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医生专业要困在1992年?/林仁吉医师


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数据,椰浆饭价格从2011年的2令吉3仙上涨至2024年的3令吉68仙,涨幅高达81.3%,远超同期28.7%的全国通货膨胀率。大马的椰浆饭,从50仙涨到5令吉你不会太惊讶;打工族的最低工资,也从每月300令吉调整到1500令吉,没人反对;你付30令吉洗头、12令吉一杯咖啡,都能接受。
可一旦医生说:“诊金能不能也调整一下?”
——立刻有人跳出来:你不是该有医德吗?
从什么时候开始,把“医生不该赚钱”当成一种社会正义?又是谁告诉我们,医疗服务必须永远低价甚至“免费”才叫合理?如今,这种不对等的认知,正随着一个新政策的推行,把基层医生逼到了抗议的临界点。
一纸“药价必须公开”的法令,为何激怒医生?
2025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价格管制与反暴利法令(药品价格标示)命令》,规定所有私人医疗机构都必须:
●张贴出药物的详细价格表;
●包含通用名、成分、剂量、品牌名与单位售价;
●所有药品都必须“看得到”,纸本或电子版都行;
●违规者可被罚款最高5万令吉(个人)或10万令吉(机构)。
看起来,这是一项以“消费者知情权”为出发点的法令,理应值得支持。谁不想知道自己付的钱花在哪里?但问题是,这项政策没有区分药房与诊所之间在运作模式、进货成本与用药逻辑上的根本差异。
在连锁药局、电商平台已能以大批量采购压低价格的年代,社区医生却被要求在不同病人、不同处方之间,维持一套“统一公开价”,几乎等于逼迫他们将诊疗服务简化成“药品买卖”。
更严重的是,药费收入对许多私人医生来说,是维持运营的主要来源。因为,马来西亚的私人诊所门诊费,自1992年以来,33年没有任何调整。
没错,33年。三分之一世纪过去,几乎所有生活成本都涨了,但医生的基本服务费,却被“医德”强行钉死在上世纪。
社会愈加不理解医生,危险的不只是医药费
这项政策表面看是价格透明,实质却可能加速医疗体系的信任崩塌。
你是否能想象这样的画面——病人拿着处方走进诊所,对医生说:“这个药我在某药房看到6令吉50仙,你卖7令吉80仙,是不是太黑心了?”
当“讨价还价”变成问诊日常,医生会不会因此只敢开最便宜、最不惹争议的药?会不会有一天,医生不再先问你“病情”,而是先问你“预算”?
当医生被迫成为价格解释员,而非专业判断者,那才是真正的医疗危机开始。
“医生要吃饭”不是借口,是被逼说出口的事实
没有医生愿意谈钱。但当环境逼迫得太极端时,说出实情就不再是一种奢求,而是一种求生。
多年来,大马的私人医生扮演了健康照护网中的第一线守门员。他们是你晚上找不到专科医生时的第一站,是孩子突发发烧时的守护者,是小镇里唯一懂你病史、愿意聆听的医疗人。
但在沉默多年之后,他们第一次选择走上街头。
2025年5月6日,大马医生公会发起“走向布城的长征”(Doctors Betrayed:The Long Walk to Putrajaya)。他们将身穿黑衣,从卫生部总部步行至首相署,以和平方式表达抗议。
不是罢工,不是对抗,而是对话的邀请。
不是为了涨价,而是为了生存的权利。
我们可以质疑制度,但别怀疑所有医生的初心。不是每一位医生都是完美的。医疗里也存在误诊、疏忽、甚至极少数的滥权。但请别将整个行业一竿子打翻。
我曾见过许多医生为病人买单、减免收费,只因对方是单亲妈妈、残障人士、或临终的父亲。我认识一位老医生,至今仍在用20年前的收费标准,看诊时间却比新医生还长一倍。
但这些故事,从来不见于新闻。
或许大众留意的是“医生开1200令吉感冒药”,却不见有多少医生,一天看了70个病人,挣不到500令吉。
当社会把“医德”变成道德绑架,把“便宜”误当专业,就等于用最大的误解,惩罚了最愿意守住岗位的那群人。
信任,一旦流失,谁来照顾你的未来?
我不怕说得直接:如果这种不合理的监管持续下去,马来西亚医疗体系不改革,我们将眼睁睁看着马来西亚走上中国过去的老路:
●医生被妖魔化;
●病人对医生高度不信任,问诊时手机录音录像;
●医护纷纷离职改行、出国,留下医疗体系空壳化;
●医疗纠纷激增,甚至发生“病人持刀伤医”事件。
我们是否真的要等到“没人敢当医生”那天,才开始反思?我们是否真的要让一个制度,在“透明”之名下扼杀专业?
找回理性对话,别让医疗走向悲剧循环
这不是医生 vs.病人,也不是诊所 vs.政府的问题。这是关于我们整个社会与制度,是否愿意共同为医疗的可持续性负责。
让医生说话,不是为了涨价,而是为了更有尊严地留下来。
让制度公平,不是为了特权,而是让下一代还能找到可信任的家庭医生。
如果我们愿意为一包椰浆饭涨价理解市场原理,是否也能为一位专业医生的困境,多一点同理?
盲人摸象与医学边界/林仁吉医师

