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误判工业实力 中抗关税战底气十足

作者:锺晴彤、高羽
美对华关税大刀砍向一团棉花,在于误判中国工业实力。中国已是全球最大工业国,工业生产量逾五万亿美元,超越美德日总和,在全球尖端技术有八成领先。中国打造不可替代的供应链体系与全产业链、空前的工程师红利、人口红利、和创意企业家红利、以市场推动技术迭代。国企与民企结合的双引擎效应,发挥基建与市场优势,推动重工业化、土地资本化以及智能化发展。
当美国的关税战大刀砍向中国之际,却没想到砍到一团棉花,背后就是白宫完全误判中国的实力,因为中国在2025年已经变身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工业生产量超过5兆美元,占领全球的最大份额,超越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总和,在尖端领域占有绝对优势。根据澳洲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中国在全球尖端技术有80%占领榜首,领先全球。
中国制造业的底气充沛——不可替代的供应链体系与全产业链优势、史无前例的工程师红利和人口红利、以市场推动技术迭代的优势。这四大优势是在中国融入全球化背景中,依靠市场化、第二次重工业化、土地资本化以及智能化四条路径形成。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全球最大汽车消费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造船国,碾压美国。
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个完善的工业体系、完备的产业链配套能力,成为中国制造崛起的基础。
供应链体系、人口红利、市场需求及全产业链优势,是中国在全球化体系中形成的竞争优势,也是中国应对美国关税战的底气。
国企民企发挥双引擎效应
中国还有独特的制度优势,将国企与民企结合,发挥双引擎效应。国企推动基建和重工业,重视长期主义,有二三十年以上的规划,打造全球最大的基建系统,在高铁、桥梁、隧道等领先全球,在航太、北斗等前沿领域挑战美国霸权。民企则是针对市场痛点,身段灵活,推出全球先进的电动车、手机、人工智能平台深度求索(DeepSeek)、5G互联网、性价比最高的家电产品,纺织品和各种轻工业的民生用品,也成为美国和全球市场不可或缺的商品。
中国的工业体系涵盖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全产业链条形成人类历史罕见的工业群落,形成巨大的竞争力。
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也是历史空前。从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共培养逾一亿工程师,投身工业不同领域的建设,背后就是中国教育系统的高度激烈竞争。每年的高考虽然被批评“内卷”,但仍然是比较公平的吸纳全国精英,也使得一些偏远地区的寒门子弟可以进入名牌大学,凝聚全国最优秀的人才。
中国举国上下的“终身学习”风气弥漫,没有学历和家世背景的“小镇青年”即便不能进入清华北大的“二本学生”,也往往有很多创业的企业家。曾经的中国首富马云考大学两次失败,最后杭州师范毕业,但掌握互联网的热潮,创办阿里巴巴集团。腾讯的马化腾,从三线的深圳大学毕业,却创办腾讯集团,让微信成为中国人通讯和电子支付标配。

成就来自创意企业家
中国的工业成就也来自创意企业家的红利,吸取西方最先进的管理方法,但也结合本土的条件,另辟蹊径,作出“创造性的转化”(Creative Transformation)。中国工业不能忘记很多杰出企业家的贡献,包括华为的任正非、阿里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小米的雷军、格力的董明珠、比亚迪的王传福、海尔的张瑞敏、DeepSeek的梁文锋、奇瑞的尹同跃、吉利的李书福……他们不断优化管理方法,以高度的创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最终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当特朗普关税战对准中国时,美国一些机器人厂商忧心忡忡,担心没有零部件可用,因为机器人的一些关键部件来自中国——视觉系统的5家主要供应商,就有4家是中国公司。
北京亦庄举办了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大赛,20支人形机器人参赛队和人类选手同时出发,共跑21多公里的半马赛道。虽然这些机器人水平不一,跑的跌跌撞撞,但却是对人形机器人在长距离、非理想场地中持续运行的一次检验。
