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最后演说揭示 大亚洲主义抵抗列强

报道:本田善彦
孙中山去世前在日本神户发表了大亚洲主义的演讲,引起轰动,犀利指出西方霸道和东方王道的政权逻辑,引发中日民众亚洲共情,但也被某些帝国主义者歪曲利用,值得审视思考。
2006年秋天,返回日本神户拜访华裔作家陈舜臣,我俩均为土生土长的神户人,自然而然聊到与家乡有关的议题。
陈氏曾写过以现代中国革命人士孙中山为主题的小说作品《青山一发》(2003年,《读卖新闻》连载,另称《孙文》),他分享创作心得之际,聊到孙中山和神户的关系。陈氏称,很多日本人的心目中,孙中山和神户有着密不可分的缘份,似有“孙中山常在神户”的印象,其实孙中山频繁出入神户,但实际停留神户的时间并不像外界所想像那么久。
孙中山与神户奇缘
8年后,我参与协助“台北国史馆”制作的纪录片《永不放弃—孙中山北上与逝世》之际,有机会返国访问神户孙文纪念馆(日本唯一的孙中山纪念馆),此时,馆长爱新翼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事业30年,其中前后加起来9年,等于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日本度过,但其中逗留神户的时间,全部加起来才几十天而已。此番话印证陈舜臣之说法的同时,也引起另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何产生“孙中山常在神户”的印象?
一,当年尚无定期航空客运,不少赴日旅客由神户港登陆。华侨聚居的神户,孙中山生前造访过共18次,1895年11月,广州起义失败后,孙氏避难到日本由神户登陆,之后也好几次经过神户港。他最后访日是1924年11月的事,因北方政局发生变化,决定赴北京与现代中国革命人士段祺瑞、冯玉祥等共商国事。11月10日发表《北上宣言》,揭橥召开国民会议,解决中国问题的目的,11月22日由上海启程经日本北上赴天津。孙氏11月24日带着其妻宋庆龄在神户港上岸,抵达之后接受当地记者的采访,这些可让读者容易产生“孙中山常在神户”的印象(孙氏在神户停留一星期,至11月30日前往天津,不久后病逝于北京)。
二,可能更最重要的,就是孙中山最后访日之际,在神户发表的所谓“大亚洲主义”的演讲引起广泛共鸣,确立孙氏在日本的地位。
1924年的访日期间,孙氏数度发表公开演说,其中最有名的一次,就是11月28日应神户商业会议所之邀,于兵库县立神户高等女学校讲堂发表的以大亚细亚问题为题的演讲。当天的演讲由黄昌谷负责记录,戴天仇(戴季陶)负责口译。
演说内容为应“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据反帝国主义与“济弱扶倾”的思想展开论述的。
孙氏说:亚洲文化为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但到了20世纪,亚洲就开始由强盛逐渐衰微,诸多亚洲国家逐渐遭到西方强权侵略。但此时,日本能摆脱不平等条约,之后打赢日俄战争跻身列强之一。此举鼓舞了亚洲各地兴起独立运动,也驳斥白种人优越主义。
日本应助亚洲反列强
孙中山指出,西方是仰仗“船坚炮利”之霸道文化,而亚洲是“以德怀人”之王道文化。日本身为率先摆脱被殖民的国家,应当负起责任协助亚洲各国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谋求和平和解放之路。
孙中山最后端出经典的一句话,做西方霸道的鹰犬,或是做东方王道的干城,就在你们日本国民去详审慎择。孙中山还呼吁日本,称:中日是同种同文的,是兄弟之邦,以历史和地位讲起来,中国是兄,日本为弟,日本应当协助中国摆脱不平等条约。
研究中国现代史的神户大学名誉教授安井三吉指出,据说当天有2000到3000个听众,以神户市民为主的日本百姓,他们听了孙氏演讲非常感动,现场掌声如雷,场面异常热烈。孙氏所主张的就是日本和中国同属于亚洲之国家,可谓唇齿相依的关系,透过两国之间的密切合作,一起对抗欧美强权。
对当年的日本百姓来讲,对孙氏的这些主张是能够认同的,也会深有同感。
但当年日本政府的思维和态度并不如此。发生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处于剧烈的动荡状态,北京的袁世凯已拿到强大独裁权的大总统位子,同时代表南方势力的孙中山在东京组建了“中华革命党”,在双方严峻对立的态势之下,以“北袁”和“南孙”的对立为主轴展开。
外务省分裂中国计谋
前大阪大学教授子安宣邦在著作《近代日本的中国观》中指出,这一时期日本的对华政策是将中国分裂作为良机,考虑如何维持和发展自身的权益。
辛亥革命爆发时,时任驻清国公使伊集院彦吉立刻向外务省发电建议称,恰好利用此形势,起码能建立起中清和南清这两个独立国家,而北清由现朝廷继续统治。
对华政策乃分裂中国
子安点出,此乃分裂中国之策,而20世纪日本的对华政策基本上一直如此。因此,以“北袁”与“南孙”的对立图示来分化掌控中国,是与以中国分裂策略为前提的对立是同调的。
日本所谓的亚细亚主义者对将孙中山视作代表革命派之支援,实则是对日本政府分裂中国之大陆政策的补充。
二战的毁灭性失败,就等于冒称“大东亚共荣圈”之日本帝国主义的挫折,近20、30年来的日本之衰退和没落,意味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破绽。
不知日本有没走“王道”的意愿和能耐,但似乎缺乏维持实践“霸道”的本钱。
换来高喊“中华复兴”的今天,全球民众却在反思,如何落实“要走西方霸道之路,还是做东方王道的干城”?
■下篇预告
孙中山东南亚广结奇缘
辛亥革命靠南洋捐助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孙中山与他的平妻陈粹芬一家人在太平的故居“长春圃”维修后正式开放参观

