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去汉字化之争 烫手山芋几度反复

2018年,韩国总统文在寅(中)为军人颁奖:背后是安重根名言“为国献身军人本分”。
报道:许东爀
韩国“去汉字化”争议反复不断,虽然媒体上几乎看不到汉字,但是军方的导弹标语、海军司令部招牌都用汉字。韩国小学意图恢复教汉字,遭激烈反对,但支持汉字者指“去汉字化”使韩国新一代看不懂自己的历史记载。
韩国“去汉字化”的争议一直反复出现,尽管现时在韩国的媒体上都看不到汉字,但是军方和知识界精英还是对汉字不离不弃,导弹的标语、海军司令部的招牌都有汉字,不过有关韩国小学恢复汉字教育的争议,也受到激烈反对,认为汉字是外来文化,不是纯粹的韩国文化,但是支持汉字者认为,“去汉字化”使韩国新一代看不懂自己的历史记载。这是韩国社会的大事,也是过去几十年纠缠不休、几度反复的议题。
2017年韩国军方公开自己研发的新导弹,上面写了几个引人注目的汉字“枕戈待旦”,韩国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部大楼前,也有“常胜舰队”4个斗大的汉字招牌,到2022年5月海军参谋长李钟皓在就职演说时,也同时引用了前两组汉字词语,显示韩国社会一些领域对汉字的重视,不离不弃,对于汉字在韩国使用了逾两千年的历史,不容一笔抹杀。
不过,社会上强调“独尊韩字”的声音还是强大,导致小学恢复汉字教育的提案迟迟未落实。而近20年间,媒体上基本禁用汉字,报纸和杂志都看不到汉字,没有过去的韩字与汉字并存的现象。
韩精英不忘汉字
在韩国知识界和精英阶层,很多人都认为汉字不能忘记,汉字是韩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环。韩国每年还会由全国教授联合会,向全国各地的学者征求汉字“年度成语”,根据当年韩国社会最热门的话题,评论国家政治和社会风气,2023年的年度汉字成语是“见利忘义”,表达了韩国学者集团对现执政群体的看法,是全国由1300多位教授评选出来的。
从这也可看出,如果不学习汉字,对评论韩国社会的发言权也会受限。
以朴槿惠政权时期为例,朴槿惠2013年就任之后,很多人认为韩国政治仿佛回到了朴正熙掌权时期,因此2013至2015年的年度成语分别是“倒行逆施”、“指鹿为马”、“昏庸无道”,朴槿惠被弹劾的2016年是“君舟民水”,强调权力“水可载舟也可覆舟”的道理。
但是,汉字教育在韩国一直都是一块烫手山芋。因为在韩国,汉字教育跟其他科目不同,它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掀起了“借来文化”还是“本土文化”的争辩。韩国汉字的使用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即使在15世纪世宗大王颁布使用谚文字母后,汉字在韩国媒体的使用还一直延伸到20世纪80、90年代。长期以来,应该如何摆正韩字和汉字的地位,一直都是韩国社会争执不休的话题。
身分证标记汉字
韩国人的身分证上为了区分同音不同字的人,规定要用韩文和汉字两种文字写姓名,很多年轻人被问到汉字名字的时候,都要依赖身分证。实际上,自古韩国人就以懂得汉字为荣,是身分地位的象征,贵族们从小就要熟读“四书五经”等汉文书籍。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汉字不只是一种文字,同时也象征韩国社会一代一代所遵循的孔子儒家思想。不懂汉字的一代人便是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反对汉字教育的韩国人,归根结底还是担心韩字的地位受损。直到1443年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带领群臣创制韩字之前,韩国都是使用汉字(在韩国叫“汉文”)。但是由于汉字难写难认,古时候的韩国文盲颇多。世宗大王为了扫盲下令创制新的文字,要求简单易学,韩字的正式名称为“训民正音”,意为“用正确的发音来培养民众”。
韩字文化政治争议
韩字诞生初期,受到韩国上流社会和文人墨客激烈抵触,他们拒绝使用韩字。在他们看来,只要记住几十个子音和母音,便人人都能读能写的表音文字,实在难以接受,认为它有损汉学的正统性和学问的严肃性。因此初期的韩字只供女人和小孩儿童使用。
