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活

收藏家王康慎 与他的时光宝匣

报道|李红莲

 

展览 :《超越黑与白:王康慎收藏品》(NOT JUST IN BLACK AND WHITE:Works from the Steve Wong Art Collection)

日期 :即日起至8月11日(入场免费)

开放时间: 星期三至五: 12pm至6pm/星期六至日: 11am至6pm

地点 :GDP Campus, Level 4, No. 79, Jalan Setiabakti, Bukit Damansara 50490, Kuala Lumpur, Malaysia

详情:stevewongartcollection.com

“我只买我喜欢的,别人怎么说,我不在乎”、“我只买能够打动我的作品”、“我不会直接向画家买画”、“我也不卖我的画,我买画不是用来投资”、“我只挑大尺寸的作品,而且必须是我心中的精品”……

留着一头花白稍长头发的王康慎(Dr Steve Wong)快人快语,更像是一位睿智的诗人,而不是退休的整型外科医师。

王康慎从小喜欢艺术,马来亚当代绘画先驱之一的艺术家吴家安(Patrick Ng)曾经是他在维多利亚书院念书时的美术老师,“我喜欢美的东西,喜欢建筑,喜欢艺术,也学过雕塑。”

当年成绩好的学生,多半走理工路线,不是学医就是学建筑,“只有数学好的人才能修读土木工程,我的数学不好,半推半就转去学了医。”

他选择了整型外科,它和雕塑比较接近。“我可不是开玩笑,我实际是个雕塑人体的外科医师。”

王康慎一脸认真,“我形塑过不少人的身体和脸,但我无法在作品上签名,它们也不可能永远留存。艺术家不同,不但可以署名,而且作品可以流传百年。”大家都被他传神的比喻逗笑了。

“我只买我喜欢的,别人怎么说,我不在乎。”

不直接向画家买画

王康慎的收藏之路始于30年前为诊所找寻合适装饰的画作,“我什么都买,我买具像的、裸体的、抽象的,并没有特别专攻某个类别。”

从数千令吉下手,逐年增加,他买画从不超出自订的预算,却不影响收藏量的急速增长。藏品从办公室漫延到住家,从挂在墙上走道饭厅客厅,直到塞满床底。曾经动用40尺长的货柜做仓库,最后不得已要租用商办空间来收藏。

“我从不向画家预订或委托创作,也不会绕过画廊向画家买画。

“原因很简单,艺术家与画廊,还有收藏者,三者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画廊发掘和培育艺术家,艺术家需要画廊去推广,“绕过画廊可以省点钱,但会破坏这个生态。”

5分钟决定藏购

从不听取意见,跟随内心取舍,5分钟果决判定是否藏购的爽快,让他与画廊和艺术家建立了深厚交情。

90年代初期,吉隆坡能叫得出名堂的画廊寥寥可数。1991年时任首相马哈迪提出2020愿景,直到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前,大马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国内生产总值突破千亿美元。

“80至90年代正值(市场经济)高速全球化,在面对展望和变化中,(独立后的)本土艺术家也成为探索家国概念,经历社会和个人变革过程的一分子。”(摘自杨秀明(2024), Unpacking with Dr Steve。《Not Just in Black And White》展览专书,Adaptus Design)

当年还在Valentine Willie Fine Art画廊(已结业)工作的杨秀明还记得,每隔三周画廊就会换展,而每逢周三王康慎就会现身在画廊的灰沙发上,看看有无机会遇上哪个艺术家,请他们吃饭或喝咖啡。(同上)

不收藏国外画作

“但凡(艺术家)举行个展,我都会优先预览挑选心中的精品。我只挑大作品(5尺x5尺以上)。”为什么呢?“我常常在想,未来这些都会成为博物馆的藏品。唯有大尺寸精品才算是(配得上)博物馆级别。”

他的收藏百分之八十来自本土画家,其余则是东南亚各国的画家。即使年年都飞往伦敦看展,他却没有收藏国外艺术家的作品。

“我只买能够打动我的作品,唯一限制我的,就是预算。”

