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重工业化 中国企业收购收获巨大

作者:锺晴彤、高羽
中国这四大优势基本是在21世纪初进行的市场化改革、二次重工业化以及持续的资本化中形成。
其中,全产业链优势就与上世纪末开始的再次重工业化密不可分。1949年后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利用工农业剪刀差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重心转向轻工业,很快满足了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不过真正的重工业化则是世纪末开始,那时市场经济体系已初步建立,民营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开始寻找更为长远的发展方向,从而迎来中国的第二次重工业化。
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让中国民营企业家看到了中国在全球市场的比较优势——生产要素价格低廉,包括能源、原材料及劳动力。饲料大王刘永行、鄂尔多斯的王林祥考察了五六年时间,分别决定上铝电项目和矽铁。刘永行规划的铝电项目成本只有跨国公司的三分之一。更多企业家在研究国际大公司的产业升级史后,认为中国传统产业必然向现代产业迈进,郭广昌更是认定中国将会成为全球制造大国,而制造业最基础的材料是钢铁,于是开始大炼钢铁。民营经济能够从全球视野发现中国重工业化的方向和市场机会,无疑是中国持续市场化的成果。
然而,当时中国学界对再次重工业化意见不一。经济学家林毅夫在2004年指出,这一轮重工业热不符合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劳动力过剩,应当更关注劳动密集型而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以经济学家魏杰、刘世锦为代表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正在迅速崛起,经济竞争日益强大,如果不借机加快“重型化”工业的发展,将来必然会受制于人;更重要的是,中国一旦度过初级增长阶段而转入集约增长阶段,需要强大的“重型化”工业做支撑。
中国产品制造业水平落后
魏杰认为,中国产品制造业之所以无技术优势,关键就在于中国设备制造和基础装备制造业水平的落后。他说,中国急需大力发展设备制造和基础装备制造两类重化工业,否则中国的产品制造业将会很难升级,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没有大独立的机器设备和装备制造业,不可能发展成为真正大国强国。
2004年中国政府也出手整治钢铁等重工业投资过热,但是中国各地对重工业的热情几乎是一以贯之,因为重工业能够很快增加地方GDP,而且能够通过道路桥梁等工程来拉动城市建设。于是各地只要有条件,都尽量想办法上重工业。典型例子就是北方工业重镇天津与环渤海圈其他城市争抢石化等重工业,安置在面积广大的滨海新区,直至2015年滨海新区发生大爆炸。
到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时,中国的粗钢产量超过5亿吨,占全世界产量的近40%;汽车产量达到935万辆,超过美国跃升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位。从这两个指标来看,可以认为中国第二次重工业化基本完成,不仅让中国成为独一无二的“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也为后来的产业转型与自主创新奠定了基础。
重工业不仅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也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中国重工业发展除了要投资钢铁、石化、水泥等产业外,相当一部分要靠基础建设来拉动消化。中国政府主导的基建,一方面为重工业提供了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土地资本化来提供资金。高铁网络、机场、港口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不仅直接消耗了钢铁、水泥等重工业产品,还通过土地出让金和相关税收为基建项目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这种“基建+土地资本化”的模式有效拉动了重工业产能的消化,同时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通过土地快速积累资本,也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金融基础。2008年次贷危机后又出现欧债危机,欧洲大量工业企业陷入破产倒闭境地,这个时候中国企业借机收购,成为中国重工业吸纳全球技术与市场的绝佳机会,典型例子便是2010年吉利汽车举债120亿人民币,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
在机床领域,中国企业出海收购,更是收获巨大,比如浙江日发收购意大利MCM公司,被收购以后订单暴涨。MCM有着纯正欧洲血统的航空设备制造厂,其产品包括大型加工中心、重型机床和相关自动化配件,具有高精度、高柔性、高可靠度及高效率的特点。此外,甘肃天水星火机床仅用200万欧元(约1002万令吉)就拿下了法国老牌机床索玛公司81%的股份,成为中国规格最全、规模最大的卧式回转车床。北京第一机床厂并购了全球最大的高精度重型机床制造商德国瓦德里西科堡公司,让科堡起死回生,销售额依然持续增长。
“中国制造”升级“中国智造”
通过10多年的二度重工业化,中国经济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这个基础上,中国2015年推出规模庞大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在10年内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因此中国企业展开了一轮轰轰烈烈的数字化转型运动。其中机器人的应用便是重要方向。2016年,美的集团以292亿元人民币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巨头库卡集团(KUKA)94.55%的股份,震撼全球,因为库卡是全球领先的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也是现代德国工业的象征。美的收购库卡,体现了中国企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提升的雄心壮志。美的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样本。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中国工业四大短板挑战

作者:锺晴彤
中国制造业目前面临四大短板: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设备与工业软件。
高端制造被视为制造业的“皇冠”,包括航空航天、高端芯片和精密仪器等领域。中国在这些领域与欧美相比仍有明显差距。例如,商用飞机C919的许多核心部件仍依赖美国和欧洲进口,反映出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欧洲商会今年报告指出,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突破有限,高端芯片自给率远低于目标,显示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新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而中国在这一领域对进口依赖较高。“卡脖子”问题中,约有一半与材料相关,研究显示,有近五成的关键材料需从国外采购,如矽片、航空用高强度铝合金、传感器等。以航空航天用碳纤维为例,高性能产品被美日封锁,国产仍集中于中低端,这不仅推高成本,也限制高端制造发展。
生物医药和医疗设备领域,中国对进口的依赖同样显著。2023年,中国药品进口额达930多亿美元,占市场规模的38%左右,涉及基础药物如高血压降压药和癌症药物。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进口依赖度长期超过60%,MRI、CT等关键设备的核心零部件75%依赖进口。中国政府虽推动国产化,但国际品牌仍主导高端市场,国内企业多集中在中低端,技术差距明显。
工业软件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中国在这一领域与欧美差距数十年。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计算机辅助工程)和CAM(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被美国、法国、德国企业如Autodesk、Siemens和Dassault Systemes垄断。研究显示,中国工业软件市场仍以外国产品为主,国内替代品如CAXA虽有发展,但市场份额有限。中国正通过政策推动国产软件,但技术积累不足,预计短期内仍依赖进口。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