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沪宁三朝国师传奇 中共文胆论述影响巨大

王沪宁
报道:田穆
王沪宁是三朝国师,连任两届常委,先后给江泽民时代提出了“三个代表”理论、胡锦涛时代的“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时代的“中国梦”、“一带一路”等理论建树,打破了中共党史阶级理论的僵化论述,不断与时俱进,与改革开放进程和中美竞争的现实密切挂钩。
中共二十大的7常委名单显示王沪宁的传奇还在持续。这位“三朝国师”已经67岁,却仍然继续是“中国最有权力的7个男人”之一。他与李克强、汪洋、胡春华的出局形成鲜明对比,在新一届常委中成为不倒翁。
为何王沪宁从90年代中期起,作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朝核心的文胆,不但没有卷入所谓的派系之争,且在党内的政治地位还可以持续上升,成为权力核心背后最有力的理论支撑?
最有影响力理论家
王沪宁当今的政治待遇和影响力已经完全超过毛泽东、邓小平时代的党内最大理论家陈伯达、胡乔木,更是邓力群等难以比拟的。
王沪宁的重要性在于他在理论上不断提出新的论述,让中国共产党的马列毛的思想现代化,他熟悉西方的历史与政治理论,又重视回归中华文化传统,不断将中共理论推陈出新,超越了过去的僵硬的提法,因而在民间有普遍的认受性。
王沪宁纵横中共理论界20多年,连任两届常委,先后给江泽民时代提出了“三个代表”理论、胡锦涛的时代“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的时代“中国梦”、“一带一路”、“习近平思想”等理论建树,打破了中共之前僵化的党史理论的机械式论述,不断与时俱进,与改革开放进程和中美竞争现实密切挂钩,做到了配合党中央核心治国的务实需要。
在中美全面博弈开始后,王沪宁的优势更为突出。他在美国期间做的观察和写的书,再读进入中共高层的视野。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1991年他出版的《美国反对美国》(America against America),更是历数美国制度和政党对立的内在矛盾,可谓在美国沉浸于柏林围墙倒塌后“历史的终结”的狂喜中,看到了美国制度的沉沦和政治对立的内耗,这种观察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时代后期和疫情处理失当、政治对立接近“内战”边缘的美国,仍然有醍醐灌顶的作用。

1993年,王沪宁(左)带队新加坡的国际大专辩论会,旁为是台湾记者徐宗懋。
为中国建立制度自信
王沪宁正是通过其深度的美国观察,给习近平提出了所谓“制度自信”的建言,让中国从仰视美国过渡到平视美国。
不过,从这次中共政治局和常委人事的“定于一尊”,排除外界有挑唆“中共党内改革保守之争”的空间,防止西方误判中共决策程序的种种迹象来看,习近平终结团派的举动,应该也有吸取美国政治对立教训的“王沪宁影子”在起作用。
王沪宁是研究西方政治学出身,且在改革开放时代曾经赴美进修,熟悉西方政治体制操作和政治理论变迁,故而更适合于在改革开放时代为中共核心出谋划策。
在江胡习时代,虽然围绕着改革开放多有激烈争议,但一直到习近平反贪打破刑不上常委的常态,没有出现过毛刘(刘少奇)和毛邓这样残酷的路线斗争。
不容否认,中美博弈的关键,仍然在内部之争的效率和果效,以及人民自由幸福的感觉程度,王沪宁的宏大叙述能力,将在他就任政协主席之后的公开亮相,以及在与民主党派和香港、台湾精英的直接沟通中,得到实际操作的验证,从幕后走向台前,对他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陈伯达曾出任常委
同样担任中共中央研究室主任的陈伯达前后担任毛泽东的秘书31年,虽然也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到九届二中全会担任过政治局常委,但任期加起来只有4年,且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但最终还是被毛泽东亲手打倒,称他是国民党反共分子,且失去人身自由,四人帮倒台后还被判处18年徒刑。
陈伯达在出狱后接受访问时称自己“愚蠢至极,负罪很多”,在文革这个疯狂的时代,“是一个发疯的人”。
至于胡乔木,也是在延安时期开始担任毛泽东的秘书,长达20多年,也是毛泽东秘书中评价最高之人。之后担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毛泽东著作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共党史研究室主任,前后成为毛邓时期的重要文胆,且在中共十二大当选政治局委员,但远远没有到政治局常委的影响力。
陈、胡两人做毛泽东的秘书,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毛读万卷书(毛自己的藏书9万册,二十四史读过60遍),陈、胡在读书上显然不差,但与陈伯达和胡乔木相比较,王沪宁在中共党史研究和国学研究方面,可能逊于陈、胡两人,胡乔木甚至介入毛泽东诗词的修改定稿,得到毛的肯定。
美中科技脱钩引矛盾
继日本和德国之后,在经济上发起对美国挑战的中国,因为在国家规模、人口规模和经济体规模上都远超日本和德国,且在制度上与美国南辕北辙,故而引发了美国的高度警惕,并从特朗普政权的后期,展开了与中国的霸权博弈,到拜登政府的前半期,美中因为高科技脱钩带来的全面对立已经达到高峰。
大国竞争,在核子威胁造成的恐怖平衡和全球贸易时代,输赢一方面当然归于竞争的实力以及能否在国际社会“得道多助”,另一方面也基于制度的内部修正和完善能力,因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也因为如此,中共二十大揭示的国家发展方向和人事更替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而政治局常委的名单出炉,更是引发了全球媒体的热议。