他可以直接接触本土作品和画家,加上画坛新秀的起跳价往往不高,即使是精品也在预算之中。更重要的是,他对新秀充满好奇和兴趣,经常亦步亦趋地追随着他们的发展。

出席美院毕业展

“就像是一场冒险,(当年)我经常到美术学院去看学生的毕业作品展。”遇上喜欢的就买下一两件,再追踪他们下一场的个展,从中挑选更多。与艺术家的频繁互动,也让他对自己的藏品有更深的认识。

“我想建立一个东南亚艺术家的收藏系统。”王康慎没有透露收藏迄今的作品精确数量,假设以1300张藏品为基准,平均每年收藏43件作品,每个月4件,这样的收藏速度与投资,若非热爱艺术恐怕很难做到。

其逾千件的藏品,涵盖350余位本土及东南亚的艺术家。

直接封仓不再细赏

王康慎大量且广泛的探索和收藏,构成了一条足以反映近三十年来,马来西亚当代艺术发展的部分缩影和轨迹,见证许多我国独立前后出生艺术家的崛起,并在国际上取得不俗的成就,如:旅法画家张秀英(收藏逾30件)、Ahmad Zakii Anwar(收藏逾80件),或年轻新晋的艺术家林道杰(收藏逾20件)等。

“我在2007年开始收藏林道杰(Justin Lim,80后的中生代,擅长以绘画、装置和混合媒介创作)的作品,每当他的风格有所转变,我都会想那意味着什么呢?这对他的艺术生涯有什么影响?”

林道杰有幅混合颜料加手术刀片的作品《无人落座·The Chairs That No One Sits On #2》,那是一对以黑色为背景的寻常椅子,座面上黑色漆料镶嵌突起成冠状的手术刀片,有种对位置(或权力)的讽刺和警醒的意味。

“这些都是我用过的外科手术刀片。”林道杰如今已是炙手可热,而收藏家早期的青睐,无疑是个肯定。

买了直接封仓

以超写实人体炭笔画闻名的Ahmad Zakii Anwar,是王康慎藏品数量最多的单一画家,但近五六年不再收藏前者的新品,“他已经超出我的预算。”

也有少数无以为继的新秀昙花一现,作品则永远躺在他的库仓中。

“大部分的画作,买下后都会直接封存仓储。”

“很多作品我都在挑选时看过一次,买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实作。”或许,这也是收藏家最让外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苦恼——收藏后难以好好逐一欣赏。

5年再看一次画

“比如,我很熟悉章永佳的画风,2019年某天,画廊主到访章的工作室,给我发来最新的作品照,我一看就决定收藏。这幅作品从画室打包好就直接送到仓库,时隔5年,若不是举办收藏展,我也不会有机会看到实作。”

除了部分展挂在住宅或办公室的作品,平常他都是透过手机上的存档照,与别人分享或欣赏他的收藏品。

不为投资不出售

疫情期间,王康慎请来RogueArt用了近两年为他清点封存的藏品并逐一建档。

在画廊的选题和建议下,他决定举办这场以黑白为基调,名为“超越黑与白·Not Just in Black And White”的公开展览。

“我从不为投资而买,也无意卖出。”退休后的王康慎放慢了收藏的速度,也更谨慎。“我希望未来有机会将这些收藏与更多人分享,比如借出给博物馆或者学术机构展出。”

30年首个人藏品展

得到建筑师好友Kamil Merican的支持,借出其GDP建筑事务所刚落成的总部作为展厅, 王康慎亲自挑选,精心编排来自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尼和菲律宾等71位艺术家的76件作品,从马来西亚独立后第一代艺术家黄海昌的碳笔画《曲竹趁年少·Bend The Bamboo While They Are Young》,到年轻艺术家陈子豪的最新微距摄影创作。

多元的媒材,有历史或美学叙事的角度,也有以社会或政治背景的题材。前文提及的章永佳以老虎为主题黑白油画,以荒野中的走兽鸟虫人物等堆叠出的魔幻意象,有种意在言外的诡谲冷静。

