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劝募也要卖创意
如何讲钱不伤感情?

普遍上,非营利组织、人道救援组织、慈善团体、学术机构……常年“钱不够用”,要外界帮帮忙。 

讲钱伤感情,更何况是要常年当伸手将军? 



国际人道救援组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政府事务及捐款者关系区域市场主管叶维昌(Jason),与读者分享募捐新法则。 

世界变化万千,逾150岁的ICRC在面对新世界、新兴亚洲的捐款群体时应如何顺利接轨?叶维昌必须不断思考的解决方法。

来自香港的叶维昌数个月前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以下简称ICRC)瑞士总部调任大马。 

简单来说,他的职责是向各国政府、企业或私人捐款者募捐,让ICRC在全球各地进行的人道援助工作得以继续展开。 

全球需求有增无减

做为国际人道组织,ICRC有其特殊背景和地位。各国政府均已签署国际人道法(也称战争法)内最主要的条约——日内瓦公约,此公约赋予ICRC能在武装冲突中开展特殊行动的职责和广泛倡议权。所以ICRC除了在武装冲突开展人道行动也推广人道法,ICRC的资金大部份来自《日内瓦公约》缔约国的自愿捐款。 



除却政府,大把资源在民间。尽管ICRC每年有稳定收入但全球需求有增无减,资金缺口只会越来越大,因此叶维昌来到大马这个策略性地点,以便与亚洲国家地区更近距离接触。 

“有些时候捐款人很怕,你(募捐者)每一次来,都是带问题来向他要款项,”叶维昌指出,募捐时,爱心、同情心、侧隐之心更是最常被用来游说捐款者掏腰包的。但爱心和同情心本就是人类拥有的特质,募捐者除了继续打出这两张牌,更应该从“带来问题”转变为“带来解决方案”——针对社会问题思考如何为捐款人、为世界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为问题找解决方案

英文有云Connecting The Dot,即把每一个点连接起来。他的工作就是四处找“点”并将“点”连接起,例如把战乱的阿富汗、叙利亚、也门和捐款人连接起来,提供解决方案。 

“在这行业卖了几十年的同情心和爱心,卖一点新东西好不好?卖创意、卖有效率、卖社会推动力和影响力……。” 

叶维昌指出,现代捐款人、银行家、企业家有很多新想法新方法,也乐于捐款却找不到理想捐助项目/机构,只要愿意花时间聆听对方需求,找出折中解决方案,便可产生许多新的解决方案。 

“做募捐也和卖服装一样,卖的东西、所做的市场管理有没有应对捐款人的需求?其实捐款者不是没有心去做好事,而是他需要引导、可能他不单单想捐款,还想落实一些想法,也许这些想法是会对社会带来影响……你们(募捐者)可以先了解我一下吗。” 

叶维昌在阿富汗与社区领袖会谈。

案例A:找出共同空间

叶维昌向来自亚洲、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之一负责人募捐。对方听取他在战乱地区前线派发物资的经历后,表示捐款不是问题,条件是选拨年轻人赴前线体会和培训,以便栽培更多像他那样的亚洲脸孔投身国际组织。 

这可是ICRC这个逾150岁组织首次遇到这样的要求,经过磋商讨论确认以后,ICRC将在今年开展计划。

启发:上一代捐款人因慈善心而捐款,或满足于亲赴前线观察了解人道救援工作;新一代捐款人不甘于只出钱,而是要扮演更大角色或有特别使命,例如上文所提的“推动社会发展”。 “现在募捐无法向以前那样,告诉对方我需要多少钱,你给我好不好,我们要找出一个共同空间,让捐款者也有角色在里面。” 

案例B: 债券方式保障投资者

经过3年研究,ICRC去年推出全球首个“人道影响债券”募集资金2600万瑞士法郎(约1亿831万令吉),5年内要在3个战乱地区新建并运营3座假肢康复中心。此债券毫无疑问有其争议性,但一推出即被抢购一空! 

