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

用这招生物武器 对抗骨痛热症病毒

报道|陈绛雪  图|世界蚊子计划提供

澳洲科研人员在9年前发现一种名为“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的生物方法,被医学科研界视为“有效”对付骨痛热症的“生物武器”。

骨痛热症是历史最悠久、传播速度最快的蚊媒疾病,全球每年超过7500万宗病例,确诊率仅次于疟疾。人类与之对抗了超过五个世纪之久,医学人员持续研究各种针对骨痛热症及其他蚊媒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包括用于抵御流行病的疫苗,但至今未有理想成果。

如今,采用的“沃尔巴克氏菌”生物方法,已被医学科研界视为“有效并且永续克制蚊媒疾病的辅助方案”。

【沃尔巴克氏菌试验·Wolbachia Trial】
遵循自然生物生态

过去20年间,全球骨痛热症发病率急剧上升,世界卫生组织所获的病例报告,增加数量超过7倍!全世界39亿人面临骨痛热症病毒感染风险,范围遍及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域129个国家,其中,亚洲区域占了70%的疾病负担!

截至2020年,骨痛热症持续威胁我国、孟加拉、巴西、库克群岛、厄瓜多尔、印度、印尼、马尔代夫、毛里塔尼亚、法属马约群岛、尼泊尔、斯里兰卡、苏丹、也门、泰国、东帝汶及新加坡,2016年及2019年的酷热气候,也导致这些国家的骨痛热症发病率达至新高峰。

至今为止,未有任何成效显著的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疫苗可治疗骨痛热症这类血液性感染疾病,而用于预防用途的疫苗,临床效果也未达理想,遑论普及使用。

寻找辅助方案

不同于感染速度和致命风险偏高的呼吸道传染疾病,骨痛热症一般持续2至7天,多数患者在确诊后居家休养,每日到医院或诊所检查情况即可,只有病情严重者才需住院治疗。

因此,各国卫生部迄今采取的控制蚊媒疾病方法,主要都是从环境卫生以及退热治疗着手,长期提醒和教育民众有关黑斑蚊的滋生及传播病毒途径,根据骨痛热症病例数据在黑区喷射蚊雾和社区大扫除行动。

我国部分大学医学系以及其他长期面对蚊媒疾病威胁的国家,都投入研究黑斑蚊及骨痛热症疫苗多年,但仍未有理想成果。

在国际间,传播病毒医学科研人员投入研究一种能够达到良好预防效果的骨痛热症疫苗,据知目前已进入第一阶段的试验。

然而,病毒会变异,疫苗也需一代一代革新,在这一场“赛跑”得出结果之前,需要其他辅助方案应对蚊媒疾病的致命威胁。

减少发病率大突破

近期,澳洲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kty)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发表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指出,印尼日惹地区的骨痛热症发病率大幅降低77%,而沃尔巴克氏菌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试验小组在有关地区释放了携带沃尔巴克氏菌的蚊子,当蚊子繁殖到一定数量之后,研究人员发现需要住院的骨痛热症病例明显减少86%;更令人鼓舞的是,4种血清型的骨痛热症都显示相同的结果。

这项名为“应用沃尔巴克氏菌消除骨痛热症”(简称AWED)的试验,是由莫纳什大学旗下的世界蚊子计划、印尼合作伙伴加查马达大学(Gadjah Mada University)以及赞助机构Tahija基金会共同推展,旨在测试能否降低当地3岁至45岁群体的骨痛热症发病率。

参与这项联合试验的首席研究员莫纳什大学卡梅伦西蒙教授(Prof Cameron Simmons)认为,沃尔巴克氏菌试验结果显示,这种生物科学方法在减少城市人口骨痛热症发病率方面带来重大突破,而这种遵循自然生物生态的方式,是除了疫苗研究之外,另一种更为安全、持久及有效的控制方式,并且适用于全球社区。

印尼病例最多

传播骨痛热症的埃及伊蚊主要生活在城市地区,在容器中繁殖,蚊卵能存活长达9个月,这也是为什么沃尔巴克氏菌试验选择骨痛热症病例居多的城市为目标。

东南亚是全球骨痛热症的流行区,印尼则是东南亚人口和病例最多的国家,因此印尼的城市地区也就成了这项试验计划在东南亚的首选目的地,此后或将拓展到马来西亚及其他蚊媒疾病传染率偏高的国家。

病例减幅77%

参与这项计划的研究人员简单解说有关试验的运作机制:“我们将印尼日惹市区分为24个随机试验区,其中12个区仅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菌的蚊子,另外12个地区则继续采用常规的骨痛热症控制措施。经过27个月的繁衍,应用沃尔巴克氏菌方式的12个地区,骨痛热症病例明显减少,减幅高达77%,而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也减少了86%!”

