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文艺·网络版】
试以新批评中的“反讽”、
“隐喻”与“含混”批评术语
分析方路的〈七种意境〉

新批评立足于文本的语言分析,其主要批评术语里包括了含混、反讽、悖论、隐喻、张力等等,通过这些方法试图寻找出诗歌组成的各种元素和诗人所想要营造的艺术效果。
在方路的〈七种意境〉中,笔者尝试以“反讽”、“隐喻”与“含混”这3种批评术语去分析和探讨诗人在创作中所运用的文本语言,以期能够更加理解诗人的创作实践和创作风格。
根据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的阐述,“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赵毅衡,2001:378)这里也就是说诗歌里字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在语境的制约下产生相反的意义。诗歌中的所有词语都受到语境的约束,它们的意义也都受到语境的修辞,因而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反讽。(王先霈主编,2008:140)
方路的〈七种意境〉诗篇里,“反讽”在第一、二和第五种意境里得到体现。举例而言,在第一种意境里,“凌晨小型罗里/挤着一件件剖好的猪/劈成两半身/挂在铁钩上晃动/偶尔还可以碰合一起/重温熟悉完整体型/血水持续流/在罗里车板上/湿湿的/直到穿件白色塑胶衣的员工把半截猪身扛在肩上/才确定分开了。”被剖成两半的猪确实是不完整了的,诗人在诗末表示员工把半截猪身扛在肩上才确定分开了,就产生了反讽的效果。诗人在这里是想要表示在员工来临之前猪都有可能恢复被剖以前的完整体型吗?还是偶尔的碰合能够让挂在铁钩上的猪还以为自己的身躯仍是完整的?于是,语境的营造能够使一句话的含义颠倒,造成反讽的发生。
在第二种意境里,老太婆“点根烟/打火机的火势/一直和烟头保持距离/仿佛永远接不到唇的吻”,诗人借由描述“吻”和“唇”的关系来反讽老太婆无法用打火机点燃香烟的滑稽举动。在接不到唇的吻的语境之下,“唇”和“吻”明明是亲密的关系,不管是接吻的唇还是接唇的吻都是简单的行为,然而诗人却说“吻”接不上“唇”,实际上就含有反讽的意味。
再者,在第五种意境里,“一页纸卷过的清晨/驳接成一根烟时光”其实就是在反讽神气中年男子的贫穷,从晚上的10点到早上的5点,男子才得以捡完烟蒂拼成完整的一根烟,而富有诗意的语境一开始咋看之下还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借由“在地上寻找烟蒂”的语境才领悟到诗人其实在反讽中年男子嗜烟却没钱买烟的举动。
相较于比喻的运用过程中喻体对喻旨的直白阐述,隐喻要求喻体和喻旨的关系为“远距离”、“异质”(王先霈主编,2008:142),也就是说隐喻所要表现的是指定意象之外的不同的物体,而这样的发生条件是两者的对比物具备相当大的差异性。在探讨诗歌的时候,隐喻的作用在于衍生第三义的言说方式,正如威姆萨特所提出的隐喻的目的是为了找出喻体和喻旨相互对照说明时能够产生怎样的一个意义。(王先霈主编,2008:142)在第二种意境中,诗人写了一句“厚厚镜片框在大理石碎片的脸”,这里的“大理石碎片的脸”所要引申出来的究竟是怎样的意义,诗人所要衍生的意义是她输得一塌糊涂的落魄的样子,还是被其他赌客挤出牌桌之外而伤了心的样子?这里就引申出第三义的言说方式,与隐喻所体现出来的表面意义完全不相同。此外,第四种意境里的“一脸匿名式的苍白”,诗人想要通过这隐喻带出中年妇人没钱付早餐的徬徨,还是往事不堪回首的无奈?因为隐喻本身就含有不确定性和朦胧性,因此读者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看法。
“含混”作为新批评的批评术语之一,是指一个语言单位(字、词、句)包含多种含义并引起多种理解的现象。(王先霈主编,2008:139)燕卜荪于1930年出版的《含混七型》,就通过对“含混”的分析而得出7种所可能形成的含混方法。在〈七种意境〉里,笔者发现诗人的诗歌创作含有第一种含混与第七种含混的可能。学者余娟指出燕卜荪在第一种含混中除了说明因比喻而产生的含混之外,也针对节奏对词语意义所产生的影响来探讨节奏的生成意义。(余娟,2011:11)
换言之,在一首诗歌里,重复性的节奏使得某些词语一再反复出现,从而把隐含意义诠释出来,而每次的重复也代表着不同意义的体现。举例而言之,在第四种意境里,“微微咧嘴而笑”重复出现于中年妇人点了“两颗半生熟蛋”与“舔吮一碗蛋花水”之后,于是笔者认为前者的行为可以理解成中年妇人希望用“咧嘴而笑”来掩饰她没钱付早餐的窘境,而后者则带出中年妇人用完餐后的满足感。一句话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诠释,印证了第一种含混的可能性。再者,第七种含混是指一个词的两种意义、一个含混语的两种价值,正是上下文所规定的恰好相反的意义。上下文也就是指诗歌的语境,否定词的使用是最好的方法让读者理解语境的对立。(余娟,2011:19)在第三种意境中,花贩在盆栽车前发呆,心里想着“会落雨吗?”这里花贩如果不是已经在心里预设会下雨,他就不会反问会不会下雨了。
综上说述,笔者通过新批评中的“反讽”、“隐喻”与“含混”批评术语分析方路的〈七种意境〉,发现诗人对于七种意境的描述充满巧思与趣味。诗人最让人惊叹的是在每一次的平铺直叙里总会有一两句诗让人停止阅读,并对此思考良久,试图读出诗人的意图。这些充满朦胧性的诗句也正是笔者在上文尝试用新批评中的批评术语去梳理的其中构成的因素。此外,笔者之所以选择用新批评,是因为新批评重视文本的自足性,文学的研究重心从文本的外部转向内部,这也正好符合了〈七种意境〉所体现出来的文本建构意识。
《倾听马来西亚》 文学视角重新认识大马

