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村T颠覆传统 苗族服饰走向时尚尖端

“村T”时装秀。
报道:平浩东
继贵州“村超”爆红后,以苗族人口为主的贵州黔东南州凯里市最近亦上演了一场颠覆名牌价值的逆袭,普通村民穿着传统苗族服饰组成了别开生面的“村T”(“T台”是指时装秀伸展台)时装秀,目前团队已经去过伦敦、新加坡、温哥华、北京、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参演。
《亚洲周刊》专访“村T”创始人、苗族服装品牌古阿新的设计师杨春林,揭示他如何成功让传统民族文化焕发生机。以下是采访摘要:
在“村T”走秀的村民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他们的故事又如何影响“村T”发展?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位苗族70多岁的老人,张奶奶和李奶奶。李奶奶起初不知道“村T”是什么,特别想参加,但又害怕别人笑话,比较犹豫。张奶奶反复去找李奶奶参加,李奶奶以腿痛、自己的衣服不好看、天气寒冷推辞了3次,但结果后来张奶奶去世了,李奶奶非常后悔,之后每次都会来参加走秀。
我觉得这不单纯是一个走秀的故事,而是村民们接续传承古老民族文化、增强村民文化自信的精神。留守老人们自己准备的、为年轻人准备的精美服饰非常多,她们也很感谢“村T”让她们有了话语权和舞台。

“村T”创始人、苗族服装品牌古阿新的设计师杨春林。
平衡传统与时尚冲突
古阿新的品牌理念就是“古新结合”,您如何平衡传统非遗工艺与现代时尚的冲突?
传统与时尚并不矛盾,但民族服饰非遗服装偏小众,而贵州民族服饰则需要通过鲜明本地民族特色的一朵花、一个刺绣,才能慢慢触动大众心理。
我们的客户多为2000后、1990后等年轻人,对他们来讲,这是文化自信的崛起,但1970后1960后则会觉得服装略有夸张。比如我们的一款“村T”服装,采用了苗族传统的刺绣工艺,图案是苗族经典的蝴蝶纹样,象征着美丽与吉祥。在图案周围融入了现代时尚的元素进行点缀,使整件服装既有民族特色又不失现代时尚感。
您提到凯里“老绣集市”是灵感来源,但许多绣片已破损,你们具体上是如何帮助非遗抢救性保护和老绣产业链的工作?
老服装破损后不能穿了,老乡们就把上面的绣样裁下来,转化为绣片,卖给更多人,成为小姑娘和新娘穿的服饰,形成一条特色的老绣产业链。
我们在非遗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破损绣片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通过收集整理这些绣片,将其转化应用到新作品中,让它们焕发新的生机。同时,我们还推动了老绣产业的发展,吸引了云南、广西乃至越南、泰国的设计师前来寻找灵感,提高老绣的艺术和经济价值,刺激了老绣的生产与传承。这使得年轻人更加关注传统老产业,认识到艺术和经济价值所在,从而自发地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来,形成了良好的产业氛围。
拒绝太浓商业色彩
目前“村 T”的经营状况如何?是否考虑过商业化?贵州凯里的各界赞助支援如何?
目前“村T”已举行四百多场,但商业化并可持续是比较难的。我们平台本身是做总发行人、灯光、摄像、导演、舞美等。老百姓则是演员,他们主动参演,不求回报,废寝忘食来做。观众也是不远万里过来观赏,三方是协力做这个事情,如果某一方去收钱,会打破这种平衡。
我们不想要商业化色彩太浓,想让走秀的老百姓能得到一定的经济收入,比如让他们直播黔货出山,而不是自己单方面收钱。
听说您们在服装设计和演出筹备上也有用到人工智能(AI)?
“村T”执行方只有30个员工,和“村BA”和“村超”相比还是比较少的,AI可以顶替大概60%的工作量,比如生成宣传视频造势和定制服装,涉及豆包、绘影和DeepSeek等软件。
团队中也是专科生和大学生居多,他们更灵活更接地气,但特别高的学历反而会导致不接地气,曲高和寡。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领略民族原生态文旅

参访全球现存最大的侗族原生聚落——肇兴侗寨。
报道:平浩东
者还参访全球现存最大的侗族原生聚落——肇兴侗寨,领略民族文旅原生态的风土人情。当地侗族的千年鼓楼石桥保存较好,有侗族男女老少在街上售卖手工艺品,还有花桥、银饰、刺绣、蜡染、侗族大歌等民族元素,街道上有穿着侗族、苗族少数民族服饰拍摄照片的年轻女孩,充满原生态韵味的古装摄影在当地也形成了特色产业链。
贵州省政府还发起“锦绣计划”,旨在促进贵州传统民族手工业发展,促进少数民族绣女在家就业,受到当地村民的好评和欢迎。
目前,贵州从事苗绣产业的相关企业有近三百家,诞生“黔粹行”等一批非遗品牌。贵州凯里地区的苗族服装设计师杨春林(苗语名:古阿新)在凯里地区创办的村T(贵州省乡村非遗民族服饰T台秀)以及苗族服装品牌古阿新,也大受欢迎。
游客是穿越剧主角
在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善的古代宫殿群影视基地都匀秦汉影视城,贵州匀影文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影视城负责人李宏向《亚洲周刊》记者表示,正在推广别具特色的定制短剧项目,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穿越剧的主角。
《庆余年》、《陈情令》等影视剧均取景在此火爆出圈。李宏还有着对AI和机器人技术的成熟深刻思考,对现代科技直接引入古风影视城文旅市场的态度较为谨慎。
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于2024年10月在贵阳启幕,融合AI交互、全息影像、虚拟现实等技术,成为红色文旅与数字科技深度融合的新标竿。
贵阳越界影城IMAX未来方舟店也在今年年初爆火出圈,凭借亚洲最大IMAX GT激光巨幕(32.16公尺×18.17公尺)、4K双激光放映及12声道环绕音效,打造出《哪吒二》的极致视听盛宴,实现由欠租到盈余的神奇逆转。央视称“一座影院带火一座城”,为三四线城市文旅升级提供科技新范式。
记者在贵阳民生路美食街发现,贵州已在突破大三线保守性山区的结构性堵点,民生经济持续改善,消费市场活力增强,海外游客和外地商贩很多,促使“黔货出山”走向外界。
贵州广电记者张杰表示,当地人几乎没有受到消费降级影响,政府还补贴发布了美食消费券,促进内需消费。方便65岁以上老年人的社区食堂也因价格低廉,种类丰富而大受欢迎。
海外和港澳台游客也会经常来此品尝特色老字号美食,挑选不同种类的辣椒,贵州商务厅也颁布了若干非遗美食。
贵州茅台近年与瑞幸咖啡携手打造的“酱香拿铁”创意十足,在年轻人中也引起了一波抢购热潮。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