1993年,王沪宁(中)再次带领复旦辩论队到新加坡,右二为受邀担任评审的儒学专家杜维明。
习家军与改革前景
毫无疑问,中共二十大奠定了习近平第三任期的基础,也有舆论认为,随着党章的修正和习系人马占据政治局常委和政治局,习近平的终身任期也不再遥远。
按照西方对中共内部的机制构成特征和派系划分,前总书记胡锦涛的出身政治背景——共青团——成了团派的标志。而在当年江泽民和胡锦涛的隔代指定接班人中,胡春华和总理李克强都是团派,而上届政治局常委、被传会接任总理的改革派汪洋也是属于团派。
在这届新常委中,不仅李克强“裸退”,连没有到退休年龄的汪洋和胡春华也完全出局,让海外中国问题评论专家均跌破眼镜。
习家军全面控制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被解读成中国的局面将进入真正“定于一尊”的时代,百家争鸣的党内民主将被“百家争宠”的局面替代,故而中国改革前景不明朗,而在外部西方世界的脱钩声中,重新走回“闭关锁国”的斗争时代也未必不可能出现。
李强政绩超李克强
如果说,李克强的总理大位,在习近平第一任期之后,已经被习近平挂帅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架空,那么,李克强的“倦勤”,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在新任政治局常委中,排名第二的李强肯定会在明年接任总理大位。
李强是中共党内罕见地担任过浙江、江苏、上海3个经济重镇的封疆大吏,实话实说,任上政绩超过当年进京前担任辽宁与河南第一把手的李克强很多,即使在疫情的最严重时期,当左派全面攻击专家张文宏“崇洋媚外”、反对清零政策的时候,李强作为上海市委书记,却力挺张文宏过关。
可以这样说,从实际治理的局面来看,李强一旦担任总理,且摆脱了所谓“派系辖制”的负担,获得习近平全面的支持,他推动改革的能量只会比上一届的刘鹤更强,效率也会更加突出。
避免派系斗争形象
至于胡春华的出局,如果没有“犯错误”并出现“秋后算账”的局面,那么,他的退出,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习近平体制已经不愿意让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舆论用“派系斗争”来界定中共内部的意见分歧和中国发展的进程,而是期待在制度上用威权主义与西方的民主制度一较高下。
用西方的术语说,就是用“完全的执政,来承担完全的执政后果”,在竞争的结果上占据优势,并且不想有任何其他怀疑国家总体路线的声音,以证明“北京模式”优于华盛顿模式。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缅甸空袭持续 灾区救援受阻

缅甸军政府的袭击引发人们对缅甸缺乏独立停火监督机制的担忧。取自缅媒《伊洛瓦底》
报道:笔锋
缅甸地震后内战持续,军政府甚至空袭灾区。若无独立机构监督,停火协议只是一纸空文。
缅甸中部3月28日发生里氏7.7级地震,来自全球各地的救援队与物资正对灾区施予援手,但缅甸的内战仍持续,军政府仍空袭包括灾区在内的地方,显示停火协议并未完全落实,对救援行动造成极大的阻碍,也使当地人道问题进一步恶化。
缅甸军政府在地震后宣布停火,期限已在4月30日届满,军政府领导人敏昂莱仍未表示会否延长停火协议。但外交官和分析家认为,延期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军政府并未遵守协议。
根据驻扎在缅甸的一个人道组织估计,在地震发生后的25天内,全国各地共发生了278次空袭,次数与地震前并没太大分别,而许多空袭是发生在灾区,绝大部分空袭是由军政府发动,导致平民死伤惨重。而联合国人权办公室的数据更显示,地震后发生军事袭击的次数甚至高于地震前,反映所谓停火只是一纸空文。
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正在积极促成缅甸交战各方延续扩大停火,但持续的空袭使各方不看好其结果。
缅甸民主派的民族团结政府外长辛玛昂表示,违反停火协议暴露了军政府国家管理委员会“只在纸面上作出保证”的本质,他们的空袭仍然日复一日地持续着。
4月20日安华在曼谷与敏昂莱会面后,大马军方在缅甸实皆地区部署了一所野战医院,以救治地震伤者,已有500多名病患接受治疗,预计该医院将运作1个月,但由于袭击事件仍在发生,布城正在评估该医院的安全风险。
缅甸军政府的袭击引发人们对缅甸缺乏独立停火监督机制的担忧,泰国前外长卡西表示,单方面停火是不可能的,需要一个独立机构来监督,以各方联合声明为基础,落实全面停火,并建立国际监督机制以确保停火顺利进行。不过,缅甸专家承认,尽管敏昂莱控制着全国不到一半的领土,但他并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对安华来说,向敏昂莱施压无疑是一个挑战。
在停火问题仍悬而未决之际,联合国的最新消息透露,地震最严重地区有630万人需要援助,而其2.75亿美元(下同,约11.77亿令吉)的募款目标仅筹集到3300万美元。地震也加剧了缅甸的人道危机,根据联合国估计,在地震发生前缅甸已有三分之一人口(约1860万人)需要援助,灾后的情况显然更恶劣。因此,各方应该努力促成缅甸落实停火,缓解人道危机。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