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活

纸张的医生 让文献再度“活”起来!

报道|游燕燕   摄影|姚春显

延长历史文献的寿命谈何容易?一道光、一丝热、一点湿、一条虫,都会轻易让它们折寿。若要让后代有机会目睹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真身”,就一定要做修复,而修复员的任务就是要让文献“活”起来,而且要长命百岁!

先要搞清楚,“修复”指的并非是让文献焕然一新,而是让其恢复该有的面貌,保留其年代感。

就如华研集贤图书馆馆长竺静珍所说,文献修复工作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做到“修旧如旧”,既要修复损伤,又要保留原貌,保留岁月打磨的印记。

纸张的寿命有多长?一般大约是40年至100年,寿命长短还需视纸张的品质。文献的“材料”以纸张为主,内容性质则是具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照片、证件、档案、会议纪录、图书、信件、手稿、建筑图等等。

为了让这些见证历史的承载体能够长期保存,文献修复员身负重任,他们是“纸张的医生”,专门拯救破损的纸张,也是历史的守护者。通过修复文献,将上一代人的故事与情感传承至下一代,让后人不忘过去。

保持警惕避免扯坏

经过悠长的时间洗礼,文献渐渐变得老黄破旧、脆弱不堪,经不起丝毫的拉扯与触碰。文献修复员除了要长时间做重复的动作、忍受细微不见的灰尘,还得时刻保持警惕,小心翼翼地翻动文献,以免不小心扯坏。

目前于泰国曼谷艺术保护中心担任艺术保护与修复员的李研霓指出,文献损坏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环境和人为因素,包括湿度、温度、光线、害虫、霉菌、纸质以及处理与储存方式。

●湿度:大马气候常年潮湿炎热,存放文献的地方的湿度建议控制在30至55度之间。若湿度超过55度,便会滋生霉菌。

●温度:存放文献的室内温度建议控制在15至24度之间,否则会发霉。白天需要开冷气,傍晚7时以后可关闭,因为晚上的温度通常会下降至27度以下。

●光线:避免把文献存放在接触到光线的地方,以免纸张颜色变化产生色差。光照度不可超过100勒克斯(lux)。

●书虫:纸张的大敌就是衣鱼(Silverfish)。衣鱼无毒,也不会咬人,但会把衣服咬出洞来,而且会啃咬书本、纸张、照片等造成破坏。预防衣鱼的方法包括保待室内环境干燥和通风、不把纸质物品堆放在地上、修补墙壁的裂缝以减少衣鱼的生存空间等等。

●霉菌:高温和高湿环境将导致霉菌滋生,虽双氧水可去除霉菌,但使用化学品也会损坏纸张。

●纸质:若使用的是环保纸,短期内会变黄和出现黄斑。

●处理和储存方式:折叠、覆膜、装订,或贴上胶纸、绑上塑胶圈、放入纸皮箱里保存等等的做法都会损坏纸张。建议最佳的处理和储存方式是:

    —— 使用无酸文件夹、无酸袋、无酸盒或PE/PP塑料收纳箱来保存纸张。
    —— 处理文献时戴上手套。
    —— 避免把文献放在橱柜的最底层,以免发生水灾时被损毁。尽量放在高处,但同时要避免光线照射、天花板漏水等问题。
    —— 无论是图书馆、档案局、银行等单位,都要做好防护硬体设施和防备计划。灾难来临时,要清楚知道优先拯救的文献。
    —— 定期检查文献是否有滋生霉菌或被衣鱼侵蚀。建议每隔两个星期或一个月做检查。
    —— 除了保存实体文献,也保存电子档,做好双重保护。

霉点是大敌

说到最棘手的“敌人”,李研霓毫不犹豫说是霉点(Foxing),甚至至今还未找到最好的方法来去除。那么,面对无法除灭的敌人,只能让它任意妄为吗?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信心可以修复,能做的就只有减少干预,勉强尝试只怕会越弄越糟,所以只要把纸张脱酸后保存就好。”

通常损坏到什么程度无法修复?“浸湿的纸张还有机会挽救,但被火烧肯定修复不了,再来就是覆膜过的纸张。那种透明塑料薄膜过一段时间会发黑,那是不可能除掉的。”

避免或少用化学品

竺静珍指,浸湿纸张的挽救方法有几种,多数人会拿去晒太阳,其实也可以放进冰箱内去掉水分。如果是书本,可以在每一页夹上吸水纸,然后再用逆渗透水(RO)喷湿,找重物将其压平,风干。

林连玉纪念馆馆员杨焌恒说:“一般上,收入馆的文献需要先去尘、去钉、去胶纸等,然后再根据其破损程度进行修复。过程中,我们会尽量避免或少用化学品,因为化学品会对文献造成损伤,但偏偏霉菌却只能用化学品来处理。”

不要以为修复工作一劳永逸,即使是修复后的文献,多年以后还是需要重修。不过,修复员通常已经心里有数修复后的文献可以耐多久,所以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做检查。

李研霓也提到,修复员把文献修复后,也需要做一份记录报告,记下修复方法和使用的材料,以便以后需要重修时可以作为参考。

科技辅助减轻工序

文献修复看似是一种传统手艺,但过程中绝对少不了现代科技辅助。这里所指的现代科技并非是只要把文献放入一台机器里,出来便能完成修复,而是指“工具”,包括胶纸、浆糊、无酸盒、无酸袋、无酸纸、扫描仪等等。