木刻版画:蚁群拟人化

现场最大的展品,是一幅高4尺,长近32尺的木刻版画,由Pangrok Sulap创作,他们是东马一群艺术家和社会运动者的联合体。

“Pangrok”是“朋克摇滚”的在地发音,“Sulap”则是婆罗洲沙巴常见的农民草棚。曾在日本展出,相信是该团体迄今尺寸最大的创作,它将蚁群拟人化,从展示城市化开始,金融与货币经济的导入,消费和资讯社会的描绘、政治的腐败与战争,以及对环境的破坏。探讨了地球上人类与环境生存等重大课题,“内容精彩的细节,连小孩都看得津津有味。”王康慎十分欣赏。

“我只买能够打动我的作品。”王康慎从头到尾不曾解释所谓打动他的标准是什么。一个热爱并支持艺术的收藏家,实际上在是透过他的心和眼去探看艺术如何记录自己身边所关心的一切,每一幅作品,都折射出不同层次的世代故事或议题。公众也许可以在这个展中,找到如何关心或观察身边、家国或周遭环境的方式,又或者找到共鸣,并连结上王康慎的收藏脉络。

或者,艺术品的收藏,从来不是取决于价格,而是结合了作者、叙事、时代与观者之间的价值。

ADVERTISEMENT

 
 

 

反应

 

优生活

古玩艺术收藏的深远含义/拿督庄学腾

能成为古玩艺术收藏家,一般是善于经营生活财务的一群;要成为高质量的收藏家是一门可贵的学问。有钱,不代表你能成为这类的收藏家;没那么多钱,也不代表您不能搞收藏。古玩艺术收藏确实是需要一些资本。

说白了,你一定要有多余钱,把赚的和用的分配好,那预算中的部分钱财就可以考虑投资这类收藏了。

古玩收藏指的是收藏具有一些历史文化价值的老东西。至于艺术收藏呢,除了收藏传统的书画等手工艺品,近代也冒出了收藏当代艺术创作、潮玩盲盒限量文创艺术作品等。所以说,收藏艺术品不一定是得买旧东西。文创潮玩和当代艺术品收藏一般都是新品。

提起收藏家,往往人家错误的想法都会是上了年纪的人……这是一个大错特错的观念。

收藏品多元化

现代年轻的收藏家在家里或在办公室墙上挂的画作、柜子里摆设的珍藏版模型如:星球大战(Star Wars)系列、KAWS、 日本动漫玩具等,价钱都不菲。相较比较容易负担得起的泡泡玛特(Pop Mart)盲盒艺术收藏品起价在50元左右,可爱诱惑让买家买的不只是买一两件,而是要收藏整个系列,所花的钱也十分地可观。

一些限量版的Pop Mart公仔非常昂贵,甚至有钱也买不到。就像MEGA α 骷髅熊猫 1000%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这款公仔售价为6000多令吉,但目前已经售罄。

从某种角度来说,在社群里能成为古玩艺术收藏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情操,拥有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像多了一个身分。

了解收藏意义

想成为古玩艺术收藏家,可以探讨以下何为收藏的意义: 

1. 为爱好投资而收藏

这类收藏家很专业,情有独钟,只集中一两种收藏品。举例:娘惹或海峡华裔瓷的收藏家,他们只会专注的收藏他们认为归入这类藏品的瓷器,其他年代一样,在南洋寻到类似的中国粉彩瓷多有排斥,所以不同的瓷器价格差距相当大。这和其他画作或玩具的收藏家态度基本都是一样的。就是因为这种原因,收藏家的表态往往能影响收藏品价格的波动。

收藏的开始除了兴趣和坚持,收藏家也认真把玩知识、眼力、财力,还有运气,务必天时地利人和全到位,夺下心中所好。收到精品或稀有的一般都不会亏,价格迟早翻倍涨。他们是收藏行家,也是玩家、抄家,把收藏投资玩成了一个“病态”,乐在其中。

