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活

马新旧校舍大改造 变身文化创意园区

最近有两个新文化地标引起不小的关注,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由旧校舍翻新而成的创意园区:一个是新加坡的New Bahru;另一个则是马来西亚的The Campus。

尽管空间改造的案例不少,但是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建筑和小型社区,其独特的空间布局和社会功能,这样的创意转型还蛮有探讨价值的。

学校就像一个小型社会,相交于一般单一功能的建筑,校园具备更完善的空间体系,从走廊、教室、礼堂、食堂到操场,皆依据人的社交尺度与活动多样性而设计。

同时学校也作为象征秩序的空间,校园围墙的边界,和便于管理与监督的封闭式空间结构,更容易被“领养”为管理有序、结构清晰的新型生活场所。只是要成功将大规模的空间转型为创意园区——形成经济综合体,必须有足够多样的活动与内容去“填满”,才可以形成内部运作的生态网络。

New Bahru前身为南侨中学

New Bahru 的前身是南侨中学(Nan Chiau High School),建于1941年,有将近80多年的历史,2001 年学校迁至盛港(Sengkang),此后原址短期改作商业办公用途。

2013 年由The Lo & Behold Group接手并启动改造,该集团以 Rooftop酒吧“风和日丽”闻名,随后更推出一系列米其林等级餐厅如 Odette、Esora,以及生活品牌如Clink Clink与Tanjong Beach Club。更甚餐饮,而是一种擅于挖掘时代需求的敏锐触觉,打造的是生活文化,而这些多年的经验和积累,充分体现在他们首个大型复合式项目——New Bahru中。

出自新加坡知名设计

建筑由前卫设计事务所FARM操刀,景观设计出自This Humid House,儿童游乐空间则由Playpoint负责——三方皆为新加坡知名的设计单位。在保留原有红砖外墙的基础上,以粉红暖色调重构了整个空间语境,更和年轻的摄影师合作,放置6福巨型作品,为建筑立面“策展”,更带来有趣又前卫的视觉效果。

空间内容延续“教育”主题,但转向生活技能型的学习体验:四楼设有芭蕾舞、普拉提、健身课程;三楼为皮革工坊、绘画班;二楼引入绘本书店、亲子品牌与幼儿园;一楼则整合餐饮与精品超市。整体运营上极具“新加坡式”一条龙整合服务的特质。

The Campus增开放空间

位于安邦的The Campus,其前身为1976年设立的吉隆坡国际学校(ISKL)安邦校区。学校搬迁后由Ukay Builders与Mega First Corporation Berhad联手开发,目前正在试营运阶段,不少品牌仍处于装修进驻阶段。

学校的结构和布局没有太大改变,反而感觉增加了空间的开放性,沿着走廊进入中央广场,访客可以自然流动至各个店铺。广场也有一些流动的市集摊位,学校后方则保留了原有的游泳池、足球场、篮球与网球场,并新增了匹克球场,还能听见少年踢球的哨声和呼喊,依旧置身在校园活力中。

作为核心租户的零售超市QRA旗舰店入驻,这家主打健康与本地产品的超市奠定了项目的基调,面向追求健康生活的精英群体。当然还有Dancing Fish(米其林推荐)、Niko Neko Matcha、Kapten Batik、Sueka Sueka与Nala等本地优质品牌。

回应城市变迁需求

新加坡的城市开发通常配合市区重建局(URA)的政策导向,而New Bahru 作为创意经济战略中的节点项目(New Creative Cluster Q2),自然嵌入了城市发展,也符合当代人的消费需求。

相较而言,The Campus并非位于市中心,是社区型空间,无国家介入,而是自下而上的民营机构,需要以实际使用者为本,回应社区日常需求,透过策展式招商机制,回应在地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只能灵活地试消费习惯和保持市场弹性。

同样是学校改造,却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不同发展语境中,学校再生成了不同的模样。但这两座文化新地标,都以各自的方式回应了城市变迁的需求,也在保留学校空间记忆的同时,让我们有新的空间体验。

 

 
 

 

反应

 

优生活

一趟日本游 亲临3大文化现场

文/图:何凯晶 

致艺术和建筑爱好者们,这是最值得来日本的一年。除了备受瞩目的2025世界博览会(WorldExpo2025),还有同样在大阪举行的安藤忠雄展《青春》(TadaoAndo:Youth),以及三年一度的濑户内海艺术季(Setouchi Triennale)。

