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里看大王花
《天猛公湖纪行——记苍林先生失踪4周年》下篇
经历频频走访原住民山区,追溯本地著名大王花研究者甘苍林(4年前在森林考查后失踪,至今音讯全无)的足迹,马来半岛的6种大王花中,总算拍摄到了其中4种,于是编列一辑,以飨读者。

●肯氏大王花R.cantleyi●低地品种分布广
至今马来半岛已被发现的6种大王花中,以肯氏大王花分布最广。
虽说此大王花被命名“肯氏”,但却很难说殖民地时期勘察者们见到的究竟是哪些品种,尤其肯氏(Cantle,新加坡植物园第一任主任,任期1879-1888)本人究竟有否见过大王花?还真是无从知晓。而“肯氏大王花”的命名者其实是Solms-Laubach,于1910年。
由于有了务边巫鲁格若(Ulu Gerok)的大王花保护区(2004年马来西亚自然协会协助下设立的),我们很容易在西曼人的带领下见到肯氏大王花,如今我几乎每年过去一趟。
生长区不超过海拔200公尺
肯氏大王花分布较广,至今我所知悉的可靠分布:
●霹雳州务边(Gepong,巫鲁格若)
●彭亨州爪拉大汉(Kuala Tahan,大汉山麓)
●雪兰莪丹绒马林(Tanjung Malim,东亮山麓)
●吉兰丹州打篷(Dabong,鸡公山麓)
●刁曼岛(P.Tioman,加更山麓)
一般而言,肯氏大王花是公认的低地品种,生长区大抵不超过海拔200公尺。


●马来亚大王花R.malayarum(Gan) ●绽放时特色显着
第一日进入森林寻找,经过几条崖爬藤,均只见球蕾,未见到任何花踪,心中不免失望,问问向导这些年除我这次之外,还有谁来看过大王花﹖“就只是Gan和Wang罢了”向导回答,“这样少?”我心里有点意外。
第二日总算交上了好运,接连寻获3朵大王花,我们欢喜连连,第3日又锦上添花的再加一朵,而这4朵大王花之中,有3朵是马来亚大王花。
5瓣裂片呈碟状
甘苍林于1993年登巫鲁士拔峰时首先发见这种大王花,最初以为它是赫氏大王花(R.hasseltii,一种于1879年在苏门答腊发现的品种),后来随着知识的丰富,则认为它应该是一种马来半岛的特有种,遂暂名为“绿色和平大王花”,最后才于2002年正式将其命名“马来亚大王花”。
马来亚大王花在绽放时有一显着特色,既是5瓣裂片会一起缓缓张开,但其实也不尽然,我找到的3朵马来亚大王花中,就有一朵是先展两瓣,翌日才展其余3瓣的。而马来亚大王花另一特色是,其余大王花展开后,5瓣裂片呈碟状,而马来亚大王花仅展成碗状(我老以为它尚未完展)。
目前所知,马来亚大王花生长区域海拔400公尺,只分布于北霹雳州天猛公湖区一带,而甘苍林及我,都惯常从基玛山村(Kg.Kemar)在地苗原住民的帮助下,展开探索。



●雪白大王花R.nivescens(Gan)●与霹雳大王花相似
天猛公湖区主要生长着3种大王花﹔马来亚大王花、霹雳大王花和雪白大王花。其中霹雳与雪白外观十分相似,如何才能辨识二者﹖这令我大费周章。
内部白班有差异
最初我以为见到的是霹雳大王花(只因它不怎样白),回到家后详细阅读甘苍林留下的资料,才断定它是雪白,主要在于其天窗(内部)白班的差异。雪白大王花的天窗白班遍布三分之二花管壁,而且上白班大下白班小,霹雳大王花的天窗白班则只分布三分之一,白班大小均等。
当然还有,雪白大王花“色泽比较白”(相较于其他大王花普遍色泽偏红)。
由于外观上,霹雳和雪白二者极似肯氏大王花,以致有人认为二者不过是肯氏的变种,而我也做了详细比对,霹雳与肯氏虽然在外观上更相似(尤其色泽),但解剖上却差异颇大,反观雪白与肯氏在解剖上很近似,外观(尤其色泽)却差异颇远,以致我也觉得,把它们划分为3种是有理由的。

力邀带人到访
一趟天猛公湖区大王花探索,满载而归。
与金马仑以西的“巫鲁格若大王花保护区”或以东的“布若河谷大王花圣地”不同,尽管天猛公湖区基玛山村有着3种大王花,却乏人问津,几乎没有大王花旅客。地苗族老向导阿迪殷切期盼,力邀我多多带人来访,更许诺将竹笼屋重新修缮,好迎接新访客,毕竟相对于一般向导巫鲁士拔峰和查玛峰的苦差事,大王花可谓是一项轻松活。


