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华裔学者离美返华
报道:王筱笛、王可心
据哈佛、普林斯顿、MIT联合报告,美国1400名华裔科学家返华,全因美国司法部调查造成寒蝉效应,质疑他们对美国的忠诚和泄漏国家机密,不少华裔教授被诬告起诉。中国科研经费飙升,吸纳人才回国。
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提出的报告显示,2021年,至少有1400名美国华裔科学家离开了美国科研机构,转到中国进行研究工作。最多的是数学与物理科学家,共639人;生命科学的科学家,478人;工程学与电脑科学家,298人。
几十年来,美国一直牢牢掌握理工科技学科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的“统治”地位,无论是教学质量、政策倾斜、硬体设施还是资金支持,乃至人才保有量,没有国家能出其右,美国成为了全球STEM科研工作者的“朝圣之地”。因此,当这份由哈佛、普林斯顿以及麻省理工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报告指出1400名中国科学家离美返华的事实后,立即引起全球学界震动和各界关注。
过去20年里,中国变得富裕,科学研究中心的地位日渐提升,越来越多在美国接受培训的中国科学家回国。过去10年,中国一直招募顶级研究人员,但大多数人都选择留在美国。然而从2020年开始,离开美国的华裔科学家急升。一方面与2020年爆发冠病疫情有关,但更重要是特朗普时代美国司法部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声称要保卫美国科技优先的国家安全,针对华裔学者的刑事案件增加;而到了拜登时代,这种刑事调查仍然存在。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中国科研经费越来越充裕,科研实力迅猛增长,吸引了大量科研精英。《华尔街日报》指出,中国逐渐获得了科学研究中心的地位。
对美国打压寒了心
“中国行动计划”是2018年特朗普授意司法部启动猎巫中国科技精英行动,针对中国的“安全和技术威胁”,持续3年多,2022年2月暂停,但未彻底终止。美方声称中国“非传统情报搜集人员已经侵入智慧财产权领域,进行与美国利益相悖的技术转移”。田纳西大学副教授胡安明成为第一个受到该计划迫害的华裔学者,缠讼多年,指控都不成立,胡安明获判无罪。
受到美国政府迫害的华裔学者还有游晓蓉、肖明庆、李晓江等,总计约150人,涉及77起案件和2000项调查。美国一些大学和机构迅速解雇华裔学者,划清界线保持距离来向美国政府示好,但也有一些学术机构支持华裔学者维权。
美国学界的报告称,美国政府的政策会对华裔学者群体造成巨大的“寒蝉效应”,并会影响美国科研的整体水平。由于拜登政府仅仅是暂停该计划而非结束该计划,以及美国国内政治氛围恶化,对华裔群体的伤害仍将挥之不去。
离开美国的华裔科学家中,包括了菲尔兹奖的获得者丘成桐。2022年,世界公认的数学大师丘成桐从哈佛大学退休,担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谈到当下美国对中国学生和教授的怀疑,丘成桐感到很遗憾。“美国政府过去常常批评苏联的学术环境”,他在2021年9月对哈佛新生的一次演讲中说,“没想到这种批评又‘复活’了”。无疑,丘成桐回到中国让美国很遗憾。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司法部长马修·奥尔森(Matthew Olsen)在二二年2月发表了评论承诺,在未来的调查和起诉中,会考虑到华裔科学家关于身份的担忧。
自2010年起,随着自费留学生人数增加,中国成为了美国国际生最大来源国。10余年间,到2018/19学年间,这一数量从15万攀升至37万。直到疫情前,中国学生占美国海外留学人数的35%,贡献了159亿美元的收入。而STEM专业凭借优秀教育资源吸引了60%的中国赴美留学生,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学科。
不惜工本引进人才
2010年,中国开始了“青年千人计划”,面向在海外知名高校博士或有3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的STEM领域人才进行引进。入选“青年千人计划”的海外人才须全职回国、来华工作,并主要在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工作。该项目从2021年开始实施,计划每年引进400名左右海外优秀人才。二一年,“青年千人计划”升级为“海外优秀青年计划”,为青年科学家提供为期3年、从100万至300万人民币(约10万至30万美元)的经费支持,这也成为了在国内高校或研究机构获得职位的敲门砖;而获选后,高校或科研机构还会相应地继续提供几乎等额的科研经费。
目前正在中国C9联盟高校任职的一位副教授曾在美国完成了博士项目,并通过“青年千人计划”获得支持,回国任教。他表示,对于大部分青年科研工作者而言,“学术研究条件”依旧是他们最大的考虑因素。特别是就STEM学科而言,硬体设施、研究经费对于推进学术研究都是直接影响条件。因此绝大多数青年科学家在抉择时并不会对于“留美”还是“返华”有特别倾向,因为最终寻求的还是一片最能够让自己的研究自由生长的“沃土”,而哪里能够提供“最优条件”,哪里便是“最优选项”。
另一位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的青年科学家对于这个现象同样持赞成态度,她指出,5到10年前,回国进入中国老牌高校相对还比较容易,但近几年除了学术水平,中国高校愈发看重青年科学家自身的研究方向是否与国内需求契合。尽管这些知名高校的人才已经趋近饱和,但在国家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下,中国近年来兴起了许多新兴高校及科研机构,如由知名科学家施一公牵头创办的西湖大学、香港与内地高校合作在中国新建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乃至颜宁所在的深圳医学科学院等,都有着巨大的人才缺口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吸引了大批留美青年科学家“归巢”。
除了美国对华政策引发的“寒蝉效应”,中国留美科研人员还一直面临着“亚裔天花板”的困境。不可否认的是,与欧美科研人员相比,亚洲人普遍更内敛,相形之下确实欠缺“打造故事、塑造形象”的能力,而即使在学界,“讲好故事”依然是一项对科研至关重要的能力。
美国议员致函全球三大酒店质问 称“中国台湾”是否受北京指示?

美国众议员穆勒纳尔(取自美国国会网站)
(华盛顿22日讯)美国共和党参、众议员今天致函希尔顿、万豪及凯悦酒店,严重关切其网站及文宣使用“中国台湾”一词。
议员们并附上网页截图,强调这么做等于暗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要求答复是否受到中国指示。
联邦众议院“美国与中国共产党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穆勒纳尔(John Moolenaar)及参议员布莱克本(Marsha Blackburn)于信中表示,使用“中国台湾”一词暗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与美国政府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不利台湾。
这封联名信也提到美国农业部、商务部和国务院2024年10月对发布的联署信件,内容敦促美国“财富杂志”(Fortune)所列的全球500大企业只使用“台湾”这一名称,以符合历届共和与民主党政府一贯的对台政策。
议员们说,“其他具有国际业务规模的美国大型企业,都已正确地将台湾标示为独立于中国的实体,我们敦促贵公司比照办理”。
两人要求回复数项关键问题,包括从何时开始使用“中国台湾”来称呼台湾,这个决定是否受到中国政府或相关实体的指示、要求或建议所影响。
议员们也盼这3间国际连锁酒店业者回复有无收到上述2024年由美国行政部门联名寄出的信函、是否计划根据这封信所列的指引调整相关政策,及未来在所有美国及台湾营运的网站上,都将台湾正确标示为“台湾”。
信件总结,“我们敦促希尔顿、万豪及凯悦检视这项做法,并确保贵公司于美、台营运网站的用词正确反映美国长期政策”。
新闻来源:TVBS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