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华淡小在高庭赢漂亮一仗 宪法成母语教育护身符
报道:卢德仪
马来西亚高庭裁定,华小和淡小分别使用华语和淡米尔语教学符合宪法,入读多源流学校是国民的权利;诉讼源自种族主义、右翼思想和政治操作。
马来西亚吉隆坡高庭2021年12月29日驳回3个社会组织诉称华文小学和淡米尔文小学违反联邦宪法的申请,认为多源流学校使用母语教学符合大马联邦宪法。
高庭法官莫哈末纳兹兰在宣读简单判词时指出,华小和淡小使用华语和淡米尔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是受到联邦宪法第152(1)(a)条款和152(2)(b)条款保障,因此符合联邦宪法。
第152条阐明大马国家语言既是马来语,但不得禁止或阻止任何人(于任何官方用途之外)使用、教导或学习其他语言;且无任何规定可妨碍联邦政府或州政府“维护其他族群语言的使用和学习”的权利。
读多源流校属个人选择
因此,高庭认为,没有任何的依据主张多源流学校的设立和存在不符合宪法或违反联邦宪法条款。法官并指出,国民进入多源流学校就读是选择上的问题,难以看出多源流学校的建立和存在会以何种方式侵犯任何人在宪法下的权利。
此案的起诉人莫哈末阿里夫阿纳斯(代表半岛马来学生联盟,GPMS)、莫哈末再益(代表大马回教教育发展理事会,MAPPIM)和再纳阿比丁(代表马来作家联盟,GAPENA),他们寻求法庭裁决1996年教育法令第2、第17和第28条文,允许多源流学校使用华语和淡米尔语为主要媒介语,违反联邦宪法第152(1)条款。此案有13名答辩人。
以种族政治立场起诉
在他们之前,同样有个人、政党及非政府组织入禀法庭要求宣判以母语(华文及淡米尔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小学违宪。与本案雷同,这些起诉人都是基于种族及政治立场提出申诉。他们无视大马的多元性、母语教育的历史渊源,以及目前有众多马来裔将孩子送往华小就读的事实。
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某些政治人物及右翼马来组织甚至提出各种似是而非的证据,例如辩称即使宪法允许国民学习马来语以外的语言,唯并不代表准许政府设立并且拨款资助以非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学校。
无论这些民族主义者提出何种证据,其实皆站不住脚。马来西亚联邦宪法第8和第12条款基本保障了大马人的平等权益,在公立教育机构的设立和拨款方面不会因种族、宗教、出生地、血统等理由被歧视。
新生代掌握马来语
他们质疑华淡小生的马来语不流利,导致他们在生活中因沟通困难而落伍,恐怕有一天会难以寻觅工作。
新生代大马人普遍上都能够掌握马来语,日常沟通基本不成问题。这是一种偏见,他们之所以会提出类似论述,乃因许多老一辈的华人和印度人不能完好掌握马来语,类似的情况已经成为过去,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的华人和印裔都认同马来语作为国语的政策,同时坚持身为国民有责任掌握好马来语。
根据记录,马来西亚约有1300所华文小学;淡米尔文小学500多所。近年来,多源流学校学生来源日益多元化。
根据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的统计,2020年,全国华文小学有五分之一学生为非华裔,占比较2010年提高近一倍。

统计显示,2020年全国华小有五分之一学生为非华裔。
通晓华淡语增优势
华淡小的历史甚至比独立后的马来西亚更为久远,早在英国殖民地时期,分别从中国和印度南来讨生活的华人和印度人为了让本身子女有受教育的机会,就设立了学校,有者已经超过百年历史,在马来西亚教育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栽培了许多人才。但是,马来民族主义者不断操弄课题,无视母语教育的存在是马来西亚巨大的优势。
吉隆坡高庭此次裁决无疑让华教工作者松了口气,裁决等同于狠狠打脸那些肆意破坏各族群和谐及国家团结的极端分子。
然而,大马母语教育还无法高枕无忧,狭隘的种族思维已根深蒂固,这些民族主义人士不会因为诉讼被驳回而轻易改变想法。上述3个组织已经表明将提出上诉。其他个人和政党组织还是会不断见缝插针,类似提诉相信会陆续发生。
华教课题不再受重视
面对这些右翼组织的挑衅,华教工作者还另有隐忧,即华文教育课题在华教圈子以外似乎不再受到重视。