戴小华(右)与叶剑锋联手主持的《倾听马来西亚》将带领观众重新认识大马。
你曾认真倾听过马来西亚的声音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
身为大马人,你是否了解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过去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的付出与情感,下一代该如何承接?而海外的朋友对大马又有着什么样的想象?
对此,戴小华与叶剑锋联手主持的《倾听马来西亚》也许能为你一一解答,并理出一些头绪!

由马华知名作家戴小华及著名电视主播叶剑锋联手主持,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及中国东盟商务协会总会文教发展委员会联合策划出品,《访问》制作,并获得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和文化部与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支持的文化节目——《倾听马来西亚》,将以双周一集的形式于近期在线上播出。
选读大马作家作品
《倾听马来西亚》将分为6集播出,每集节目皆以大马作家的作品为主轴,通过文学作品带出大马大城小镇的特性,带领观众边阅读边走览,透过作家笔下的文字与角度,一起倾听并发现大马独特的面貌。
该节目走览了大马5个各具特色的城镇,包括吉隆坡、槟城、马六甲、巴生及加影。透过文学作品的切入,挖掘在地的社区发展与人文历史,旨在呈现大马的多元文化之美。
此外,节目中亦将选读16位大马作家的文学作品,包括戴小华、杜忠全、方路、胡清朝、林春美、林金城、林天英、林悦、吕育陶、沙末赛益、吴进、辛金顺、西蒂再侬伊斯迈尔、姚豪杰、曾真以及张集强。

戴小华以前曾担任电视节目主持工作,也持续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文化工作,因此此次担任节目主持人,对她来说并不算是一项挑战。
上述作家们的文学作品将在6集的节目中由戴小华及叶剑锋各别朗读,并透过镜头记载的城镇面貌,为观众呈现集文学魅力与城镇面貌为一体的视听盛宴。
谈及企划理念,身兼节目主持人与节目策划人的戴小华表示:“这个节目和一般的旅游节目不一样,除了美食美景,还必须有一些更具深度,涉及大马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人文景观的内容。”

叶剑锋指《倾听马来西亚》跟过往他所主持过的节目迥然不同,拍摄手法深刻、细致又唯美。
将文学与影视结合
于是,他们决定将大马文学作品与具有影响力的影视做结合,期许最后所呈现的成品可以吸引不同的受众,借此刺激后疫情时代的大马经济与旅游行业。
戴小华回忆说,节目拍板定案后成立了文学作品遴选组,透过报馆与出版社编辑的协力,寻找具有马来西亚民俗风情、美食与美景等内容的文学作品。她也跑了不少书店与拜访不同人士,只为找到适合节目摄制的作品,即呈现大马的和谐、美好、文化与传承。
《倾听马来西亚》共有6集,而戴小华的愿景是跑遍大马的13个州属与2个直辖区,惟经过种种考量而决定先以6集内容作为尝试。

透过文学作品的切入,挖掘在地的社区发展与人文历史,旨在呈现大马的多元文化之美。
更加了解马华文学
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张杰鑫亦透露,节目之所以定名《倾听马来西亚》,是因为他们观察到科技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网络时代已到来,而文学逐渐凋零,阅读也退化成了工具化的行为。这时候,他们期望的是人们能在喧嚣的网络世界里安顿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感受力去“倾听”和了解“马来西亚”,进而喜欢与热爱上这个国家。
他期许《倾听马来西亚》能让更多人了解马华文学等大马文学,并通过文学的视角重新认识大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尤为重要的,是看见其中的文化与社会的多元包容,以及各民族构建本土多元认同的决心和努力。
戴小华最初提供创意点子,亦推荐了《作家的作家》的主持人叶剑锋担任《倾听马来西亚》的主持人。可她没想到的,张杰鑫与《倾听马来西亚》的监制兼《访问网》总监陈文贵一同提议,戴小华亦可作为主持人。她原本推辞,惟经过讨论,最后决定由她与叶剑锋一起担任节目主持人。
叶剑锋指出,这次的节目跟过往他所主持过的节目迥然不同,拍摄手法深刻、细致又唯美。
“正因为节目定位高,所以有点压力,尤其有幸跟知名作家戴小华一起主持,既紧张又兴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