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傅斯年、殷海光与李敖台大情缘

封面笔记:邱立本·《亚洲周刊》总编辑

管中闵被绿营“卡管”,折射民进党的权力腐败。但“管爷”并不寂寞,他不但有广大民众支持,背后更有傅斯年、殷海光、李敖等不灭的灵魂支撑,要打破台湾“去中国化”的魔咒。

台湾大学是自由主义的大本营,但也是中华民族主义的思想重镇。从傅斯年到殷海光到李敖,都展现强烈的自由主义精神,敢于在权力面前说真话,但又力抗各种分离主义,反对台独,成为一股重要的思潮,贯穿了台湾光复后的台大历史,即便在台独势力成为执政党之后的今天,还是拒绝让这股思潮断层。

管中闵的新书《大学的脊梁》成为台湾的畅销书,正是这种思潮的延续与反弹,不甘心台大校园被民进党的权力扭曲,成为台独思想的传声筒,违背了傅斯年以降的传统,因为殷海光、李敖等反对国民党白色恐怖的自由派力量也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派。他们不会认同台湾独立,不会否认自己是中国人的国族认同。

傅斯年在台湾光复之后,接任台大校长,延续他在北京大学的传统,强调多元化,兼容并蓄,但对于当时国民党的特务系统都不假以辞色,不许他们进入校园逮捕学生,强调校园的独立。他在55岁的壮年之际猝死,长留去思,台大人都不会忘记傅园的钟声,响起了他对自由思想的贡献。

殷海光也是英年早逝,他在1969年因胃癌去世,享年49岁,但他在台湾乃至全球华人社会,都留下重要的思想烙印,他的小册子《怎样判别是非》曾经是影响很多年轻心灵的读物,对抗国共斗争期间意识形态高涨的虚矫与虚伪。他参与雷震、胡适等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都是台湾追求民主自由人权的先锋,但也有挥之不去的中华情怀,与今天绿营“赢得了民主,但失去了中国”的现实,对比强烈。

李敖是殷海光的学生,他活到83岁,但他总为自己未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国统一而遗憾不已,他晚年在两岸之间扮演了桥梁的角色。2005年,李敖在北大的演讲铿锵有力,连接了北大与台大飘远了的文化脐带。

自由与中华民族主义可并存

他是很多绿营高层的老友,也看到了他们心口不一的一面:表面说要反中,但其实都在与中国大陆经商,背后有不少千丝万缕的关系。李敖文笔犀利,一度成为不少中国大陆文艺青年学习的对象。

管中闵当年被绿营“卡管”的历史事件,折射出民进党的权力腐败。但“管爷”并不寂寞,他不但有广大的民众的支持,背后更有傅斯年、殷海光、李敖等不灭的灵魂的支撑,要打破台湾“去中国化”的魔咒。自由主义与中华民族主义其实并不排斥,而是代表一股不老的论述,不断在台海两岸的天空飘荡。 

 

 
 

 

反应

 

副刊

胡适与殷海光

锺夏田

胡适与殷海光,因《自由中国》走在一起,也因《自由中国》而交恶。

在台期间,见过两颗巨星,其一是殒落的巨星,那是胡适,其二是上升的巨星,那是李敖。



胡适在1962年年初,在欢迎中央研究院第5届新院士的酒会致词时,突然倒下,遽而长逝。李敖则穿着一袭长袍,潇洒的、施施然的,在台大校园漫步,东看美女,西也看美女,然后写他的名篇〈播种者胡适〉。

台北的冬天多雨,瞻仰胡适遗容的市民,排成长长的人龙,一直延伸到灵堂很远的外头。我与同伴撑着雨伞,瑟缩在冷冷的小雨底下,等待着进入。尽管那时已有台独分子在暗中活动,但台湾的中国属性还很强,大家都把胡适当作心目中的伟人。当然,例外的也有,殷海光也许就是其中之一。

上过殷海光的课的学生,都知道他喜欢在上课时,偶而酸胡适几句。当年台大校园内的自由风气还不错,各学生社团,时不时会邀请学者或名人来作专题演讲。

记得有一次胡秋原受哲学系之邀,演讲中国文化课题。因为当时胡秋原、徐复观等与李敖的中西文化论战正在热烈开打,因此很多学生出席聆听。可以想像,拥李派必然踊跃发难,把胡秋原骂到狗血淋头。

有一天,海报贴出来,说李敖在某月某日有演讲会,然而临讲前夕,突然喊“卡”。不久又有海报贴出,文学院沈刚伯院长,要谈“蟑螂哲学”。



风气尽管自由,某些人还是“受禁名单”里的黑户口。像殷海光,能保住台大教职已很不容易,要作公开活动当然是强人所难。研究过胡殷关系的人,大概都知道殷为“五四”第二代,原是胡的粉丝,他们还和雷震、夏道平、毛子水等知识分子一道,创办《自由中国》杂志,鼓吹自由主义、倡导民主政治。胡适不但在中国大陆有很多敌人,在台湾的敌人也不少,而殷常会为胡辩护。

胡适有讲话特权

在胡返台当中研院院长后,有一教授叫徐子明者,写了一本《胡适与国运》的书,骂胡适“崇洋媚外”,瞧不起传统文化;殷撰文反击,说徐书“缺乏思想性”、“没常识”。殷还曾称誉胡与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4人,为中国现代思想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胡适等人为什么要提倡自由主义?在那个年代,在言论方面,胡适似有“特权”,他是少数的可以“随意”讲话的人,当然,胡懂分寸,不会逾越底线。但是胡适认为,不能够只有胡适有言论自由,要所有的中国人都有言论自由。可以这么说,胡适与殷海光,因《自由中国》走在一起,也因《自由中国》而交恶。

殷海光在监视下生活

胡殷交恶,并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思想上的尖锐冲突,两人经常公开争辩。比如说“反攻大陆”,胡认为是招牌,不好去碰,而殷则不以为然。

谈到自由与容忍,胡认为《自由中国》的言论空间已不错,殷则指胡为意志软弱的知识分子、容易妥协的自由主义者。对雷震的下狱,殷最不能释怀的,是他认为胡并没有尽力去营救,也不曾一次亲自到牢房探视过雷震,因而对胡感到“心灰意冷”。

当然,推崇殷海光的人很多,李敖即其一。一般认为,殷在《自由中国》的将近11年,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日子。在这段日子里,他写了很多论述自由、民主等等思想性浓厚、分量极重的文章,影响了后世许多人,反而他的专业逻辑学给冷落了。殷个子小,但脑袋装的东西特别多。他晚年得癌,长年在特工监视下生活,使他郁郁而终。

锺夏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