答辩人之一董教总及八大华团发起“维护宪法精神,捍卫母语教育”签署运动,以回应马来右派组织提出的华小及淡米尔小学教育违宪诉讼,反应并不比以往的华教运动来得热烈,就是一个例子。有华教工作者认为,华人更热衷于关心切身问题如生计和冠病疫情。
华教工作者担心华人已经对于华文教育的存在视为理所当然,新生代与华文教育的抗争历史和华教先贤贡献的距离已经拉大,新一代享受华文教育的成果,但是无法切身感受当时的高亢情绪;过往华教抗争的悲情已经无法让新生代有所共鸣。近年来,华教组织领导的权斗激烈,相互贴标签,领导人的政治立场分歧,一再导致这些组织的公信力受损,结果是造成华社在华教课题上无法展现团结,甚至处于失语状态,更不用说动员华社集体捍卫华教。
报读华淡文中学生减
在大马华人眼中,华教是指国民型华文小学和华文独立中学,华社的大多数教育资源亦投向这两种学校。再说大多数华人在华小完成6年华小教育之后,主要是升上国民中学继续学业,由于身处不同的学习环境,他们与华教的连接是渐行渐远。在国民中学的华裔生,甚至是印裔生,很多宁愿选择未来更加有就职保障的科目,放弃继续修读华文和淡米尔文科目的学生越来越多。
持有高中政府考试文凭华文(或淡米尔文)资格的学生越来越少,令华教工作者担忧,未来的华文师资恐怕会出现断层。大马的华文教育系统在两岸三地以外是最为完整,但是华教工作者却得每年不断呼吁在国民中学就读的华人子弟报考华文,不禁令人感到唏嘘。
华淡母语教育在马来西亚不断受到马来民族主义者的骚扰,对外需要动员华人(印裔)社会强大的力量对抗之。在政治上,马来政治力量被削弱,让极右分子有机可趁,以各种族群、宗教和语文课题操弄马来社会的情绪,华人(印裔)社会必须谨慎应对,以免落人口实。这一次的法庭裁决虽然肯定了母语教育的宪赋地位,为华人(印裔)社会注入强心针,但是前方的障碍仍未完全消除。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缅甸空袭持续 灾区救援受阻

缅甸军政府的袭击引发人们对缅甸缺乏独立停火监督机制的担忧。取自缅媒《伊洛瓦底》
报道:笔锋
缅甸地震后内战持续,军政府甚至空袭灾区。若无独立机构监督,停火协议只是一纸空文。
缅甸中部3月28日发生里氏7.7级地震,来自全球各地的救援队与物资正对灾区施予援手,但缅甸的内战仍持续,军政府仍空袭包括灾区在内的地方,显示停火协议并未完全落实,对救援行动造成极大的阻碍,也使当地人道问题进一步恶化。
缅甸军政府在地震后宣布停火,期限已在4月30日届满,军政府领导人敏昂莱仍未表示会否延长停火协议。但外交官和分析家认为,延期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军政府并未遵守协议。
根据驻扎在缅甸的一个人道组织估计,在地震发生后的25天内,全国各地共发生了278次空袭,次数与地震前并没太大分别,而许多空袭是发生在灾区,绝大部分空袭是由军政府发动,导致平民死伤惨重。而联合国人权办公室的数据更显示,地震后发生军事袭击的次数甚至高于地震前,反映所谓停火只是一纸空文。
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正在积极促成缅甸交战各方延续扩大停火,但持续的空袭使各方不看好其结果。
缅甸民主派的民族团结政府外长辛玛昂表示,违反停火协议暴露了军政府国家管理委员会“只在纸面上作出保证”的本质,他们的空袭仍然日复一日地持续着。
4月20日安华在曼谷与敏昂莱会面后,大马军方在缅甸实皆地区部署了一所野战医院,以救治地震伤者,已有500多名病患接受治疗,预计该医院将运作1个月,但由于袭击事件仍在发生,布城正在评估该医院的安全风险。
缅甸军政府的袭击引发人们对缅甸缺乏独立停火监督机制的担忧,泰国前外长卡西表示,单方面停火是不可能的,需要一个独立机构来监督,以各方联合声明为基础,落实全面停火,并建立国际监督机制以确保停火顺利进行。不过,缅甸专家承认,尽管敏昂莱控制着全国不到一半的领土,但他并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对安华来说,向敏昂莱施压无疑是一个挑战。
在停火问题仍悬而未决之际,联合国的最新消息透露,地震最严重地区有630万人需要援助,而其2.75亿美元(下同,约11.77亿令吉)的募款目标仅筹集到3300万美元。地震也加剧了缅甸的人道危机,根据联合国估计,在地震发生前缅甸已有三分之一人口(约1860万人)需要援助,灾后的情况显然更恶劣。因此,各方应该努力促成缅甸落实停火,缓解人道危机。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