让美欧机器人厂商感到震撼的,不是这些机器人表现如何,而是中国机器人崛起速度之快,规模之庞大——截至去年12月底,中国共有逾45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较2020年底增长逾200%,其中通用人形机器人整机商业公司超过80家,占全球一半以上。
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装备,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销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近十年来,中国对外出口的主要产品不再是廉价、大规模的鞋帽服装等日用品,而是有技术含量的芯片及所谓的“新三样”——电动车、锂电池、光伏。去年,中国芯片出口超过兆人民币(约6015亿令吉),成为中国出口最大宗商品;从更大范围来看,以高技术制造品为主的机电产品占出口总值比重达59%,成为高技术制造业的实力象征。

“新三样”出口总额年增45%
令人惊异的是中国发展速度和不可取代的供应链地位。在2019至2023年,中国“新三样”出口总额由335亿美元增长到1400多亿美元,年均增速45%。而芯片在过去10年的出口数量增长超过1.9倍、出口金额增长超过2.6倍。
去年,中国在高端造船业异军突起,摘下世界造船业3颗“皇冠上的明珠”——航空母舰、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和大型邮轮,又拿下全球最大单笔订单。到今年初,中国造船业以67%全球订单量领跑,手持订单排至2028年。曾为造船业第一大国的韩国人承认,中国不但是造船大国,而且已是强国。
对于中国强大的造船能力,美国开始采取措施来限制中国造船业的发展,10月起对中国建造及经营货船征收港口费。“中国的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30倍,超过世界上所有造船强国。”这是去年9月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在《中国制造的世界:9年后的“中国制造2025”》发出的警告,当时他还只是共和党参议员,特朗普还在竞选总统。
这份报告分析中国在这十大产业的技术发展、及相关八大任务与优先事项的进展,认为中国已经达到成为“制造强国”的目标。“在能源与发电领域,中国核反应堆技术领先世界,并控制着全球至少80%的太阳能供应链;中国高速铁路已经铺设超过4.5万公里……”
在全球化产业链中,中国制造不仅质优价廉,更以高效供应链满足大量、快速交付的需求,展现“更好、更便宜、更快”的竞争力。正如卢比奥所言,美国造一艘船的时间,中国已能造10艘,实力悬殊,美方难以匹敌。
此外,上到航空航天,下到海洋工程装备,以及地面的轨道交通和新能源汽车,中国都已走在世界前列,能源领域的光伏、储能以及电力设备,也是独步全球——开发了目前世界上最高效、最清洁的燃煤发电机组,还建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水力发电机组、最高效的太阳能发电站、最剽悍的风力涡轮机,以及最先进、最大规模的远距离输配电网络。
机器人供应链全球最强
4月17日,深圳机器人公司智平方发布了通用智能机器人AlphaBot 2,以全栈自研大模型推动AGI终端落地。智平方团队是行业中最早强调并坚持软硬垂直整合的团队,也是业界通用智能机器人主机厂的代表。智平方创始人郭彦东认为,中国机器人在全球市场崛起,是中国供应链体系强大的体现。
目前,中国机器人企业主要落地在北京、上海及深圳,其中深圳机器人相关企业超5.7万家,居全国首位,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700亿元。机器人扎根这3个地区,主要原因是当地的供应链体系十分强大,而机器人制造的供应链体系与电动汽车在技术上同源,也就是说中国电动车的发展为后起的机器人提供了供应链基础。在一定意义上,你可以把电动车看作是一个依靠轮子移动的机器人。
在全球市场上中国供应链具有灵活性、物流便捷性以及生产韧性等三大优势。中国企业(如美的、格力)具备精准的供应链控制能力,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生产线和库存以适应需求波动。

运输高效低成本
中国的高速铁路、公路和港口网络极大降低了产品运输成本,强大的快递和仓储体系(如菜鸟网络)支持高效跨省配送,助力电商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拥有覆盖消费品、工业设备和电子产品等各行业的生产线,尤其在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形成全球供应链核心,这个生产制造能力不仅规模庞大,而且韧性很高,可以快速适应全球市场波动和技术变革。
由于供应链的强大、高效,中国制造业不再是依赖低人工的“血汗工厂”,而是通过供应链加快周转、降低库存,从而压低成本。在服装行业,工资虽从2003年到2013年上涨242%,但中国仍保持主导地位。在太阳能光伏和电动车领域也是如此,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明显,分别比美国、欧洲低一半和三分之二。
