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港商道面对地缘政治挑战

作者:笔锋

长和卖巴拿马港口掀起地缘政治风暴,在于重要的港口码头近年在各国法律列为“关键基础设施”。德国联邦资讯安全局就有权介入汉堡港出售货柜码头予中远,就是著名例子,汉堡港被视为“国家经济、社会福祉、公共安全,甚至政府的关键机能提供必要性的支持”。新的国际安全趋势,是港商面对的新挑战。

长和卖港口风波一直持续,引人关注在新时代下香港商人的政治角色为何。在3月底宣布暂缓交易后,4月中旬又传出长和出售港口案有所调整,分拆为2个交易,将巴拿马运河交易单独列出;把剩余41个港口的交易继续推进。

然而,这个方案依然备受北京责难,市场监管总局先表态“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审查……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大公报》评论辣度再加码,指长和“充耳不闻,执迷不悟”,并且放话可使用国安法处理交易案。长和出售港口风波代表着在新时代,港商需要调整自身定位,在全球商业布局时亦应考虑“国家安全”因素。

香港过去长期被英国殖民管治,虽然包括港商在内的本地居民多数爱国爱港,但爱国却是抽象概念停留于文化中国的层面,对政权中国缺乏理解,处于“有族无国”的状况,直到回归后,香港人才开始认识到作为国民的权利与义务。

在过去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修好,港商联通中外,游刃有余,周旋中美之间,成为双方的座上宾,并从中取利。

时势常变,中美如今也由修好变成对抗,居间取利的戏码难再上演,抽象的文化认同终要变成具体的国家认同以及政治效忠。

后国安法时代

“后国安法时代”,港商的政治认同也成为中央关切议题,国家主席习近平更亲自回信予香港商人,去年8月2日特别致信予包陪庆、曹其镛等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回顾过去,谈及他们祖辈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积极创新创业、捐资助学,为家乡建设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展望未来则期望他们“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主动倡议国家改革开放大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这就为港商的未来指明方向,期望他们在营商致富的同时,要积极为民族复兴作出贡献,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向明确的政治纲领。

这也是《大公报》多篇被港澳办、中联办转发的文章主旨所在,5月1日开始,《大公报》评论辣度再加强,指责长和“国家两大部门集中表态,并作出‘两个不得’的明确指令,是前所未有的严重警示,话已讲得够清楚了”,并分析国际形势:“当前美国发动的关税战,是意图扼杀中国发展的全方位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美两国正处于你死我活的‘战争状态’,美国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在此关键时刻,长和将战略资源拱手相让予美国财团,无异于资敌和背叛。”

还扬言国安法可以适用于相关交易之中:“如果长和坚持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那么等待它的将是极其严重的后果。事实上,可用的法律不只是‘反垄断法’,必要时涉及国家安全的法律都是可以使用的。”

5月2日,《大公报》又再度批评长和分拆交易是意图规避审查,再次强调“商业无国界,但商人有祖国”,认为长和“必须承担起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这方面指的当然是作为中国香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了,要为国家利益着想,不能让“美资财团控制了整个‘太平洋-大西洋航运’的定价权”。

港口管理关系国家安全

近年来,“安全泛化”是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包括经济议题在内的“新型安全挑战”在全球都广纳成政策方针。港口管理被视为国家安全议题,并非单纯的“在商言商”。

2022年,德国最大港口汉堡港原拟要出售35%的“福地”(Tollerort)货柜码头予中远集团,但在德国国内却被视为国家安全隐患,德国内政部、国防部、交通部、外交部、财政部也一致反对中资入股汉堡港,来自绿党的经济部长哈贝克甚至要求完全中止中方收购,认为收购有“公共秩序与安全的潜在风险”,最终作出折衷方案,中远被允许收购该码头24.99%的股份,并禁止中远日后进一步收购,而在日后涉及港口出售的过程,也会加入新的投资审查程序。

同样是长和旗下的波兰第一大港口格丁尼亚(Gdynia)货柜码头,美国去年8月曾使用邻近港口转运军备给乌克兰,部分船只进入该货柜码头,但长和拒绝让船只卸货,即使当局介入都不成功。因此,波兰议会正计划要求政府将格丁尼亚货运码头列为“关键基础设施”,码头营运者须向政府报告其安全行动。

长和卖巴拿马港口掀起地缘政治风暴,重要的港口码头近年在各国法律列为“关键基础设施”,德国“联邦资讯安全局”就有权介入,如前所述的“汉堡港”就在此列,它们的存在被视为“国家经济、社会福祉、公共安全,甚至政府的关键机能提供必要性的支持”。

新的国际安全趋势,是港商面对的新挑战。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国际财经

新航7.45个月·国泰仅10星期 花红悬殊“星港竞争”掀热议

(香港17日讯)新加坡航空公布最新业绩,全年纯利创历史新高,并宣布向员工发放7.45个月的花红。

消息一出,即勾起港人“星港竞争”的集体记忆,相比之下国泰今年只派发10星期花红,引发网民感叹“人家用月计,我们用星期计”。

根据雅虎财经报道,新航公布截至三月底的财政年度业绩,总收入按年升2.8%至195.4亿新元(约625亿令吉),净利升3.9%至27.78亿新元(约88.9亿令吉),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新航表示,为表彰员工奉献和辛勤工作,员工将获得7.45个月的花红,与对上一年相若。

消息一出旋即引起港人“星港竞争“”的联想,因为国泰航空今年三月公布“酌情花红及利润分享”仅为10个星期。

根据资料,国泰去年赚98.88亿港元(约58亿令吉),为疫情后第二次录得盈利,其股价在过去一年更大升近20%,比新航1.3%高出甚多。

但相对其他航空公司以高额奖金留住人材、激励团队士气,国泰在员工回报方面明显落后。

错过疫后复苏窗口

例如华航今年在业绩破百亿新台币后,宣布发放6.6个月年终奖金及14.5万元奖金,并平均加薪3%;台湾虎航则平均派10.8个月花红,最高达14个月,并加薪4%、提高膳食与交通津贴,成为疫情后亚洲最慷慨的航空公司之一。

香港航空业曾享誉全球,国泰更是多次夺得“全球最佳航空公司”殊荣,不过香港疫后复苏节奏明显慢于邻近地区。

例如,台湾与新加坡于2022年陆续开关及重启航班,香港则在2023年方全面开关,令以香港为基地的国泰错失黄金复苏窗口,从领先者渐渐变为追赶者。

不过国泰近年积极改革,例如破天荒招聘中国内地的空姐空少、发展廉航市场等等,国泰能否能透过这些改革逐步回稳,有待时间验证。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