●吉兰丹大王花R.kelantanensis(Gan)●体积曾是世界纪录
1929年,英国人克氏A.Kerr在吉兰丹泰国边界遇见一朵大王花,到了1984年,对世界大王花展开梳理工作的威廉梅耶博士(Dr.Willem Meijer)依据标本,把这种大王花命名为“克氏大王花”,但1935年后未曾再被发现,既认为它已经灭绝。
生长区域较高
而后1992年,甘苍林陆续在吉兰丹山区发现一种体积硕大的“非肯氏”大王花,初期以为自己找到了灭绝已久的克氏大王花,后来渐渐意识到这种大王花与文献中的克氏差异颇多,其中体积尤其明显大了一倍不止。到了2008年,甘苍林把这种大王花重新命名为“吉兰丹大王花 ”,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体积很大,到达了缔造世界纪录的程度。
吉兰丹大王花生长区域较高,大致海拔800公尺左右,而且顾名思义,它只生长在吉兰丹州境内,在我所知晓的范围内,它大致分布于金马仑高原以东的吉兰丹州布诺河谷(Sg.Brook),也就是甘苍林当时设立的“地苗族大王花圣地”区域。
话望生(Gua Musang)以西的霹士河谷(Sg.Pres),也就地苗族仙波山村(Kg.Simpor)一带。
后者仙波村曾经于2006年发现“世界最大的大王花——直径112公分”,直至今年初印尼发现了直径120公分大王花,吉兰丹大王花所保持的世界记录才被打破。

濒临灾灭边缘
然而最不幸的是,吉兰丹大王花所在的两个地区布诺河谷及霹士河谷,均分别遭受非法菜棚入侵及雨林清伐,生态环境均濒临灾灭边缘。2014年吉兰丹大水灾,吉兰丹河上游过度开发的非法菜棚区域被认为是肇祸之源,曾经一度被声讨,但雷声大雨点小,至今非法菜棚依旧营运如故,而那里——就是布诺河谷。
2018年话望生原住民因不愤家园森林被清伐而封锁道路,此事轰动一时,事后原住民虽胜诉,但家园已经林木凋零,而那里——就是霹士河谷。


【书讯】《顽石记——攀向天空》

《顽石记》带你踏上一段真实而壮丽的攀岩之旅!
【书讯】
作者:朱海波
零售价:35令吉
出版社:文运企业
作者是一个很会说故事的攀岩者——朱海波(也是资深的山友),喜欢登山徒步的山友们对他都不陌生。
在《顽石记》里,朱海波以他在生物学和地质学方面的丰富知识为基础,幽默风趣的文笔,通过精彩纷呈的段落,深入探索人类攀爬的天性,引领读者追根究底。
从起步、磨难、重生到征战,每个段落都展现了作者攀岩旅程中的不同阶段。
起步阶段,初次攀爬的好奇和兴奋充盈著作者的心灵。他勇敢面对未知,描述了第一次攀爬的感受,探索路线的特质,挑战身体的极限。
这个阶段,作者分享他的初次攀爬经历,包括对岩壁的感知和身体技巧的发展。
然而,攀爬之路上常伴随着艰辛和挫折。作者面临困难和逆境,因居住地区及工作缘故而欠缺足够的锻炼机会,“妻管严”的绳伴,恶劣的天气,许多缘来缘去不再攀岩的岩友。
他将描述身体的疲惫和心理的压力,以及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力量和勇气。这些挑战不仅是成长和学习的机会,作者还坚定地逐步克服困难,取得进步,争取更趋近于一只猴子。
征战阶段代表著作者攀岩旅程的高峰。他已成为经验丰富的攀岩者,有成功有失败,淡然面对,在“天时”殆尽前尽情享受攀登的乐趣。
这些段落将描述作者攀登最高峰的经历,以及他在攀岩中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作者还将深入思考攀岩对他的意义,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
【作者简介】
朱海波
1992年启步登山;1998年受邀写稿;2002年挽绳攀岩;
2006年海外远征;2016年出版群书。
▲ 纵走国内半岛群山5轮次,海外远征十余次。
▲ 为华文报章撰写户外/生态/博物特辑150辑。
▲ 活跃于新加坡与吉隆坡户外攀岩。
▲ 撰写/出版《马来半岛山岳系列》(5本1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