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活

吉隆坡华人街道知多少?

报道|游燕燕
摄影|黄亮辉、受访者提供

 

当你使用导航软件时,是不是听过不少用中文人名,却又不清楚他们是谁?尤其是在吉隆坡,经过一条又一条的街道,不少华人名字不断地在耳边重复又重复,“500米前方右转至陆佑路”、“左转至叶亚来路”……你是否曾好奇,这些吉隆坡路名背后的历史人物有什么故事? 

基本上,只要是以人名命名的街道都有故事,当中有的叙述着一个大时代的背景,记录一代人的艰辛、奋斗和辛酸的历史。可惜的是,很多故事在一代与一代之间逐渐流失,现在的人只在乎路该怎么走才能到达目的地,对路名已全然麻木。 

很多人不晓得,早期的吉隆坡其实共有37条以华人命名的街道,但因着时代变迁,很多街道已改名换姓,有的面貌残存无几,有的甚至已改头换面…… 

1857年,吉隆坡在鹅唛河与巴生河的交汇处崛起。由于吉隆坡有不少路名都与开辟吉隆坡的华裔功臣有关,那就先从了解吉隆坡的历史开始吧! 

马来亚大学历史系高级讲师陈妙恩博士表示,当初,一批从芦骨(现波德申一带)来的华人矿工受巴生的马来统治者拉惹阿都拉雇用,到吉隆坡开采锡矿,当时那里只是一片原始森林。 

可是,第一批矿工有不少因病而死,在面对死亡的威胁下,一批又一批的矿工不断接力地开辟这片野林。听过三间庄吗?那是吉隆坡早期第一个大家较为熟知的地方。顾名思义,“三间庄”只有3间屋子,主要作为杂货店和货仓,也算是贸易聚集之处。 

直到约1870年代,吉隆坡第三任华裔甲必丹叶亚来被推选为领袖,才逐渐促进吉隆坡的发展和繁荣。 

陈妙恩把吉隆坡划分为3个时期,分别是甲必丹时期、安定发展期以及独立前后时期。 

●甲必丹时期

(1850年至1890年)

吉隆坡早期共有5位甲必丹,前两任的活跃地区主要是在康情。叶亚来是促进吉隆坡发展的第三任甲必丹。 

叶亚来时期在吉隆坡建造的房屋都是亚答屋,但由于时常发生火患和水患,亚答屋全都被摧毁了。叶亚来为此深感苦恼,建好的亚答屋不是被火烧,就是被水淹,到底该如何才能够把屋子建得牢固且不怕火灾?突然灵光一闪,对了,就建砖屋吧! 

于是,他在十五碑建设了砖厂。由于地上总是铺满一地砖,所以那一带就被称作“Brickfields”。在重建吉隆坡时,英国政府因策略性考量,便决定把行政中心从巴生搬到吉隆坡。 

●安定发展期

(1900年至1940年)

自英国政府把吉隆坡设为雪兰莪州的行政中心后,便开始从占美回教堂的河口交汇处慢慢向外扩展。当时人们指的吉隆坡市中心主要是茨厂街、旧市场广场(Medan Pasar)一带;然而,现今多数人所指的吉隆坡市中心则是吉隆坡城中城、黄金三角区一带。这些地方其实是吉隆坡早期的外围,后来因繁荣发展范围才渐渐扩展开来。 

●独立前后时期

(1950至今)

马来西亚独立后,马来语便成了官方语言。为了让国家更“马来西亚化”,政府也把街道的英文用词改为马来文。 

走进时光隧道

从吉隆坡历史看华人街道,路名不再只是名字那么简单,而是一条回到过去的时光隧道。 

陈妙恩坦言,自己不是第一个研究吉隆坡路名的人,早在1939年已经有学者做相关研究了。 

“说到路名的典故和代表人物,不只有华人,各个种族都有,像是小印度的敦辛班丹路(Jalan Tun Sambanthan)、敦依斯迈花园(Taman Tun Dr. Ismail)等。你知道我国哪个人物的名字最常被用来命名吗?就是我国国父东姑阿都拉曼,像是敦姑阿都拉曼礼堂、武吉东姑(Bukit Tunku)等都是以他命名。” 