价格翻几倍

1996年我去了景德镇,参观景德镇雕塑瓷厂,被公认为世界第二大的的雕塑瓷厂,该厂几年前已开始推行管理模式的转换,取消车间建制,改成分厂式独立承包。有幸的是我在雕塑厂的档案库里收购了一些老人物雕塑,也很兴奋能收到当时厂长,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的“度江和尚”,纯粹是运气太好了。

以前几百块人民币就能买一尊老的雕塑,现在已经翻了好几十倍,有的甚至一两百倍。

 2. 炫耀自己有文化

为了显示自己有文化而收藏的出发点,或多或少,是需要一个体面,担心被人瞧不起而花钱买文化。家里和办公室都布置了一堆所谓精品瓷器摆设,名画和名贵家具,可是对收藏这些东西实际上一竅不通。遇人不淑的话,买价或任人鱼肉,或买到仿品遇上骗局。搞不好,得不到身分和地位的认同的同时,还赔了夫人又折兵。

我自从14岁就开始收藏古玩,自己也经历了不少不太顺利或被人骗的经验。运气好的话就是没亏那么多,偶尔会被砍的比较深,可是这都是作为藏家一定会经过的旅途,所谓经一事,长一智,关键点是我们要学到,以后会更小心就是了。如果事事顺利,那就没有那种甜酸苦辣、紧张、刺激的感受了。

3. 正能量励志礼物

有些收藏纯粹是喜欢上了某种物件,再给自己找个理由为什么要买,就当是嘉奖自己工作上取得成就,成为励志的一种纪念。这种收藏方式一般很随性,玩的收藏范围十分广泛,偶尔会买几件老物件,也偶尔会买上什么新玩意,很有可能买名表或豪车,只要买的那一刻对他来说是有一定的意义和鼓励就行了。重温欣赏收藏的当儿都会有一段美好的回忆,再次给自己注入一股正能量。

 4. 珍贵的历史传承

对于有理想与抱负的藏家,收藏的意义在于传承。通过收藏,国家或家族的历史故事才得以代代流传。

古玩、艺术以及文化的保护与推广,对国家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无法让新一代了解传承的重要性,承载了先辈们遗留下的珍贵古物也就再无人守护。收藏意识应该从小开始教育和培养,让孩子多接触兼多认识国家拥有的灵魂文物收藏、历代如何守护家园的故事,从而为自己身为子民深感自豪骄傲。

如此几代的继续培孕收藏风气,专业和业余的收藏家自然就会越来越多,凝聚力和生影响会不断提升。

老师教学生,父母授予孩子,一代就会比一代强。

新视觉鼓励艺术界

全球新开博物馆、美术馆如:香港最新旅游文化朝圣地点——西九文化区内的M+博物馆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为了应对新一代喜爱打卡潮玩,采用了多元化新视觉的呈现方式,带来了非比寻常的艺术视角及体验,鼓励大家互动学习。

家长、孩子、旅客都是这些场馆的主要客户,能让成群的学生孩子偶尔在这里学习活动,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5. 维护文物公益

收藏古玩和艺术品是有助推广文化,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论维护收藏,国家一般以推广文化艺术为主。国家拥有的收藏也局限在博物馆、艺术画廊里。可是如今很多发达国家都在积极的投资或扩充文化旅游这领域。因为文化这一块的确是一项旅客非去不可而且很喜欢这种独特的体验。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报道,法国在2023年以1亿游客达到流量排行世界第一,卢浮宫在当年参观人数为890万人次。

私人企业公益收藏

其实私人企业也是可以选择拥有公益性质的收藏。收藏古玩,艺术品或在其产品设计注入一些相关的文化信息,作为企业覆行社会责任的创举,为公益维护文物,甚至可以拥有私人博物馆或艺术空间,这非但可以让公司考虑把一部分投资基金投在古玩艺术,其名声和品牌在社会更受重视。

最重要的就是老板或高层领导要看到这些有意义的投资,直接或间接也当起了收藏家。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