文字|林仁吉医师
“科学的本质是一种无限的求知,它的目标不是获取最终的答案,而是不断地逼近真理。”
——卡尔·萨根(Carl Sagan)
现代医学发展至今,已取得辉煌成就。疫苗的发明让天花消失于历史长河,抗生素的使用大幅降低了感染病的死亡率,先进的影像技术让人体的奥秘逐步揭开。
我们所学习的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建立在庞大的数据、临床试验和生物科学基础之上,持续优化诊疗方案,使患者获得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
然而,医学从来不是绝对真理,而是一门不断修正的科学。正如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所言:“医学是一门不确定性的科学和可能性的艺术。”
纵使拥有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仍然有限,疾病的复杂性也远超想象。因此,医学不仅需要精密的数据支撑,也需要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与理解。

偏见的存在:
医学视角的不同解读
在医学领域,偏见无处不在,尤其是在不同医学体系的交汇点上。这些偏见不仅来自普通大众,也存在于受过科学训练的专业人士之间。许多医生倾向于以现代医学为主要依据,而对中医、草药、针灸等疗法存有疑虑。同时,一些传统医学的从业者可能认为现代医学过于强调数据,而忽视了人体整体调节的智慧。
最近,我遇到了一位癌症晚期患者,他正在接受化疗和标靶治疗,在姑息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低钠血症(Hyponatremia),同时Cortisol水平稍低,疑似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于是,他被转介至肾脏专科。
在没有详细了解病情的情况下,肾脏科医生直接建议患者立刻停用所有中药,理由是“中药可能含有类固醇,影响电解质平衡。”
然而,化疗本身及长期使用类固醇辅助治疗,也可能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Adrenal Insufficiency)。若不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仅凭一种假设作出判断,反而可能让患者错失潜在的帮助。
盲人摸象:
不同医学体系的认知局限
有一个古老的印度寓言:几位盲人分别摸到大象的不同部位,于是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摸到象腿的认为大象像柱子,摸到耳朵的认为像扇子,摸到象牙的以为大象像长矛……然而,他们并未真正了解大象的全貌。
医学亦然。不同医学体系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生命,现代医学擅长精准诊断和局部干预,中医强调整体调理与动态平衡,自然疗法关注身体自愈能力。如果只凭单一视角做决策,可能就像盲人摸象一般,得出的结论难免片面。
医学的未来:
融合与合作,而非对立
哈佛大学医学教授大卫艾格斯(David Agus)曾指出:“未来的医学不再是某一种医学,而是各种医学的结合。”
在精准医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迅速发展的今天,医学不应只是单一流派的竞争,而是不同医学体系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互补,共同为患者谋求最优解。
临床上,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中西医结合可以提供更完整的治疗方案。例如,癌症治疗中,现代医学提供精准的手术、放疗、化疗,而中医可在此基础上调理患者体质,帮助他们更好地耐受治疗、提升生活质量。这种整合医学的思维,不是要取代某一方,而是希望利用各自的优势,形成更全面的医疗体系。
是融合非对立
结语:谦逊面对未知,尊重生命的复杂性
“真正的智慧,是知道自己并不完全知晓。”——苏格拉底
医学是一门充满未知的科学。即便经验丰富的医生,也无法做到对所有疾病了然于胸。真正的医学进步,不在于坚持某一套既有体系,而在于不断学习、不断验证、不断修正。
作为医者,我们或许无法穷尽生命的全部奥秘,但至少可以保持一颗谦逊的心,尊重不同的医学视角,理解患者的需求,推动医学走向更包容、更融合的未来。毕竟,我们所有人——无论是现代医学医生、中医师,或是其他医学领域的从业者——都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尝试描绘生命的全貌。
愿医学的未来,不是对立,而是理解;不是排斥,而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