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商务走过六十
采集历史记忆

商务走过60年,一甲子的风雨岁月。

商务印书馆的历史近120年,从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丁酉)开始至今,从中国到香港到南洋,几番朝代更迭,屡遭国难,在动荡烽火之中一路走来,跌宕起伏,血泪斑斑,是迄今资历最深的大时代历史见证人。

马来西亚现存的老书店里头,商务印书馆(现为商务上海联合书店)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家,见证国家独立初期到现在的60年发展,却在翻开历史时发现空白一片,除了早期的一两张旧照片和近年的剪报,从1960年代至1990年代的记录……全无。



商务的百年历史与国家兴亡千丝万缕,先是光绪到宣统,清朝终结,帝皇制度划下句点,而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及至1932年日本主义帝国进犯,历经“一·二八事变”,被迫停业半年。复业后,以学术救国为己任,坚持每日出版新书至少一种,5年不间断。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爱国之士纷纷投入救国行动,商务董事刘湛恩因抗日而在上海被杀。 

1941年,总社从上海迁至重庆,但淞沪及香港的货栈和印刷厂,却被日军劫持,被迫停刊,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一度迁至重庆的总社也于次年重归上海。两年后,台湾分馆正式成立,两岸三地连成一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解放,告别烽火连天的岁月,渐趋稳定,印刷出版业进入蓬勃期,风光无限,雄心万丈,商业也连同三联、中华、开明、联营,一起组织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建立新华书店以外,中国的第二个发行系统。

商务印书馆为配合六十周年纪念,而推出手工限量藏书票。

文化大革命成打压对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曾经舍命保国抗敌的书馆,却成为打压的对象,切身伤痛更甚于外敌侵害时的十倍,“造反派”声称“彻底砸烂”商务印书馆,军宣队及工宣队于1968年进驻商务印书馆,办公楼及全部宿舍于1969年无条件移交北京。 



1971年,商务印书馆复业,与中华书局合营,东山再起;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此后的17年进入稳定发展期,积极投入编撰及出版业务。 

百年沧桑,惊心动魄,不只是中港两地商务印书馆的代号,南洋地区的商务一样见证马新两地的艰难岁月。

1956年,商务印书馆的版图拓展到南洋地区,位于马来亚吉隆坡的分馆正式成立,先后见证1957年国家独立、1969年“五一三”、1987年茅草行动及至近两年捍卫苏丹街等社会重要事件。 

但是,历史记录……仅止于此,简单得里寥寥数语。

商务印书馆店员黎振雄

恍悟记载历史的重要

直到两年前,苏丹街让路捷运工程和老店搬迁风波熙熙攘攘时,才恍悟口述和记载历史的重要,也是商务历史记录的转捩点。

黎振雄不想书店历史继续空白,在60周年之际,开始收集和整理历史,并且将是延续到未来的计划,通过老读者的口述或照片,以填补1960年代到1990年代这段期间的空白。当然,这将是一段漫长而充满未知的寻觅路程。

他坦言“尚未有具体方式如何找回老读者”,只是平常在店里遇到时,在闲聊间说起他们的商务故事。

“一些40、50岁的中年人,甚至从祖父时代就开始在商务买书,三代都是商务的读者,槟城应该也有不少商务的老读者。对于这整段期间,马来西亚人怎样读书、读什么书?其实是我很想了解的部分,比如中港台三地的书,在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的着重、不同的群体。”

问他对于商务下一个10年、20年或60年的未来期许。

“可能没有野火,但有余火的余烬,既燃不了又灭不了,却又多少能够温暖人,这就已经不容易了。”

老中青读者的商务记忆和展望

商务是许多爱书人的“集体回忆”,老中青世代皆有不同的商务回忆和印象,或从中学开始,或从小学开始,也许曾在书店里相遇不止一回而不自知。在商务回顾60周年之际,一些常客来函分享各自的商务回忆和印象。

就从这些回忆和印象里头,捡拾历史的碎片,拼凑连接出一段段的过往故事,商务所走过的轨迹,填补数十年的空白。

张景云

张景云
少年时在槟城菩提小学寄宿就读,隔壁讲经堂书柜有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一排书;18至20岁在新加坡浪迹谋食,设在大坡尼炉(Neil Road)的商务印书馆,店堂格局至今烙印脑海;吉隆坡商务印书馆于1960年代入驻茨厂街,新隆两家商务格局规模几乎一个样。
当年从北南下,歇脚茨厂街,好书配咖啡,人生夫复何求?
40年后的今天目睹商务印书馆一再搬迁,艰苦经营,滋养了马华文化命脉,功不可没。今与上海合并,青年才俊投效经营,展现清新朝气,让我萌生无限期待。