启发: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产品琳琅满目,为何不能用新产品模式为身处战乱的人带来援助,也让对人道救援工作不感兴趣的捐款者,以较安全和保障的方式去投资/助人或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再者,战乱地区要恢复和平稳定甚至发展,需要有投资者进来投资才能启动经济列车,可谁要到战乱地区投资?!人道影响债券采用新方式,在拥有4国政府和1家银行基金会背书下,以保本保障方式吸引投资者,可为战乱地区带来贡献;长远而言,投资者甚至可借机与当地政府建立联系,待日后局势稳定,更有可能成为第一批投资者。 

案例C: 运用金融力量做慈善

两名香港人带着基金经理与叶维昌见面,将资金交托给基金经理投资,同时把特定巴仙率的投资报酬捐给ICRC。 

启发:非人道行业对社会问题也有责任。上述两名捐款人认为人道机构、NGO有义务提升竞争力和自立更生,同时觉得金融市场亦应扛起处理社会问题的责任。这项捐款带来3大成果:ICRC从中受惠、基金经理亦喜亦忧(喜是可能因客户捐款而有商机,忧的是要赚更高回酬才能满足客户要赚钱及回馈社会的需求,自己才能有收入)、捐款者后代在现场观摩父辈如何运用金融市场力量做慈善。

叶维昌加入ICRC 6年,曾经在阿富汗工作期间向军队推广国际人道法。

多元策略应对变化

叶维昌表示:“一个好的筹款团队应拥有内部职员和外来专才,前者熟悉产品和服务,后者帮忙设计策略,以多元的方法来应对变化多端的市场。”而向社会、企业、个人或家族劝募,有些标准作业程序必不可少,说开了就是与贩售任何产品和服务是同样态度的: 

●基本调查 

了解当地环境、捐款对象的要求与兴趣,ICRC本身有资料库再加上与第3方市场研调机构合作,可以提供市场特色、社会分层……等资料。 

●资料文件 

应具有充足的资料文件。ICRC拥有完整机制和系统提供年报、中期报告、审计报告、新闻稿……各种相关的文件与资料。 

尽管有时无法满足每名捐款人需求,至少让捐款人觉得清楚、安心和专业。 

●用心贴心 

不必带着大量资料和文件去“轰炸”捐款对象,应视捐款对象的兴趣所在,从资料里细化分拆并突出对方感兴趣的课题,例如香港人重视教育,提起战乱地区的安全上课计划便可引起港人注意。 

注意啦!叶维昌的做法是把相关资料重新整理打印再呈献给对方,而非整叠资料交过去,然后指出:“呐,你可以翻到这一页看这个教育内容。” 

两种做法的差别在于服务态度,你是否有客户导向?“捐款人都是你的客户,做任何事都一样,我们有没有把对象的需求放在我们的计划、想法里面?” 

●捐款人体验 

捐款之后,就跟捐款人Bye Bye了,明年再来?不能否认,许多团体是如此。 

叶维昌指出,ICRC有跟进工作,例如网上小额捐款者每季度会收到资讯更新,大额捐款或捐助某项计划者则能获得每个季度汇报进展。 

同时,他也会相约捐款人见面聊天,关心对方。 

“其实他对你是有兴趣的,他会问你们最近忙什么,你就可以说说近况,比如也门局势、东非的粮食危机……,”谈天不需要提到钱,而是将近况慢慢建立在对方想法里,过了一年半载当对方想要捐款,第一个就会想到你。 

“你要把捐款人变成朋友,关心他们,和他们真的有朋友关系,你也不想朋友每次要钱才找你吧?” 