吉隆坡至今还保留了一些以华人先贤命名的街道,以纪念和表扬其功绩与社会贡献。她特别叙述了一些较为知名的华人街道故事,也许这些路名你听过和看过上千遍,但对它背后的故事却印象模糊或一概不知。 

●陆佑路

(Jalan Loke Yew) 

陆佑路是吉隆坡最长的一条路,路旁两侧土地都曾经是他的产业。陆佑是甲必丹时期结束后,另一批来到吉隆坡的广东人之一。自从甲必丹制度取消后,英国政府便委派一群富商进入州议会和市议会作为华人代表,陆佑则代表华裔商人利益受委为州议员。 

陆佑当时是东南亚的首富,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慈善家。1913年,他创立吉隆坡广益银行,并以先驱者的精神,开辟文冬和关丹。由文冬至都拉的一段公路,也由他铺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陆佑获得政府许可,以他的店名“东兴隆”名义印发钞票,流通各地。此外,他曾免息贷款50万元给香港大学,香港大学于1917年为表彰他对各地社会的贡献,特授以荣誉法学博士学位。陆佑的家族墓园现位于吉隆坡文良港。 

●叶亚来路(Jalan Yap Ah Loy)

叶亚来路是吉隆坡最短的路,也是第一条以华裔命名的街道,在1889年就存在了。为什么这条路那么短?因为那个范围就是叶亚来以前的家。据考究说,他的故居就位于现今马来亚银行的位置。 

相信关于叶亚来的故事广为人知,而其中争议多年的问题是——到底吉隆坡是不是叶亚来开埠的?陈妙恩认为,吉隆坡历经无数次的水患和火患,只有叶亚来坚守下来。他设立了砖厂、茨厂街等,制造了很多就业机会,渐渐地把吉隆坡发展起来。 

“我个人认为,虽然他不是第一个发现者,但却是吉隆坡的发展功臣。” 

●敦李孝式路

(Jalan Tun H. S. Lee) 

敦李孝式是马来亚的第一任财政部长。1956年,他随同东姑阿都拉曼、敦依斯迈和敦拉薩飞往英国伦敦签署独立条约。当中,他是唯一一位华人代表。 

同一时期,他也创办了兴业银行(RHB)(前身是D&C Bank)。他卸下财政部长一职后,66岁才创办银行。当时的兴业银行在短短10年内便成为了马来西亚的第四大银行。 

陈妙恩也提到与敦李孝式的家族有关联的一个集团,即锦纶泰。早期的锦纶泰是由敦李孝式的父亲创办,起初并不是卖月饼,而是一间丝绸庄。当年,几乎80%至90%的高州人都是通过锦纶泰来到马来西亚当矿工的。不过,后来锦纶泰连招牌一起出售,现今的锦纶泰与敦李孝式的家族已毫无关系。 

●陈秀莲路(Jalan Chan Sow Lin) 

关于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会联想到两件事:一,鱼头;二,“她”是女的。错错错,陈秀莲不卖鱼头,也不是女的,他是一位长得高大威猛的男性,跟陆佑属同一个时期。 

陈秀莲除了从事采矿生意,同时也经营铁厂。现在在新街场(Sungai Besi)一带的铁厂和工业区,就是从陈秀莲的时代开始建立的。因此,他也被尊称为吉隆坡的华人铁厂之父。 

●张郁才路(Lorong Cheong Yoke Choy)

 

世界上最深、最大的锡矿湖The Mines,就曾是张郁才和陈振永开设的鸿发锡矿有限公司所拥有。锡矿事业令他一夕致富,后来再投资创立广益银行。他的慷慨仁风义举,被誉为慈善老人。 