苏庆华

苏庆华

大学时期对老商务十分迷恋,总是一待就几个小时,老店员体谅学生经济能力有限,常帮忙把爱不释手的选书暂搁一旁下回来取。

商务从茨厂街迁至武吉免登,而后回迁至人境话剧社楼下,再迁至原上海书局的苏丹街现址,数十载岁月,仍是购书看书或约见友人的熟悉地标。近年一度被营造成“书店街”,友谊书斋、大众书局、大将书行等书店聚集,后因不堪店租高涨而他迁,仅存的商务令爱书人倍感珍惜和宝爱,位于Kota Raya附近一隅、独孤一味专卖中国书籍的学林书局,也值得补上一笔。

商务60年来不懈地位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近年老树生新枝,兼售港台书籍和英文书籍,为书虫提供一站式的“图书大餐”。商务已是老友记每周必访的知识宝库,祈愿基业永固。

李天葆

李天葆

实体书式微的年代,仍有这么一个地方,穿梭无数时空的洞府,栖藏神怪妖魔的灵岳。字句的丰盈血肉,章节的雕栏玉砌,成治本册页里的魔魅。书店是扇如意门,任读者来去,门里有桃源旧路,有低俯天地的来去。

谢伟伦

吉隆坡的书店发展史,俨然是马来西亚政治经济转型的历史。茨厂街与苏丹街姿态各异的书店风景,注记着城市变化的各层面代价,最终躲不过商业发展、金权游戏绑架的都市更新政策,在时代巨轮下凋零。感谢商务继续守望,让读者们继续享有逛书架的乐趣,促使我们共同思考——怎样的城市、怎样的国家,才是我们希望的安身立命之所。

结语

黎振雄毫不讳言本身“非常反对”许多实体书店总是自怜自艾的调子,甚至“反感”社会舆论和媒体报道一味以悲情角度和煽情手法看待实体书店的处境和未来,来来去去就是“夕阳行业”、“迟暮黄昏”的消极形容和论调,却没有带出看到或反映真正的问题所在,并将原因归咎到“不读书的人”身上。

目前的商务书店店员,包括黎振雄在内,平均年龄不到30岁,都是“没有历史包袱的年轻世代,在管理书店时不会受到过去“书店应该是怎样的”影响,在管理和服务上,有自己的理想和想法,而商务的明显改变,也从最近5年开始,一方面是店员年轻化,另一方面是文化古迹和老社区保存意识逐渐提升,经济导向的发展吞噬人文元所产生的危机感。

或许,商务的60岁,才是历史的开始。

爱书人的书店梦

爱读书的人,大概都怀抱一个书店梦。

问黎振雄“梦想中的书店是什么样子的?”

他突然顿了一会儿,才腼腆地透露——想开一家“会爆炸的书店”。

当前“书店咖啡馆”风气盛行,他却想开一家“会爆炸的书店”——脑海浮现的画面有点震撼,更多的是好奇。

“对我来说,书能够给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会爆炸的……想象力的爆发。不论是从事艺术、社会运动或政治等等,这是最重要的事。在1960年代有一句著名口号“以想象力夺权”,直到今日,我依然坚信,书应该也能够给予读者冲击,尤其读到某一本书时,感觉体内有一股燃烧的力量,甚至爆发,这也是很多读者能够了解的体会。”

新的年度,且抛开实体书店悲情氛围的既定印象,听一听书店店员脚踏实地的坚持,重新思考和看待实体书店如何适应时代的坚韧生命力,并且——依然有梦。

黎振雄心目中的“会爆炸的书店”是一家“不断丢出问题的书店,刺激思维、思考力爆发的书店”。如果你是爱书人,又有一个什么样的书店梦?

商务活动讯息

新书分享

杜忠全《乔治市卷帙》

1月15日(日)

下午两点

衣鱼三人谈

李有成《他者》

1月22日

下午三点半

地点:吉隆坡苏丹街商务印书馆

电话:03-20315368

 

 
 

 

反应

 

副刊

《亲亲》亲子生活手札

朋友问:《亲亲》这本书,谈的是“亲子教养”吗?呃……说得贴切一些,它更像是一册“生活手札”。原来,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静默的观察,都逐一被我化成颗颗文字,悄悄记下了。

大家可曾留意,身边的孩子最常被这么训了:“哎唷,怎么你那么不听话?” 当了妈妈后,我自己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竟然也是这样:“哎唷,怎么你那么不听话?” 所幸觉悟得早:“奇怪,为什么小孩一定要 ‘听话’ 呢?难道,不 ‘听话’ 的小孩一定是坏小孩吗?”而,如果大人愿意稍微放下身段,俯下身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进一步改变自己的态度与思维,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会不会发现更多的惊喜呢?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直接把上一辈所套牢在他们身上的教育系统,重新回装到孩子身上。他们或许忘了,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不是吗?亲子教育 —— 被教育的往往不是孩子,是大人本身吧?都说了:“要把孩子教好,先把自己教好”。 

如果,孩子们被释放的好奇心能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与距离,那身为父母的我们何不携手和他们在现实与幻想中一起翱翔呢?在教养这条路上,我乐于继续当个孜孜不倦的学生,继续和孩子寻幽探秘。从他们的观景窗看人看事,一切变得更迷人了呢!你,你也试试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