1998年韩国庆尚道安东挖掘出一座朝鲜时代古墓,当中发现一封由墓主李应台之妻在1586年用韩字写给丈夫的悲情书。
韩字的地位被正式认可,还是在韩国光复之后,1946年宣布每年的10月9日为“韩字日”。
中间有几年因年中假日太多,一度被取消公休日的地位,但是后来因为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将会降低民众对韩字的重视,于是又恢复其公休日的地位。解释“训民正音”的《训民正音解例》被指定为“国宝七十号”,到199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记忆项目。
然而有学者认为,韩字的创制是参考了世界各国的语言,当然不可能缺少参考当时韩国正在使用的唯一的文字(汉字)。即使是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弱化甚至取消汉字教育的主张,从根本上就是欠缺说服力。
为了促进汉字教育,实现汉字复活的目标,由韩国前总理及总统高建以及国立首尔大学教授、驻外大使、诗人等名人带头,于1998年还创建了“全国汉字教育推进总联合会”,并出版《谚文字+汉字文化》杂志,宣扬韩国汉字文化。

全国汉字教育推进总联合会,向韩政府递交《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实施汉字教育建议书》。
汉字姓名讲究生辰八字
事实上,在韩国汉字使用得非常多,地名大部分都是汉字名,韩国的火车站和地铁站大部分都有汉字也是这个原因。韩国人的姓几乎都是汉字,大部分人的名字也是,都是长辈在汉字词典当中,寻找一些吉利的汉字来给后人起名,因为韩国人比较信奉“生辰八字”,因此如果算到“命中缺火(水)”,那么还会特意在名字中加上有“火(水)”的汉字来弥补,因此一些在中国很少使用的汉字,至今在韩国依然被人们用来起名,如男士名字当中的“燮”、“旻”等等。
近年在韩国流行不用汉字而使用纯粹韩文给孩子起名的做法,现时一个30人左右的班级里会有1、2个孩子没有汉字名。但是在韩国的官公署填写姓名的时候,都要写“汉字名”,没有汉字名的人就会遇到各种不必要的麻烦。
主张彻底取消在中小学校教导汉字的人士认为,汉字虽然几千年来对韩国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韩国世宗大王既然创制了朝鲜民族的文字—韩字,使用自己的文字弘扬民族文化,是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应摆脱对汉字的依赖,让后人更好地使用韩文并发扬光大。
他们认为,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培养对母语的情感的时期,这个阶段里让学生学习汉字,会妨碍学生吸收母语。如果一定要学习,可选择在高中时期,让对汉字有兴趣的学生在大学里继续深造相关专业。
另外,反对汉字教育的人士,还以“减轻学生课业”为由,主张取消汉字教育。的确,随着社会竞争变得激烈,韩国中小学生不仅要接受公共教育,课后还要上各种补习班、接受私人教育,很多小学生甚至比大人更忙。很多韩国学生也认为,汉字虽然难,但是学起来很有趣,然而要是因为汉字而课业加重的话,还是不学为好。
汉字记录历史
主张加强汉字教育的人士则认为,汉字虽然源于中国,在韩国人还没有自己文字的年代里,汉字一直都担当着记录历史(各种《实录》类等历史资料)、发展人文的重任。汉字已经不再是“借来文化”,今天韩语词汇的七成以上(也有人说八成)都是汉字词。汉字早已成为韩国文化的一部分,不懂汉字就无法正确了解自己的历史,更难以继承先人留下的璀璨文化。
所谓的汉字词就是指该词语的每一个字都是来源于汉字,只是发音上是使用韩式的发音。如韩语的“餐”就是“食事”两字。据学者说明,汉字词来源于古代韩国人留学中国后,在韩国传播的,因此很大部分都保留了中国古代汉字的读音。
韩国与汉字历史渊源深
韩国与汉字的历史渊源甚深,但是反对派认为,没有必要针对所有学生施行汉字教育,只要让部分历史专业的学生学习就好了。对此,成均馆大学国语国文系博士萧悦宁说,如此“去汉字化”的结果就是,今后韩国对历史的话语权,将被掌控在一小部分人手里,民众将被他们左右。这才是最可怕的!