他坦言,工作压力不在于筹款,而是如何确保带来更好的捐款者体验,以及是否有真正应对捐款者的需求。 

 

 
 

 

反应

 

优生活

被设计,被看见 “泰式创意”挑战大脑

文/图|何凯晶/自由职业设计师

久闻曼谷设计周 (Bangkok Design Week, BKKDW)大名 ,每一年2月总会听到身边朋友特意安排去朝圣,从大家分享的内容中又更进一步加深这个认知:泰国人的创意充满草根性,从被人津津乐道的广告脑洞,到日常生活中的巧思幽默,都让人忍不住好奇想亲自一探“泰式创意”。

今年的曼谷设计周于2月8号至23日展开,以“设计跃升:正向力量迎接挑战” (Design Up+Rising: Facing Challenges with a Positive Twist) 为主题,多达559个大小不等的活动如展览、讲座、工作坊、音乐表演、城市导览和设计市集等。

特别的事,今年不仅覆盖7大区域,还按周划分重点推介,希望鼓励参与者可以更针对性并更沉浸式地去深度体验。

在设计周开启之际,走访的两个社区让我印象深刻。

花卉信仰不可缺

帕空花市(Pak Khlong Talat)自带浪漫感,是曼谷最具标志性的花卉批发和零售市场,历史可追溯至18世纪初拉玛一世时期,从水上市场到鱼市,再到20世纪中期的花市转型。市场里比较常见的茉莉花串、金盏花用于供佛,让花卉成为曼谷信仰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设计周大部分的艺术装置和互动展区都设立在花市沿河的街道上,如回收CD漂浮在水上的花,或用回收宝特瓶制作的透明花,以花(新意)呼应花(传统),还真的挺浪漫的。

相对割裂的社区

步行几步路到第一邮局纪念碑,在建筑物上投射的花卉光影,是来自于大家参与的互动心理测验。另一边的高架桥下的微型公园,也用几个啤酒箱搭建成摄影展“Telling the Story of The First Post Office Monument”,主要展示公共空间在居民日常和纪念碑的历史故事。

华南蓬(Hua Lamphong)是一个步行起来感觉相对割裂的社区,宽敞的主干道切割了社区的连接性,一边是有着欧式弧形屋顶的曼谷火车站 (Bangkok Train Station),另一边则伴随着小孩子的嬉闹声,望进各种暗黑的老街区后巷 (Salam Hin Alley)。

通过设计展区了解,这里曾是曼谷老城区的核心,但随着公路建设破坏了社区肌理,加上新中央火车站的建立也导致乘客的流失,疫情期间更是经济重挫,一度沦为“鬼城”。20世纪也因黑帮横行、毒品泛滥而被视为“危险区域”,连当地人都避而远之。

其中有个展览“In the red light, WE THRIVE”希望直视这个“危险”,巧妙地选了一家相当有历史感的酒店——集成酒店(Station Hotel)的其中一个房间改造成展览空间。

房间被笼罩在一片红朦中,隐约看见墙上投影映射的社区影片片段,仿佛你的有色眼镜就像红色滤镜在伤害大家。床上的血迹、梳妆台镜面用红唇膏写下的字句,先是挑战人们对危险的认知,也隐喻红色既是恐惧也是也象征我们同样的血液和生命力,撕掉标签重新认识这里。

探讨泰国华裔文化

另一个展览“Roots Rewind Project”则通过艺术装置和影像来探讨这个社区泰国华裔文化——折纸钱和焚烧行为,这些不仅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更是与已逝者沟通的信物。

然而在泰国也一样面临空气污染的争议,因而设计师尝试把折纸工艺扁平简化成一个个护照图章,以此表示生死只是远行到另一个地方,尝试以另一种仪式进行告别。

又土又潮的幽默

今年的曼谷设计周主视觉设计很玩味,充满各种泰式幽默的元素,又土又潮,设计团队街访了民众怎么定义“泰式”,回答都让人莞尔“泰国人太善良容易被骗”,“喜欢喝酒去派对”,“懒惰”,“喜欢买彩票”,“迷信”等,这些看似自嘲的标签,却也是泰式文化的趣味,更是社区生活真实的缩影。

一天一个区域似乎刚刚好,作为参与者我满足了曼谷设计周的企图心,而若不是设计周可能也不会有机会走进在地社区,因地制宜的设计,如花卉市场的浪漫视觉,和危险老街区的文化切片,通过“设计”而看见,未尝也不是一种设计力量。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