记忆被风吹走了

街道的名字不是永恒存在的,它可以在一夜之间全部消失,就像被一阵狂风吹走了一样,连带吹走了人们对路名的记忆。 

陈妙恩感慨道:“在现在蒂蒂旺沙湖附近的地区,以前其实有15条以华人命名的街道,但却因政府要发展该地区而被重新命名,所有华人名字的街道从此消失。” 

“这些街道不只是消失在地图上,也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现在的人谈到吉隆坡,也许会提到半山芭、茨厂街,但还会提起莲藕塘、河清园、三间庄吗?这些存在于上一代人记忆里的地方,已经慢慢地消失不见了。” 

对一位历史学家来说,路名可以让过去的历史重现于今天。随着科技的发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地图、导航软件、外卖软件等都能认识到各种路名。这就像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莫忘这些伟大先贤,提醒我们通过路名回忆背后的人物故事,以时时纪念他们在吉隆坡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足迹。 

街道命名历史一览

在1895年3月14日,日殖民政府曾发布一则公告,表示吉隆坡的官方街道名称命名必须经过参政司的核可。 

1900年至1920年 

·由吉隆坡洁净局/卫生局(现今的吉隆坡市议会)旗下的街名委员会负责 

·条件之一:只有逝者才可以被命名 

·盖棺定论 

·特例:土地被征用。可要求将该征用的土地以土地拥有者命名,如朱晴溪(Choo Cheng Kay) 

1930年至1940年 

·街道命名委员会所决议的道路命名需向上提交至雪兰莪苏丹,认可后才得以正式命名 

·吉隆坡扩展,出现新路名 

·1940年代Seavoy Road一带的路段多以华裔命名,60年代被改为蒂蒂旺沙路。 

1950年至1960年 

·马来亚独立,马来西亚成立,展开了国语运动 ·路名纷纷转为国语

 

 

 

1970年至1980年

·马来西亚化的路名 

→如敦依斯迈花园里的梁宇皋路(Jalan Leong Yew Koh) 

·私人地产发展商的命名 

→蕉赖大同花园(Taman Taynton View)里的Bee Eng、Choo Lip Kung、Goh Boon Hong、Lawrence Law路名 

·去殖民地化/在地化 

→吉隆坡市中心的Jalan Bandar改名为敦李孝式路 

1990至今 

·继续马来西亚化 

·最后一位华裔命名的敦陈修信路(Jalan Tun Tan Siew Sin) (第二任财政部长) 

·2002年成立受马来西亚测量与图测局管辖的全国地名委员会 

·2009年命名街道的权利转移至联邦直辖区部 

·推出命名指南 

·邱家金教授路(Jalan Prof.Khoo Kay Kim)于2019年被命名,是最近以华裔命名的道路。 

反应

 

职场

高层拒透露个人收入?

整理|游燕燕 

据LinkedIn的一项新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公司高层人员并不愿意与信任的同事或其他的同行谈论薪资,还有近四分之一的总裁、总执行长、企业老板等阶层人员完全不与任何人包括亲友公开收入多少。 

该项在今年6月和7月针对近1.9万名美国商业专业人士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过半数受访者都愿意让家人知道自己的薪资,而愿意让密友知道薪资的总监及以下阶级的员工介于30%左右,副总裁以上职级的高层则在25%及以下。 

多数人在职场上谈及薪资也格外谨慎,仅18%初级员工会与亲近的同事或其他公司同行透露薪资,副总裁以上职级的高层则在18%及以下。另外,有近四分之一的副总裁、总执行长在内执行高层和企业老板则完全不会向任何人公开薪资。

免引发薪资不等争议 

分析员指,职场上公开薪资可能引发薪资不等的争议,这也是管理者最想要避免的。大部分高层人员不认为相互坦诚能够保证每个人的生活变好;仅有34%的企业高层同意增加薪资透明度能让职场更公平,相比之下,有49%的非管理职受访者支持这一观点。 

另外,高层人员比资浅员工更满意自己的薪资,介于不同阶级的员工收入差异大,因此高层人员都尽可能避免与其他人谈论薪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