在这种社会氛围之下,有关韩国汉字教育的争议2016年于宪法裁判所得出结论,认为《国语基本法》中“各公共机关的公文完全使用韩文”的规定符合宪法,中小学校选择性的汉字教育也为合法。宪法裁判所在裁判文当中指出,汉字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实行汉字教育的时期,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发育水准。
目前韩国的中小学汉字教育只能依赖“放学后补习”,跟外语、乐器、体育运动、科学实验等趣味活动一样,请外部讲师为申请了的学生提供每周一至两次的课堂教育。
事实上,不仅是汉字,为了加强初期韩文教育,减少教育上的贫富差距,前总统文在寅执政期间还规定,禁止学校针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提供英语补习。韩国是小学三年级正式在学校里开设英语课程。这个规定在家长当中掀起轩然大波,很多家长纷纷在青瓦台网站上请愿,恳请政府撤除这项规定,从这一点上来看,汉字教育在韩国社会的境遇也就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了。
学汉字大有人在
韩国教育部曾于2014年在教育计划中提出,在小学教材中增加汉字注解,这项计划也受到韩字团体猛烈抨击。教育部曾经委托首尔大学研究小组,要求在教育部指定的1800个常用汉字中,选用200至300个汉字标注在小学五、六年级教材中。首尔大学研究小组已经拿出方案,旨在道德、国语、社会、数学、科学科目教材中,添加370常用汉字,以同音异义的词汇为主进行汉字标注。研究小组认为,鉴于汉字的表意功能,这些标注将能够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有趣的是,即使韩国社会对汉字抵触的情绪这么高,然而学习汉字却依然大有人在。汉文(文言文)考试在韩国高考中和第二外语一起,是选考科目,考题大部分都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汉字表达。可见,无论保守团体如何高唱要彻底取消汉字在韩国的地位,但是韩国人的日常生活根本无法跟汉字一刀两断。
四、五十岁的韩国人在上中小学的时候,汉字是必须要学习的知识,各种法律法规文本中的重要词汇都是使用汉字,直到十几年前,韩国各大报纸的新闻也是汉字连篇,不懂汉字的人根本连报纸都看不了。但是近年来在韩字团体强烈反对之下,新闻媒体完全使用韩文撰写,青少年接触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
50多岁的上班族高某说:“我希望我的孩子懂得汉字,现在的孩子们只能看懂一些简单的汉字,很多年轻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怎么写,实在是令人担忧!”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南达率团赴韩国 出席亚太智能交通论坛
(布城25日讯)公共工程部长拿督斯里亚历山大南达林奇将率领代表团出席在韩国举行的2025年亚太智能交通系统(ITS)论坛及高层圆桌会议,以推动区域合作与智慧交通技术发展。
公共工程部今天发文告指出,此次出访是应韩国国土交通部(MOLIT)的邀请,旨在探索智能交通系统领域的潜在合作机会,推进科技转移,并发展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交通基础设施。
作为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理事会主席,南达将于5月28日出席在韩国水原市举行的高层圆桌会议。该会议是2025年亚太ITS论坛的重点环节之一,论坛将于5月28日至30日在水原会展中心举行。
主办方预计本次论坛将吸引逾1万名与会者和196家参展商出席。
韩国目前是我国第八大贸易伙伴,2024年的两国双边贸易总额达1093亿4000万令吉(约239亿4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