在机器人的研发制造中,不仅有海归博士坐镇研发,而且有初中文凭的计件工。
在深圳东莞交界地带,有很多从事3D打印、建模的“工业古惑仔”,如果只看外貌,你会认为他们和街头晃悠的古惑仔没差别——长发、纹身、穿着拖鞋,有时候手里拿着戈啤酒瓶。但实际上,他们是深圳这个高科技产业链上最不起眼的一群人。他们不习惯“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而是更自由地接单,在农民房中利用3D打印来完成一些机器人的部件。3D打印不像普通打印,而是需要建模、调整打印参数等技术工作,一般需要专科院校学生来完成,但在中国,可以让初中生很快上手。
中国发挥独特的工程师红利,把“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中国拥有约2000多万名工程师,规模位居全球前列,每年约500万理工科毕业生形成的人才蓄水池,让中国培训合格技师的速度是欧美的八分之一,为制造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这一庞大的技术人才储备,结合先进的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国从“世界工厂”向技术密集型、附加值更高的“中国智造”迈进,显著提升了全球竞争力。
庞大需求加速技术迭代
中国制造的科技含金量不断提升,与背后庞大的市场需求密不可分。深圳的科技创新就是典型的需求推动。只要提需求,深圳华强北的商家都会很快给你找到合适的产品。如果没有现成的产品,可以依靠深圳的供应链与人才优势,提供解决方案。刚开始可能是“山寨”(模仿国外产品),但一旦需求扩大,这些商家会建设专门的研发团队,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
中国市场监管的软约束,让企业试错成本很低,从医疗设备、新药研发到电动汽车生产都是如此。这种宽松的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大胆尝试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从而加速技术迭代和产品优化。例如,在电动车领域,比亚迪、蔚来等企业通过快速试错和市场反馈,短时间内推出多款高性能车型,技术更新周期远超传统汽车行业。结合庞大的国内市场和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中国企业能够迅速验证和调整创新方向,推动产业技术水平快速跃升,进一步巩固全球供应链中的领先地位。中国的这个试错优势,在欧美乃至印度也很难实现。

全产业链的优势
尽管早在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占比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制造国,但那时还不算制造业强国,中国的供应链优势也并不突出。但是10年后冠病疫情的爆发,中国制造业在短时间内的爆发力让全球大开眼界,也让欧美有了戒心。
2020年冠病疫情爆发后,广东从事自动化设备的鲁先生想到的不是生产口罩,而是口罩生产线。那时候老板们都是拿着现金去抢设备,抢到设备就是抢到了印钞机。鲁先生很快就弄清楚了口罩生产线的技术并试制成功,但是产能要上来的话,还得需要足够的机床、压条机等等。哪里去找这些关键的零部件呢?当时,中国各省市政府、军队凭藉行政力量组织口罩生产线的攻关,而鲁先生作为私营企业主也达到这一目标,依靠的就是珠三角完善的供应链优势——把金属加工制造业的厂家聚在一起,分工进行零部件生产,虽然这些厂家以前没生产过这些零部件,但各自进行技术攻关也不是难事。因此口罩生产线很快推向市场,一抢而空。
口罩的主要材料就是熔喷布,原料就是一种石化产品聚丙烯(PP)。疫情前中国熔喷布的产能并不高,只占全球产量的1.8%。但是中国是个石化大国,石化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很快开发出中国石油自主聚丙烯熔喷专用料,熔喷布产量大幅提升。
2月1日疫情爆发之初,中国日产口罩不到1000万只,29日则达到1.16亿只,是月初的12倍!尽管只是小小的口罩,却让欧美政商各界看到中国强大的生产体系与供应链效率——口罩的生产囊括重化工业和轻工业,包括化工、纺织、机械、冶金、电子等基础工业门类,涉及原材料、设备、厂房、资金、人力、准入许可、生产周期七大要素,而只有中国,才拥有最完整的口罩产业链、供应链和生产要素。
2019年,卢比奥发布第一份关于中国工业竞争力的报告《中国制造2025和美国工业的未来》,指出“中国制造2025”威胁着美国21世纪高端产业的就业,如果美国没有统一的政策行动,将面临第二次“中国震撼”。他说:“如果美国不采取统一政策措施,‘中国震撼’的威胁就有可能会重现。‘中国制造2025’就会影响我们高附加值的产品,包括计算机、航空产业的产品……美国无法承受这样的损失。”当时西方世界对卢比奥这份报告并没有足够认识,直到一年后疫情爆发,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全产业链优势以及背后暗藏可在危急时机派上用场的巨大韧性。
