的大江,思及流域内逾4亿人口的生活命运,我不禁心生敬意。你们才是这段长长历史与悠悠文明的真正见证者与受益人;而我们,只是幸运地在这一刻,轻轻掠过这片千年流域的水面,感受她的丰沛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