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布特拉高原气爆重演 威省市政厅发安全警示
(大山脚19日讯)威省市政厅就布特拉高原发生天然气地下管道爆炸事故后,发布区内的半岛天然气输送系统情况,且会严厉对付任何入侵行为。
市政厅通过脸书发文告说,天然气输送管区域禁止挖掘活动,未经允许不得擅自闯入及维修,同时禁止抽烟等明火焚烧行为。
禁入天然气管区域
民众也被禁止接触,甚至移动天然气输送管的警告标识,自行维修破损和泄露的天然气输送管等,都是极度危险的行为。
文告说,任何重型机器在未经批准下,禁止进入天然气输送管的区域,以及在相关区域的土地展开任何工程。
今年4月初,布特拉高原发生的天然气输送管道爆炸事故引起不少民众的担忧,尤其是住在管道周围的居民。
文告指出,天然气管道周围有明显的安全标识,市政厅也关注管道区域周围的发展项目,须高度符合安全规范要求,并与大马天然气有限公司(Gas Malaysia)及能源委员会保持密切合作。
公众若在输送管区域发现任何入侵行为,或是可疑工程,须立即向市政厅24小时热线1800-88-8757举报。
【天然气管泄漏大爆炸】灾区重建与赔偿 进展缓慢灾民处境艰难
(吉隆坡8日讯)自4月1日雪州梳邦再也布特拉高原发生天然气输送管爆炸事件以来,灾区重建与赔偿进展依旧缓慢,灾民处境艰难。
这场爆炸造成超过227间房屋和365辆车辆受损,其中87间住宅被判定为全毁。受害者目前正踏上一段复杂、漫长的灾后复原与索偿旅程。
法律保险体系存缺陷
多名专家受访时指出,此次事件暴露出我国在保险保障制度、公众财产风险意识、地下公共设施绘图与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漏洞,同时凸显天然气基础设施管理、土壤移动及污染物监测的急迫性。
泰莱大学法政学院高级讲师威尔森博士指出,此事件凸显我国法律与保险体系在灾后救助方面的结构性缺陷。尽管多数人以为火险保单能涵盖爆炸事故,但实际上,只有事前投保足额火险的屋主才能获得赔偿。
他在接受马新社专访时说,虽然银行贷款的房产通常强制购买火险,但已还清贷款的旧屋主往往没有续保,或保额严重不足,导致无法获赔。此外,即使已投保,一般火险也仅涵盖建筑结构,移动财物如笔电、手机及纪念品并不在保障范围内。
“车辆方面,许多车主仅投保第三方责任险,尤其是旧车、摩托车和商用车辆,因此也无法就爆炸造成的损毁申请赔偿。”
他指出,事故影响了约200家食品制造与金属加工厂的运作,属“纯经济损失”(即非直接财物损害的财务损失),但现有法律对此不提供赔偿机制,反映出我国法制在应对现代工业区相互依存方面存在明显空白。
他补充,根据多项法律,包括1997年天然气供应条例与1993年天然气供应法令,持牌天然气运输商有责任确保管道安全。目前事故责任仍待调查结果厘清,尚无法确认管道运营方是否疏忽。
他说,即使日后证实存在过失,也未必能确保对方具备足够财力或保险能力来赔偿所有受害者。
因此,他呼吁政府推动高风险行业强制投保责任险,并加强基础设施周边开发工程的监管与问责机制。
气候政策专家德斯拉博士指出,布特拉高原事件或与土壤移动有关,呼吁在任何发展项目启动前,必须落实系统化的土壤移动监测,以避免地下管道破裂或山体滑坡等风险。
他强调,地下设施如天然气管道、光纤电缆、水管、电缆等皆应列入定期检查清单,尤其在曾发生类似事故的高风险区域。
严守气管缓冲区限制
石油与天然气安全公司Innoveam董事经理扎米尔指出,发展工程必须严格遵守天然气管道缓冲区的限制,避免在周边挖掘或施工。
他建议,地方政府应定期更新应变计划,并引入智能感测器与自动阀门系统,以便在泄漏初期即进行侦测与控制,提升居民区安全。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系讲师莫哈末沙鲁博士则建议,采用“地理资讯系统”(GIS)等低成本感测技术,结合物联网(IoT)与空气品质监测仪器,作为城市规划与灾害预警工具。
他指出,虽然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本身无毒,但其高度易燃且属强温室气体,其20年内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86倍。一旦燃烧,还可能释放二恶英、氰化氢及多环芳香烃等有害物质,严重威胁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