造船业也是如此,中国造船产量于2008年和2010年分别超越日本和韩国,跃居世界第一。形成规模后,中国造船业开始发挥全产业链优势——从研发到制造乃至维护等各个环节,中国都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并具备相应的供应链体系。市场需求与供应相互促进,带动整个造船全产业链进一步升级,并在多个相关工业领域内形成竞争优势和效益增长点。
毫无疑问,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工业体系。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中国从“抢出口”到“抢转口”/安邦智库
据安邦智库(ANBOUND)资深研究员观察,当前,受到美国高关税压力驱动,且美国对其他75个国家的90天关税豁免,中国外贸正从“抢出口”转向“抢转口”。
当前,转口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形式,也是全球贸易体系运转的枢纽环节,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具有独特作用。
从概念上看,转口贸易是指货物交易合同并非直接在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签订,而是分别由生产国和消费国与中转国签订并在中转国完成交付,即贸易流程在中转国发生一次“中转”。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从“抢出口”转向“抢转口”的趋势,本质上是应对美国贸易壁垒的被动调整,但这背后也存在一些风险。
存在5大风险
一是原产地规则风险。越南、墨西哥等国不仅加强原产地证书审查,美国更启用AI验货系统追溯供应链三级数据。企业若仅通过简单换标或初级加工获取原产地证书,可能被认定为贸易欺诈,导致货物扣留、高额罚金甚至法律追责。
近期韩国海关总署公布其第一季度累计查获价值295亿韩元(约9077万令吉)的非法转口商品,而这其中大部分是中国商品,本来是“Made in China”,在韩国摇身一变,成为了“Made in Korea”。
据了解,在此类非法转口商品中,有高达97%是发往美国的货物,相比去年62%的占比,出现了大幅提高。对此,韩国当局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与特朗普激进的关税政策脱不了关系。
二是政策窗口期短且依赖性强。美国对中转国的关税豁免期(90天观察期)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墨西哥、泰国等频繁调整原产地标准。
企业一旦押注特定中转路径,可能因政策突变导致供应链断裂。此前,特朗普政府威胁打破《美墨加协定》,就迫使企业重新评估墨西哥转口策略。
三是价格战不可持续。当前,企业为争夺转口订单普遍降价,部分商品价格跌幅超15%,利润空间被压缩至临界点。这种“内卷式竞争”,不仅削弱行业盈利能力,还引发恶性循环。
低价倾销可能触发反倾销调查,比如欧盟此前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后,巴西、南非等国也跟进提高关税,进一步压缩市场空间。
四是产业链空心化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规模外迁至东南亚,导致珠三角等地区配套产业链断裂。中转国加工能力有限,难以承接完整产业链,形成“产业转移陷阱”,即中国失去中低端制造优势,又未完成高端技术突破,反而加剧供应链脆弱性。
五是转口贸易推高中转国对美顺差,引发美国针对性打击。据外媒报道,2025年4月美国对越南、泰国等四国太阳能产品征收最高3521%的关税,直接针对中国经东南亚转口的商品。
此外,美国财政部将越南列入汇率操纵观察名单,加大对其贸易行为的审查。美国还可能以贸易不平衡等理由,对韩泰新等国的特定商品进行调查,若发现转口贸易违规行为,极有可能采取加征关税等惩罚措施,以维护美国宣称的“公平贸易”。
中国外贸从“抢出口”转向“抢转口”的转变,是对外部贸易环境压力的快速应变。美国的高关税政策,让中国不得不寻找绕过这些壁垒的替代路径,转口贸易便成为一种灵活的应对策略。
不过,这种策略并非没有风险。包括原产地规则的严格审查和美国对中转国的关税豁免期的不断调整,都将增加企业的政策不确定性。
安邦智库(ANBOUND)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富有影响力的独立智库。
欢迎读者对本文提出反馈意见 newsletter@anbou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