王琛发(右)讲解有关孙中山在太平故居的历史,左是程文钟。
(太平5日讯)被喻为革命伟人孙中山与他的平妻陈粹芬一家人在太平的故居“长春圃”,在耗时2年的进行翻新及维修后,今日正式开放,并免费供游客参观,欢迎有兴趣的游客到来参观。
这座位于我国最古老的咖啡粉厂安东咖啡粉厂旁的“长春圃”,在进行维修时,除仍保留原有约70%古色古香的建筑特色及古物之外,也添加由马来西亚道理书院院长王琛发教授所编撰,有关孙中山与平妻陈粹芬一家人在太平故居的历史,并成为历史文化馆。
据知,“长春圃”原本是北马富商陈畊全的产业,在中国革命初期,陈畊全的夫人卫月朗、女儿陈壁君,受到汪精卫的影响,为革命而奔走槟城与北马各地,且“长春圃”便是彼等主要的中途下榻之处。

游客参观“长春圃”内的各种文物。
此外,孙中山一家及黄兴等中国革命先驱,当年都曾暂居我国,卫月朗曾一再资助和提供落脚之处,故“长春圃”应是其中一处当年孙中山落脚的隐私的场地。
于1914年孙中山陈粹芬返回我国,一度回到太平经营事业,除曾在“长春圃”长居17年,也在司南马开辟30余畝橡胶园,1931年,陈粹芬应孙中山的长子孙科之邀,回到港粤定居。
1933年,安东咖啡厂创办人已故程依妹,也是目前安东咖啡粉厂东主拿督程文钟的祖父,从“长春圃”原主人陈继祖,也是汪精卫岳父的家人手上先租后买,购下“长春圃”及创办安东咖啡厂。

具有英式风格的“长春圃”前,摆放了孙中山的肖像。
现已进入第三代的安东咖啡厂经营者拿督程文钟在今日“长春圃”开幕仪式上说,由于孙中山曾在“长春圃”落脚,因此对国内外旅客尤其是学术界人士具有极大吸引力。
他表示,“长春圃”是在2003年便开放给游客参观,但因建筑物已陈旧,故在2年前进行翻新,不过依然保留主要的特色。
他也说,目前,长春圃内展出的文物,包括旧建筑的砖块、水晶及化石等,及孙中山与陈粹芬及家人图文并茂的史记,犹如一道历史走廊。
他也指,“长春圃”相信是孙中山在太平唯一的故居,而孙中山的后裔,于年前也从中国寄来一尊孙中山的肖像,目前摆放在“长春圃”前。

王琛发(右)移交所撰写的“长春圃”历史故事牌给予程文钟。
他也说,此外,该咖啡厂也正筹办咖啡展览馆,预计在今年6月完成。
另外,受邀拿督程文钟邀为“长春圃”编撰史记并签名开幕的王琛发教授则说,太平拥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而“长春圃”就是其中一个。
也是韩江传媒大学中华研究院特聘教授及中国闽南师大讲席教授的他也强调,“长春圃”其实也拥有许多的历史,而这些历史可进行细化,让人一窥孙中山及家人在太平的进一步史记。
他指出,在研究后,“长春圃”当年确是孙中山及革命军的神秘落脚之处,但这段历史却没有真正记载,主要原因是涉及孙中山与家人的家庭内部事件。

曾在“长春圃”长居的陈粹芬。
他表示,有许多迹象显示孙中山与家人曾在“长春圃”居住,因当时他们需要有一处往来槟城与怡保的落脚之地,而“长春圃”位于两地之间,且别墅也位于偏僻处。
他也说,此外,孙中山及汪精卫的后裔,在过去也曾回来长春圃寻找儿时的记忆,这也足证孙中山曾经来过。

“长春圃”入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