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平台?/赵磊

中国互联网平台的底层逻辑/系列一
首先,要有平台的概念。
·淘宝上有海量的买家和卖家,双方都有收益;有监管有制度,保证模式良性运行;同时有支付宝这样的工具,可以解决支付和信用问题,啥都能买得到,品类丰富;所以淘宝是中国最早的电商平台。
·微信是内容生产者做公众号做视频号,内容消费者去看去转;C端用户把微信当做支付工具用,B端商家用来收钱同时也会做营销,所以微信也是平台。
·购物中心是品牌商家和消费者的线下交易场;消费者免费来逛,购买商家商品或服务需要付费;商家要给购物中心交租金,品牌利用这个场打广告也要交广告费,那么购物中心也是平台。
促成多方交易
因此,平台顾名思义就是交易空间或场所,存在现实世界,也存在虚拟网络空间,引导或促成双方或多方之间交易,并通过收取费用而努力吸引交易各方使用该空间或场所,最终追求利益最大化。
其特征包括:
·关系:关系产生利益,利益衍生市场。平台承载多种角色,让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在平台中有收益。生产者提供服务或者实物商品,包括服装、虚拟服务、视频内容等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也带动和重构消费需求。消费者则给出反馈,反过来指导和促进生产者。
就像菜市场一样,要让卖菜的挣到钱,要让买菜的买到菜,市场才能存在下去,这两个角色是核心点。
·效应:规模或具备规模化的能力是前提,如果没有足够多的用户数,是没办法看做平台的。供给规模和需求规模打造出各种不同的平台经济,同时也催生了各种新兴行业。
·互动:平台里双边或多边角色的交换行为,比如信息交换、商品或服务交换、货币交换,这些都是互动。在每次交换中,都会产生一次价值单元。比如我在快手上发了一个短视频,你去看了,那就是完成一次交换,产生了一次价值单元。
·模式:平台是让各角色都有受益的商业模式。比如出行用车平台,让乘客更方便,享受更好的服务;让司机能更高效的赚钱,收入也更有保障。
·规则:法律、社会的道德标准,维护关键角色的利益,保证平台的正常有序的运转。比如,淘宝打击假货的制度,设立规则要求来保证商家的服务质量、商品质量和卫生状况等,皆被买或卖方欢喜。有些平台的文化,就是监管出来的。
下期:谈组成平台的3个重要元素:参与者、价值单元和过滤器!
建立平台 必须考虑的事/赵磊

中国互联网平台的底层逻辑/系列三(完)
一个平台的建立必须考虑——参与者+价值单元+过滤器=核心互动!
平台怎么做?首先要考虑:
A:参与者—— 生产者和消费者,双边或多边角色;
B:价值单元—— 内容或交易数量,具体看业务类型;
C:过滤器—— 双边需求的匹配情况,比如时长、平台活跃好友/粉丝数;
D:规则—— 信任度或认知度,通过监管提升指标 ;
此时目标指标就出来了,比如交易型平台GMV、内容型平台DAU/时长、社交平台活跃好友/粉丝数等。
兼顾指标组合
不同的平台的目标一定是几个指标的组合,需要多方兼顾,而且这些指标也是互相牵制、同步提升的。例如,如果一味追求GMV,那势必高客单价产品就变成重点,损失的不只是订单量,实际上被满足需求的用户数变少了,从长期来看损失更大。所以我认为在定目标的时候,需要明确重点是什么,可以损失的是什么,能承受损失的最大限度是什么。 比如购物中心周边住的都是年轻人,也有购买能力,所以目标想吸引更多22至35岁的受众群体,打法就是靠入驻更多年轻化品牌(优化供给)+重新装修来实现,短期能接受的损失是客流量和销售额减少,收益是消费群体的印象结构调整。
定对象:
既然平台是双边多边的,那么应该先明确用户对象,多管齐下、同样优先级的打法通常不现实。所以当面对生产者(供给端)和消费者的时候,肯定前者是最重要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供给是可以带动消费的,也有重构消费结构的可能;消费是反哺和指导供给的,所以结论是优先搞供给方。
以招聘平台平台举例,招聘平台应该先搞企业(提供就业),内容平台先搞内容生产者等等;所有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就是要先搞供给。
高度匹配:
首先,供求是动态不平衡的,平台才有价值。意思是说,用户交易的时候很少在固定的时候、固定的买一家店固定的商品;同样的道理,用户也很少同一时刻、同一地点打上同一个司机的同一辆车。所以模糊匹配是常态,也是正确的样子;也正是因为动态的,所以平台才有生命力,是那种跑百米一样你争我抢的状态。
招聘求职二选一
其次,供大于求的平台才算成立,能才可能长期存在。例如,要从零做一个招聘网站,先搞B端还是C端,也就是先搞招聘方,还是求职方。只能二选一,理论上不存在同时搞。
从规律上来看,这样供求的选择时,就先搞供给;从具体情况来看,B端招聘方更好搞,因为他们就摆在那里,可以一个个去找。而求职者的身分是隐性的,不会写在脸上。因为需要提供给用户选择的空间,这样的平台才能成立,反之平台迟早也完蛋。
美团外卖最早就是先把供给搞定,就是商家;只要商家足够多,消费者就有空间选择,才能提升满意度。
标准化和内容范式化:
此外除了优化算法,还可以将服务标准化和内容范式化。
当然,不是所有商品和服务都可以标准化的,如果面对的是非标准的产品或服务,平台能做的是间接标准化,要从规则制定或者运营引导等方面去执行。
比如,提供“小时工”服务的平台,面对的用户需求不太一样,要求也不同。而且“小时工”的情况也不同,是个非标品。间接标准化,就是把小时工的分类、介绍、服务特征、验收方式都标准化,努力做到让用户有“虽然每次都不是同一个人,但体验是相近”这样的感受,这就是平台厉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