同时,综合实验室和实地试验的结果,沃尔巴克氏菌除了有效减少骨痛热症传播率,对于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热以及黄热病等蚊媒疾病也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以菌攻菌遏止病症

在这之前,研究团队在澳洲北昆士兰州首次释放沃尔巴克氏菌蚊子9年之后,当地卫生局宣布该地区已“没有骨痛热症传播病例”。

因此,研究团队认为“以菌攻菌”的沃尔巴克氏菌是有效的解决方式,并且可持续及长期遏止骨痛热症以及目前仍在全球流行的多种蚊媒疾病。

随着这项试验所取得的积极结果,一旦在印尼日惹的研究也达到理想目标,对于未来减少亚洲、非洲、美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骨痛热症及蚊媒传染疾病,绝对是人类与传染疾病抗战的新突破,对于全球面临骨痛热症风险的40%人口更具重大意义。

大马或下一个试验据点

同样长期面对骨痛热症和基孔肯亚热症问题的马来西亚,每年新增病例数以万计,不排除有可能成为世界蚊子计划的下一个“实地试验”据点,寻求政府机构及合作伙伴,进一步拓展遏止蚊媒疾病传播的版图,及至世界各国。

 

【机制原理】
与野生蚊子繁殖

沃尔巴克氏菌的运作主要机制,是将沃尔巴克氏菌引入携带能够传播骨痛热症、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及黄热病等病毒的埃及和伊蚊体内,继而将这些蚊子释放到蚊媒病毒流行的地区,让它们与野生蚊子繁殖。

随着时间的推移,携带沃尔巴克氏菌的蚊子比例不断增长,而野生蚊子的繁殖率则逐步减少,直到携带沃尔巴克氏菌的蚊子繁殖率达到一定的高水平,则无需再释放更多蚊子。通过这样“此消彼长”的方式,降低蚊媒疾病传染率和风险,从而达到安全、有效而永续管控的解决方案。

研究对抗性与变异

然而,病毒就像任何生物一样,会随着生存环境变化而跟着变异和进化。因此,世界蚊子总监斯考特奥耐尔教授(Prof Scott O’Neill)说,研究单位将病毒和蚊子样本保留在生物库,以跟进病毒对沃尔巴克氏体是否产生对抗性以及任何变异情况。

随着沃尔巴克氏菌试验在澳洲和印尼日惹城市地区所取得的效果,世界卫生组织病媒控制咨询小组也承认这项试验“展现出对抗骨痛热症的公共卫生价值”以及“有助控制骨痛热症在全球社区传播的潜力,遏止困扰及威胁全球社区公共卫生已久的蚊媒疾病”。

参与有关计划的印尼加查马达大学首席研究院雅迪乌达莉教授收(Prof Adi Utarini)认为“未来可能迎来没有骨痛热症病例的生活”。

我国骨痛热症专家兼马大医药中心儿科蓝彩丝教授(Prof Lucy Lum Chai See)则形容“沃尔巴克氏菌的部署,是对抗骨痛热症病毒最具潜力的生物武器”。

她说,这是因为沃尔巴克氏菌直接针对病毒的媒介宿主“埃及伊蚊”,并且是可持续的友善方式,尤其适用于骨痛热症高传播率和医疗负担沉重的城市地区。

保持环境卫生仍重要

无论如何,专家们提醒,照顾居家及社区环境卫生是预防骨痛热症的最佳方式,而该组织努力扩大沃尔巴克氏菌试验范围,则是协助政府及社区减少蚊虫滋生及骨痛热症感染率的辅助角色,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比起在骨痛热症黑区喷射蚊雾的事后工作,特别针对蚊媒传染病而进行的世界蚊子计划,更是安全、可持续以及有效杜绝伊蚊繁衍的方式。

【配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沃尔巴克氏菌试验结果的同时,世界蚊子计划组织团队也发布了一段视频和动画短片,解说这项试验及所得结果,肯定这项试验在未来降低骨痛热症传染率和致命威胁所能带来的突破和重要影响。】

【东南亚骨痛热症黑区】
印尼年增800万宗

位于赤道的东南亚国家,常年炎热及潮湿的气候,成为蚊子滋长的温床,而居家和社区环境卫生水平欠佳以及气候温度变化,都是加剧骨痛热症传播率的主要因素。

传染病高峰期

最新数据估计,人口最多的印尼,每年有将近800万宗骨痛热症新增病例,而邻近的马来西亚也不遑多让,每年的骨痛热症新增病例数以万计,尤其每年11月至次年的3月,是流感和骨痛热症两大传染病的高峰期。

