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华阴影挥之不去 印尼华人里外不是人

华人自组自卫队:羔羊的反抗。(亚洲周刊图片)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报道:丘启枫
排华问题有悠久复杂的历史政治渊源,华人虽欲同化仍受迫害,华校与中文书刊被禁绝,印尼当局的歧视政策难辞其咎。
(编按:《亚洲周刊》于1998年派时任资深编辑丘启枫赴印尼采访,以下是当年的现场直击报道。)
几百年来,中国人逃避战乱、饥荒、苛政与追害而落脚荷属东印度群岛,也就是今天的印尼。这些被明清政府视作“天朝弃民”的移民,并未在异国他乡找到桃花源。荷兰殖民者是排华的始作俑者,早在1740年,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的荷兰人便大肆屠杀中国人,再将他们集中一地,出门得有通行证,到本世纪初才解禁,可是荷兰人实行“种族隔离”改策,将白人、有色人种(华人与阿拉伯人等)和原住民分为3大类。
一位来自北苏门答腊首府棉兰、年逾古稀的华人文化工作者认为,荷兰人抬高华人地位,使华人不能与原住民打成一片,却是为了本身利益,一如当地原住民所说的,原住民锄地,华人挑农作物,荷兰人集中收购,造成华人与原住民贫富差距加大。
国籍引发后遗症
国籍问题也带来不少后遗症,荷兰交出政权时,与印尼临时政府协议,华人可以自动成为公民保留中国籍须向法院申请,但是1950年中国国共内战刚结束,两岸政府都意识到 “无侨校即无侨务”,积极争取华侨子弟,华侨人籍印尼者少之又少,加上入籍后不能念中文,华侨更不愿放弃中国国籍。1955年,中国已故总理周恩来到万隆出席亚非会议时,同华侨提出“三好”宣示:
选择印尼国籍,很好;保留中国国籍,也好;回到中国,同样好。
老先生说,当时多数华侨举棋不定,周恩来其实不便鼓励华侨入印尼籍,因为多数华侨寄望一个强大的中国,周不能伤千千万万华侨的心,如今大家有后见之明,可是为时已晚。
他说,这是历史遗下的问题,不能一味怪罪华人(不忠心于印尼)。他又举例,大马首相马哈迪说过,华人有5000年文化,所以不能同化他们,只能团结他们,印尼当局却要用同化华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反而产生更多问题。
印尼官方的“同化”手段包括:不准讲华语、不准过农历新年,有的小地方甚至不准买红包,“舞龙舞狮更不必说了”。
夹缝中生存发展
老先生表示,数代以来,他们奉公守法,在夹缝中生存发展,却始终受歧视,心中又怎能平呢?苦水太多,“主要是受到不公平对待”。他透露,当印尼官员向中国官员投诉,说当地华人取得印尼国籍,是为了保护自身财富而非效忠国家时,中国官员曾反问印尼官员,有没有自我检讨?
“如果是自愿性的同化,那是可以的;如果是强迫性的,我认为不应该。” 他解释,所谓强迫性不外两途,一是宗教都皈依回教;一是婚姻,华人只能和原住民婚配。因为宗教与婚姻是“人权中的人权”。他强烈质疑,为什么多元民族的印尼,华人却不能成为其中一个少数民族呢?为什么其他少数民族可以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维持其部落式风俗习惯,雅加达当权者中的“少数狭隘民族主义者”却要对华人步步进逼?
他举例说,荷兰本土、南太平洋的喀里多尼亚和南美洲的苏里南,都有一些荷兰人带去的爪哇人,几代后仍维持爪哇人的风俗习惯。苏里南一个爪哇族的外交部长到雅加达讲爪哇语,印尼朝野喜不自胜,认为其族群几代移民外国仍保留自己的语言文化,大事表扬。“我们保留华语为什么不可以呢?” 世代居住雅加达的年轻华商不平地问。荷兰白人演爪哇戏,爪哇人引以为荣,华人为什么不可以演华族戏剧?为什么邻国都可以,独有印尼不可以?为什么要视华文如洪水猛兽呢?