一趟旅程,可以朝圣多位建筑大师和艺术家的作品:你需要亲临现场,在人潮蜂拥中感受世界各地慕名而来、聚集至此的热潮,成为人挤人中的一员,才算赴了这场盛事。

2025世界博览会共有161个国家馆和15个主题馆,各馆的预约制度不尽相同,尽管被多人诟病,大家仍不计人潮在风雨中排队入场,有的人为了成功打卡所有展馆而连去8天,可见世博会的号召力。

此次可说亮点太多,这里仅浅谈日本作为主办方所建造的部分项目。

世博会大水池

首先世博会场由藤本壮介(SouFujimoto)设计,以巨大的木造环形结构(The Grand Ring)将所有展馆收纳于内环和外环之间,营造一种模糊又相连接的“界限”;木环本身由传统木工艺“斗拱”和“榫卯”等技法拼接而成,20米之高之上,周长达2公里的大屋顶可供人行走,让人从高视角360度俯瞰整个世博会,也可以看见这片填海而成的人造岛如何与海水相连,成为世博会大水池的一部分。

大屋檐之下是公共广场和休息区,最大限度地发挥木之环的空间,不只是作为一种结构支撑,也展现日本对于传统工艺的自信和创新能力。

成为“垃圾中心”

另外,日本馆不愧是主场馆,其希望传递的理念甚于国家身分于文化象征,当大部分的国家馆都致力展现其代表性国家符号,如非洲鼓、荷兰海盗、菲律宾藤编等,日本馆则选择成为一个“垃圾中心”。

所有世博会的回收垃圾都会往日本馆传送,进行微生物分解产生沼气,为日本馆供电,利用有机废物来回应本次世博会的主题“Desig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

同时这样的工厂作业,却又通过空间设计和展览叙事被巧妙呈现:藻类植物以液体形态在密集交错的运输管中有序地流动,结合镜像效果,充满未来感;包括实验室人员正在进行检测的场景,也像真人秀成为导览途径的一景。

日本馆的建筑设计亦呼应“可循环”的理念,来设计人的动线,走过了3个展区,绕了3小圈一个圈圈回到出入口。

安藤忠雄的绿苹果

 安藤忠雄是享有盛名的日本建筑师,自嘲迈入退休年龄——八十有三,将自己的个展以“青春”为名,在出生地大阪举办。

展出地点位于他参与规划的都市项目Grand Green Osaka中的VS.馆,以“清水模/混凝土”(Concrete)为设计特色,几乎一看到便可与安藤忠雄本人画上等号。

此次展出的内容很丰富,以“回溯过去”出发,衍生了几个板块:“挑战之路”、“安藤忠雄的当下”,还有一比一比例还原的光之教堂场景,以及三面高墙投影的大型作品。

造访当天,有幸遇到安藤忠雄亲临现场分享并签名。他特意为了此次巡回展而设计的绿色苹果,也自嘲卖得比他的建筑作品好。

地方创生各自精采

其次展览也展出了直岛37周年,直岛从一个废弃工业区转型成艺术之岛,规划和改造还早于只办了六届的濑户内海艺术季,或者说濑户内海艺术季始于直岛,从安藤忠雄的Benesse House Museum开始,辐射到其他相近的11座岛屿,各自精彩,如丰岛(Teshima)的美术馆、小豆岛(Shodoshima)的飞天扫帚、犬岛(Inujima)的妹岛和世(SANNA)作品、女木岛(Megijima)的妖怪、男木岛(Ogijima)的猫等。

作为全球争相仿效的“地方创生”(Regional Revitalization)案例,濑户内海只是世界看见这些岛屿重生可能性的窗口。每一届受邀创作的艺术家,都会将作品与地景结合,大多成为留驻的长设作品,融入岛屿本身。

至今建造仍在持续,5月底还有一座直岛新美术馆(New Naoshima Museum)即将开馆。

匠人精神到改革思维
 这几场建筑文化盛事,所体现的不仅是建筑本体,更是建筑师们多年坚持、实践和沉淀的理念,无缝衔接地落实在实体空间中。

在这个对外展示的平台与时机上,日本建筑已经往前迈进了一大步——从木工技艺到可持续建筑,从匠人精神到改革者思维。而作为访客,这些努力可能只会在你不经意间感受到。尤其在气候变化的当下,若能在户外找到一个舒适的一角,其背后究竟凝聚了多少设计思考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