在启动“应用沃尔巴克氏菌消除骨痛热症”试验之前的5年,印尼日惹地区每年平均有1万4000宗骨痛热症新增病例,日惹卫生部办公室每年平均接获的住院病例通报则超过4500宗。

但是,有关的研究数据却低估了骨痛热症对医疗系统、社会及至国家经济所造成的沉重负担,对于普罗大众而言,骨痛热症就像普通的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仅仅是一道冰冷的数字。

死亡病例逾145宗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区域另一个长期与骨痛热症宣战不休的国家。过去5年,我国每年平均约有10万宗骨痛热症病例,178人死亡。

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官方数据显示,我国在2020年的骨痛热症病例多达9万0304宗,死亡比病例多达145宗。

【气候变化是潜在因素】
温度升高提供生长环境

201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一份特别报告指出,气候变迁改变人类的居住环境和自然生态,包括蚊子的繁殖速度和数量,因而有可能导致一些媒介传播疾病的风险增高,比如疟疾和骨痛热症。

根据环境卫生研究,在理想的温度下,蚊子会更加活跃,繁殖速度和数量也一并增加。专家指出,黑斑蚊在低温下不叮咬人,但在摄氏28度时最活跃,而雌蚊则在摄氏26度至35度时攻击速度明显增加。

活跃度增高

蚊子从产卵、发育成孑孓及至成蚊,所需正常温度为摄氏32度,正常发育时间为7日,但在温度升高的环境下,蚊子的发育周期会缩短,而在低温摄氏14度和高温38度时的死亡率最明显。

全球温度升高已是正在发生的事实,我国也不可能幸免,在平均温度不断提升的同时,也为蚊子提供了更好的生长环境,黑斑蚊体内的骨痛热症病毒复制加速,活跃度增高,将病毒传染给另一个宿主的时间也跟着缩短。

平均升高0.29度

根据大马气象局的2019年度报告,从1981年至2010年,我国平均温度升高了0.29度。截至2019年,最高平均温度约为摄氏32.67度,比过去升高0.71度,平均最低温度则为24.24度,比平均高0.66度。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骨痛热症病例在2019年创下13万宗的新高记录,而尽速控制骨痛热症的传播媒介,对于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也就更为重要。

【世界蚊子计划·World Mosquito Program】
免社区受传染病毒侵害

世界蚊子计划(前身为消灭骨痛热症计划·Eliminate Dengue Program)是由澳洲莫纳什大学斯格特奥尼尔教授主导的非营利计划,旨在协助全球社区免受蚊媒疾病的侵害。
这项计划倡导采用安全、自然、有效的方法减少寨卡、骨痛热症、基孔肯雅热及黄热病等传染病毒的致命威胁。

惠及680万人

通过与各国中央及地方政府、企业公民计划、慈善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不同单位的协作和创新方式,在全球范围扩大沃尔巴克氏菌的应用,迄今已在澳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太平洋岛屿等11个国家推展,帮助当地社区免受传染病毒侵害,估计覆盖范围惠及680万人。

欲了解世界蚊子计划和蚊媒疾病详情,可登录https://www.worldmosquitoprogram.org/

 

 
 

 

反应

 

要闻

一周激增200宗 骨痛热症病例高

(吉隆坡27日讯)一周激增200宗,骨痛热症越来越凶!

今年第24个流行病学周即本月11日至17日期间,国内共通报2808宗骨痛热症病例,较前一周的2608宗,增加200宗或7.7%。

第24周的骨痛热症热点区有110个,比前一周的95个有所增加,其中雪兰莪84个、吉隆坡和布城14个、吉打和槟城各4个、沙巴3个,玻璃市则1个。

卫生总监拿督慕哈末拉兹医生发文告说,全国骨痛热症行动室监督发现,国内骨痛热症病例数量颇高,若包括社会大众的各造仍不采取预防措施,骨痛热症病例或会继续提高。

他促请民众,主动检查住家内外的每个容器,确保没有蓄水处供黑斑蚊繁殖。

截至第24周的累计病例为5万4139宗,比2022年同期的2万1688宗,增加3万2451宗或149.6%。

他说,截至6月17日,国内共有39人死于骨痛热症并发症,比2022年同期的15人增加了24。

他说,第24周有2宗基孔肯雅热病例,迄今为止的累计病例为137宗,而兹卡病毒监测方面,共有1381份血液样本和69份尿液样本进行了筛查,结果均为阴性。

反应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