“九卅事变”深植人心
出身印尼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讲师的曼梭·阿尔法里西告诉亚洲周刊,这是苏哈多政权一手造成的,因为1965年“九卅政变”后,政府再三强调,非法的印尼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有紧密的联系,以致中小学教育也把华语和共产党划上等号,当局以“反共”为名镇压异议人士,也使许多原住民产生仇华情绪,以致“讲华语就是中共、印尼共党同路人”的意识深植人心。“九卅事变”后的局面改变了印尼华侨的命运,政府封杀中文学校,禁止中文书刊入口,加上印尼与中国外交关系全面冻结,未入籍的华侨面对更大的困境。
华人成代罪羔羊
曼梭的老师、国立印尼大学教授黄福涵告诉亚洲周刊,印尼在“九卅政变”后加强宣导回教意识,回教又加强反共,却把印尼共党、中共与华人纠缠在一起,使大部分无辜华人成为受害者。
他说,1945年的印尼人反欧洲人,九卅之后反华人,都是政治与历史造成的,屈指可数的华人富豪巴结总统家族,日进斗金,一些华商与官方勾结,低价收购原住民土地,后者失去家园流落四方,便迁怒于广大的中下阶层华人,华人成了代罪羔羊,这些年来,一些华人已彻底被同化,“干脆掩盖自己的华人身分”。
不过,即使彻底同化几代的华人,也难逃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的厄运。棉兰的老人和印尼大学的黄福涵认为,只有印尼当局放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才能初步解决华人频遭迫害的问题。
“三好”面面俱到
周恩来的“三好”似乎是面面俱到,但40多年后的今天,大家才领悟到,这当中是有优先顺序的,“很好”当然甚于“也好”和“同样好”,因为周恩来指出,选择印尼籍的中国公民,就像女儿出嫁,一年也可回娘家一次。当时听众热烈鼓掌。但当1955年的协议要在六零年落实时,多数华侨在“大中华意识”作祟下,真正下决心选择印尼籍的却少之又少,因为一入印尼籍,侨校学生来源便成问题,不管选不选印尼籍,华人都希望子女念中文,这也是华人不能与原住民打成一片的原因之一。
缅甸空袭持续 灾区救援受阻

缅甸军政府的袭击引发人们对缅甸缺乏独立停火监督机制的担忧。取自缅媒《伊洛瓦底》
报道:笔锋
缅甸地震后内战持续,军政府甚至空袭灾区。若无独立机构监督,停火协议只是一纸空文。
缅甸中部3月28日发生里氏7.7级地震,来自全球各地的救援队与物资正对灾区施予援手,但缅甸的内战仍持续,军政府仍空袭包括灾区在内的地方,显示停火协议并未完全落实,对救援行动造成极大的阻碍,也使当地人道问题进一步恶化。
缅甸军政府在地震后宣布停火,期限已在4月30日届满,军政府领导人敏昂莱仍未表示会否延长停火协议。但外交官和分析家认为,延期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军政府并未遵守协议。
根据驻扎在缅甸的一个人道组织估计,在地震发生后的25天内,全国各地共发生了278次空袭,次数与地震前并没太大分别,而许多空袭是发生在灾区,绝大部分空袭是由军政府发动,导致平民死伤惨重。而联合国人权办公室的数据更显示,地震后发生军事袭击的次数甚至高于地震前,反映所谓停火只是一纸空文。
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正在积极促成缅甸交战各方延续扩大停火,但持续的空袭使各方不看好其结果。
缅甸民主派的民族团结政府外长辛玛昂表示,违反停火协议暴露了军政府国家管理委员会“只在纸面上作出保证”的本质,他们的空袭仍然日复一日地持续着。
4月20日安华在曼谷与敏昂莱会面后,大马军方在缅甸实皆地区部署了一所野战医院,以救治地震伤者,已有500多名病患接受治疗,预计该医院将运作1个月,但由于袭击事件仍在发生,布城正在评估该医院的安全风险。
缅甸军政府的袭击引发人们对缅甸缺乏独立停火监督机制的担忧,泰国前外长卡西表示,单方面停火是不可能的,需要一个独立机构来监督,以各方联合声明为基础,落实全面停火,并建立国际监督机制以确保停火顺利进行。不过,缅甸专家承认,尽管敏昂莱控制着全国不到一半的领土,但他并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对安华来说,向敏昂莱施压无疑是一个挑战。
在停火问题仍悬而未决之际,联合国的最新消息透露,地震最严重地区有630万人需要援助,而其2.75亿美元(下同,约11.77亿令吉)的募款目标仅筹集到3300万美元。地震也加剧了缅甸的人道危机,根据联合国估计,在地震发生前缅甸已有三分之一人口(约1860万人)需要援助,灾后的情况显然更恶劣。因此,各方应该努力促成缅甸落实停火,缓解人道危机。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