尽管现今依然采用传统的修复手法,但有了现代科技工具的辅助,工序方面确实轻省了不少,而且可让文献的寿命更长。

电子版修图篡改风险

当然,在这个科技时代,把实体文献转换至电子版是必要的保护措施,在储存方面也是一种便利。不过,无论是实体版或电子版都各有利弊,因此做好双重保护才是明智之举。
谈及实体版的“利”,李研霓指电子化会有链接失效、因硬体损毁而档案无法读取等风险,所以实体版还是有保存的必要,虽然需要花很多人力和财力来修复,但这样可以让下一代有机会看到文献的原貌。

网络文献不能尽信

竺静珍则认为,电子化非常不安全,尤其是有被修图篡改的风险。她说,在网络上看到的文献不能尽信,除非有实体版作为依据。不过,实体版固然重要,但电子化还是必要的,毕竟历史悠久的实体文献不可能随意让人翻阅,而电子版则可供读者翻阅。

杨焌恒也说:“实体版的‘弊’是需要大量空间来储存,但电子版同样也需要大量储存空间,而且成本更高。由于文献会一直增加,不管是硬体或软体空间也要随着增加,两者的成本免不了越来越高。”

专业单位保护文献

竺静珍呼吁,如果个人无法或没有能力做好文献保护和维修,最好的做法就是把文献捐给相关专业单位,好让文献可以长期保存。

“一个人的寿命最多是100岁,如果要让文献保留1000年,至少需要10代人的努力。因此,我们也通过举办文献修复工作坊让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文献修复工作,栽培他们成为各自所在单位的志工。

“文献保护不能以个人观点或利益出发,文献应该是属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让它们能够永续保留很重要。所以我建议,历史文献持有人若没有把握保护好文献,不妨捐给地方性的相关文史单位或国家档案局。”

反应

 

财经新闻

历史演进变与不变/黄锦荣

今年岁末,没有2020年末的彷徨,当时疫情多变,退而复返,人心惶惶,管制时松时紧,百业待兴,曙光不知何时方现,而时间仿佛停下脚步,迫使世界在原地打转,压低疫情曲线及振兴经济成为全年不变的唯一旋律。

今年岁末,也少了2021年末的笃定,当时疫苗全接种按时赶上,经济全面重启,国内旅游在历经寒冬以后迎来了春天,国际贸易逐月皆双位数增长,全球经济一片看好,经济稳健复苏在望,疫情早已落在倒后镜的公路上。

2022年给回了我们熟悉的世界,多重奏但相互串联、以为可测却瞬间即变、看似荒谬然有迹可循。从黑海横跨到南中国海,国际局势演变一波接一波。

今年二月俄罗斯开始侵略乌克兰、三月上海封城,美联储开始升息并启动量化紧缩、五月谷物价格登顶、六月国际油价升破每桶120美元、八月裴洛西访台,北京扩大台湾周围军事行动规模、十月习近平打破传统第三度连任、同月美国禁止对中国出口半导体芯片和器材配备、十一月俄罗斯从赫尔松一路败退、同月美国民主党成功捍卫参议院多数、十二月中国突然无序解封,同月国际油价跌破每桶75美元,希盟巫统共组联合政府。

依循政治经济逻辑

咋看之下,事态演进难以端倪,剖深一层,却又依循政治与经济逻辑。

中美大国竞争,始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既然中共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唯一正确思想,认为人类社会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无论市场经济多发达,那终究是为共产主义社会铺路,政治结构也就丝毫没有转向西式民主的可能。

西方对于“以商促变”(Wandel durch Handel),认为全球经济一旦融合就能推动民主转型议程的幻觉,在经济开放改革了30年的俄罗斯,依然对乌克兰发动战争以后彻底破灭。

所以中美竞争是常态,也仅能葬于他日意识形态壁垒的瓦解。

然而竞争不是末日,因为冲突也有边际益处及成本的考量。

中国二十大及美国中期选举以前,冲突能激发民族情绪,凸显领导力,有利于选举结果,其边际益处大于边际成本,冲突因此一再升温。

国内政治一旦稳定下来,冲突无益,代价特大,两国紧张关系在十二月神速般降温也就不难理解。

这大抵就是陆克文所谓的“管理冲突”。

正如制度的竞争也并不总是往独裁体制倾斜,因为各别体制的优缺点,总是在事态的演变过程中,随着益处及代价的更迭而彰显。

代价过高难以为继

今年以前,多少人还在向往独裁体制所带来的稳定,唾弃民主体制下的混乱。

但俄罗斯在战事上的狼狈,凸显了国家综合实力在独裁体制下所产生的惰性及腐败所带来的侵蚀;中国突然放弃清零以后的失序局面,及经济工作会议重回经济增长及招商引资的路线,甚至首次提及金融风险,都意味着管控力再强大的政治机关,也难以违背简单的经济道理:任何边际代价高于益处的政策,都终将无法为续,而民主体制在多方监管下,总能适时纠正错误的政策。

明白这一点,对于希盟与巫统的结合,就会在觉得荒谬之余,少点错愕,因为击垮对方的边际效益在本届大选以后立马趋零,反之不合作的代价难以吞咽。

换言之,哪日一加一少于一,联合政府所到之处,马来票仓萎缩得更快,合作代价淹没益处,再度分道扬镳也不叫人诧异。

世间变化万千,凡人如我,也只能以简单道理,窥探其中一二,告别2022,迎接2023。

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